外交语境下中国古典名句的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2022-03-01 11:34穆纪首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意译名句古典

穆纪首

(新乡学院 大学外语部,河南 新乡 453003)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国家领导人经常在出访、会见或出席重大国际会议时对古典名句旁征博引,借以表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看法。一些古典名句经常在不同场合被引用,说明它们有着深厚的内涵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外交语境下中国古典名句的特点

(一)政治性

古典名句放在外交语境中充满了政治意味,不仅能传递出古汉语中所蕴藏的哲理、方法、意境,更能通过这些蕴意旗帜鲜明地表达政治立场和态度。可以说,古典名句在外交语境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政治性。

(二)隐喻性

古典名句背后的认知机制为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概念隐喻基于经验和文化,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不尽相同。在外交语境下,中国古典名句往往隐含着特定文化的隐喻体,源语通过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三种方式向目标语映射,以解释说明中国古典名句的原始内涵和现实意义。

(三)语言凝练

外交语境中的古典名句用词简洁、雅致、凝练,饱含古典韵味和艺术感染力,往往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政治含义和主张。

(四)美学性

外交语境下的中国古典名句仍然保持了美学特征,这是其区别于一般话语的最主要特征。它尤其讲究对仗和押韵。对仗使句子整齐美观,押韵使句子朗朗上口。即以押韵来说,有押头韵、半韵、辅音韵、内韵、尾韵等,具有节奏美、音乐美。

二、意象与关联翻译理论

在探讨外交语境下古典名句的翻译策略前,我们需要厘清两个概念,即意象和关联翻译理论。

(一)意象

意象在《百度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意象在外研社汉英词典中解释为“images,imagery”。笔者认为,意象用于指代事物,用以唤起相应的感觉,能激发思维的涟漪。意象是外在事物在主体内部建构的精神体,它具有跨文化的性质。中国古典名句中包含了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在国人的潜意识里被很好地接受和认同,当国人听到国家领导人讲话涉及这些意象时,他们立即就会明白其中的原本意思和政治含义,心领神会其意境。对于外国人来说,理解、听懂需要借助翻译,有些意象可以直接找到对应词,而有些根本找不到(即外国文化中不存在此意象),尤其外交场合更难处理。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英国威尔逊(Wilson)和法国斯珀伯(Sperber)在其《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到的概念。关联是认知的基础,是交际的基本准则。关联理论认为,人类交际的关键在于创造最佳关联性,听者希望用最低的加工成本理解讲话者,达到最佳语境效果。由于认知环境的不同,当接受语听众缺少原语概念所承载的信息时,就需要使隐含意义明晰,在解释隐含意义时必须谨慎,把语境效果下的信息解释出来即可。关联原则对译文想传递的内容以及如何表达起到较大的制约作用。简而言之,该理论认为翻译是推理过程,翻译研究对象是大脑认知机制,好的译文能让受众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沿着交际线索去体味原文作者的意图,从而让原文产生较强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是从认知视角研究翻译,认为翻译是对原语的“明示—推理”。中国政治文献的外宣在于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这与“关联理论”交际观契合。

三、外交语境中古典名句的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完全保留原意象

直译法是根据原文的字面意思,逐字逐句地将之译为译入语,即原文表达的内容能在译入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因为原文的意象在译入语中也存在,该意象不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所以两个国家的人都能很好地理解。

例1: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出自汉代无名氏的五言古诗,收录在《古诗源》卷四中。意思是说:再香甜的瓜,其所连接的瓜蒂都是苦的;再美味的枣子,也是长在荆棘上。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对事物期待过高,要正确看待事物,不要因为事物存在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也不要因为事物存在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主题演讲《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中引用了此古典名句。习总书记引用此句是想告诉世界各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存在优点、缺点。经济全球化有其问题,但也有好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世界各国应该适应并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除不好的方面,从而为各国家、各民族服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英文版的译文为“As a line in an old Chinese poem goes,honey melon hang on bitter vines;sweet dates grow on thistles and thrones”[1]521。该译文采用了直译法,将“甘瓜”翻译为“honey melon”,“苦蒂”翻译为 “bitter vines”,“美枣”翻译为“sweet dates”,“荆棘”翻译为“thistles and thrones”。因为在英语中,这些词均为汉语的对应词,英语听众也很容易理解其意象特征。

例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其中“蹊”是指小路,字面意思是“李树和桃树不去主动招呼路人(即不说话),但路人都来欣赏其开出的鲜花,采摘其结出的果实,竟然在树下走成了一条小路”。其隐含意思,是李广将军不善言辞,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到军中,全军无不悲痛流涕,大家都尊敬他待人和气、爱兵如子,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引用此古典名句,准确传递出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支持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符合世界各国利益。The Governance of China一书将其英译为 “Peaches and plums do not speak,but they are so attractive that a path is formed below the trees”[1]556。书中将第一句中的桃树直译为“peaches”,将李树直译为“plums”。“不言”的字面意思就是“不说话”,直译为“do not speak”。第二句表达了桃树和李树对人的魅力。“a path is formed below the trees”完全就是直译,直接将汉语的含义对应翻译为英语。对于“桃、李”这两个意象,直译为“peach”和“plum”抓住了英语文化。在英语的认知环境中,“peach”有“an exceptionally good or attractive person or thing”的 意思,“plum”有“a thing、typically a job、considered to be highly desirable”的意思(根据《新牛津词典》的释义)。有着英语文化背景的听众看了该译文后,一定能理解该意象的隐喻含义和交际意图,较好地理解中国“一带一路”所传达出来的善意和格局。这样直译恰如其分地讲好了中国故事。

(二)意译法:转换为相同意象

意译法是根据原文的主要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一字一句严格对应的翻译方法。当原语和译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时使用该方法。因为某些原语中有的意象在译语中并不存在,或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意象,如果一味直译必定让译入语受众产生疑惑甚至误解,于是就将该意象转换成一个国外文化认同的同类意象。

例3: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出自先秦《周易·系辞上》。原句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讲的是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习近平在2016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讲话中引用了该谚语,表示中方愿同非方紧密团结,共克时艰,共同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维护好共同发展的国际环境。习近平在2014年同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会举行会谈时、在2015年于越南国会发表演讲时,也都曾运用这个谚语。中央编译局将其译为“When brothers come together,there is nothing they cannot achieve”[2]。

翻译该句的难点在于“断金”一词。该词原义是切断金属。我们都知道,金属有很大的硬度,没有专业工具,很难将其切断。“断金”在英语词汇中找不到一个具体对应的词,中央编译局的译文没有将“断金”译为“cut through metal”。中国文化中讲齐心做成某件事可以用“断金”这一意象,而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形容团结一心用“断金”的意象不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于是中央编译局将其意译为“achieve”(“达到、完成”),这样既准确传达出原句的意思,又易于理解。但中央编译局的译法似乎没有完全体现出美学性,如果译文对仗押韵,便具有美学性了。

例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祖国而死,这种忠心将永垂史册。中央编译局是这样翻译的:“Everyone will one day die;When my day comes,may my loyalty be inscribed in the pages of history.”[2]原 诗 中 的“丹 心”是指红心,比喻忠心;“汗青”是指书籍史册。中国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将青竹进行烘烤,除去其中的水分而做成的,干后易在其上写字而且不受虫蛀。烘烤时竹子上冒出的水像汗珠一样,所以古人称竹简为汗青。“丹心”和“汗青”对于当今国人来说都难于理解,更不要说外国受众了。此两种意象在异域文化中完全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如果直译必定让读者不知所云。此译文将“丹心”译为“my loyalty”,将“汗青”译为“the pages of history”。这种意象舍弃的译法实在精妙,恰到好处地传递出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怀。如果硬将 “丹心”译成 “red heart”,将 “汗青”译成“sweating green bamboo strips”,将“留取丹心照汗青”译为“may my red heart be inscribed in sweating green bamboo strips”,想必读者一定读不懂,也体会不出其中的含义。

(三)直译与意译结合法:部分保留原意象

在翻译时,针对某个具体意象,有时不能完全直译,因为外国受众对该喻体的感知程度较低,很难达成理想的意象映射。如果完全意译,既不能准确传递其政治内涵,又达不到政治辞令的功效。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部分保留原意象,这是恰当的选择。

例5: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是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代表作品《离骚》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为追求国家昌盛富强,即使面对死亡也绝不后悔的高尚品质。现在人们常引用这一名句来表达坚持理想与信仰、矢志不渝的精神。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胜利闭幕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引用了这个句子。翻译人员张璐将其翻译为 “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3]。

张璐的译文受到了一致好评。该古典名句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九死”这一名词意象。译者恰到好处的翻译,会在国外受众的头脑中达成理想的意象映射,从而准确传达出温总理改善民生、改革发展、严肃吏治的决心和为民众利益不惜万死的坚强意志。这里“九死”翻译为“a thousand times to die”,没有直译为死九次(nine times to die),因为英语文化中没有后者这种意象和表达,该意象不能被外国人理解,而且表达会非常生硬,衰减政治能效,减少文化内涵。此译文创造性地将直译与意译结合,准确传递出古典名句在外交语境下的政治含义和语用特征。

(四)舍弃法:完全舍弃意象

该方法是指在翻译时对原句中的意象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将其舍去。其前提是,外国受众不用感知该意象,即可准确了解此句传达的含义。

例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意思是“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李肇星曾在中外记者会上引用此句,借以表达“大国小国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大国就相当于高山,小国就相当于矮山,但不管国家大小,都一律享有平等、自主的权利。

翻译人员将其译为 “A mountain is famous not because of its height.Countries,big or small,are all equal”。译文中“仙”没有进行翻译,舍弃了该意象,但并不妨碍译文的理解。甚至可以说,正是舍弃了该意象,国外受众才能更好地理解原句的含义。译文还加上了“Countries,big or small,are all equal”(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强化了源语意象。当然,也可以采用意译法,将 “仙”译为 “human being”“resident”或“inhabitant”,也许效果会更好。

四、结语

古典名句是外交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对外政策的思想理念,其对外阐释和翻译较为重要,关系到世界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认知和判断。正确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意译结合法、舍弃法对古典名句中的意象进行翻译,有助于树立中国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构筑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对于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意译名句古典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一)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二)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怎样读古典诗词?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