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焱,袁 琳
(贵州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7月23日,境内居住着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土家族等46个民族。截至2020年年末,该州常住人口达到375.86万,户籍人口达到488.65万,其中,苗族人口在户籍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达到43.4%,侗族人口在户籍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达到30.5%[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高原,平均海拔约1100米,该地区常年多雨,森林资源丰富,素有“宜林山国”之称[2],是我国的重点林区。苗族和侗族是该州人口数量居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两个民族,虽然其民居均为干栏式建筑,但由于居住环境不同,这两个民族的民居也存在差别。例如:侗族村寨一般依山傍水,民居所在地比较平坦,民居为干栏式建筑。苗族民居多依山而建,民居的底层未架空[3],属于半干栏式建筑,又称“半边吊脚楼”[4]。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5]。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该规划明确提出,要“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重点修复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区”[6]。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同时,借鉴现代建筑理念对干栏式民居进行优化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在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的西江千户苗寨和丹江镇白岩村以及榕江县的寨蒿镇和载麻镇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干栏式建筑的寿命约为100年,有些干栏式建筑的寿命会更长。今天,当地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迫切希望应用新型材料和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的干栏式民居进行改造,从而提升居住的舒适度。
干栏式民居有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等。一般来讲,开间的多少与居住者的经济状况以及家中人口的数量有关。笔者在对黔东南的干栏式民居进行调查后发现,很多民居的空间未得到有效利用,民居储物空间狭小以及空间功能单一的问题比较突出。
干栏式民居共有三层,这三层的功能各不相同。
干栏式民居的一层一般是架空的,民居一层层高较低,四周不设墙,仅有房柱支撑上面的部分。这种建筑形式与黔东南的自然条件是相适应的,黔东南为山区,湿度极大,干栏式民居既有利于房屋通风,又有利于人们躲避毒虫猛兽的侵害。干栏式民居一层的功能主要与生产相关,居民一般会在一层圈养家禽、家畜,堆放农具、柴草、谷物等。
干栏式民居的二层是整栋建筑的核心,这一层最为宽敞,由堂屋、退堂、卧室、火塘间、厨房等构成。干栏式民居二层的功能主要与居住相关,位于该楼层的堂屋是一个家庭重要的社交场所。
干栏式民居的三层主要用于储存、晾晒。三层一般不设隔板,因而相对比较宽敞。居民一般在三层储存粮食,也有一些居民将三层改为起居室。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干栏式民居各楼层的功能也相应发生变化。笔者在对榕江县寨蒿镇和载麻镇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地干栏式民居一层的功能变化较为显著。在一些50年前建造的侗族民居中,一层留有圈养牲畜的痕迹,现在这一空间主要被用来堆放杂物,也有一些家庭将一层改造为临时厨房。在前30~50年间建造的侗族民居则更具有现代气息,有些家庭将民居的一层作为堂屋,将二层作为起居室,将三层作为储物间。
有研究者指出,民族地区的民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7]。笔者拟从四个方面分析黔东南干栏式民居中的文化元素。
1.门槛中的文化元素
笔者在对榕江县古州镇打摆村以及栽麻镇归柳村的干栏式民居进行调查后发现,干栏式民居的门槛普遍偏高,除了入户大门的门槛较高之外,每个房间的门槛也比较高。归柳村的侗族同胞有向民居入户大门的门槛中塞硬币的风俗,这种风俗被称为“摆口”。过年时,居民会将面额不等的硬币塞入门槛。一些居民认为,向门槛中塞硬币可以保佑家庭富足;另有一些居民认为,硬币是金属,可以反光,因此具有辟邪的功能,可以保佑家宅平安。综合上述两种说法,侗族同胞向民居的门槛中塞硬币主要是为了祈求吉祥、平安。一些家庭每年都会更换门槛中的硬币,也有一些家庭每3~5年更换一次硬币。随着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今天,很多家庭已经不再向民居的门槛中塞硬币了。
2.堂屋中的文化元素
传统干栏式民居中堂屋的作用与现代民居中客厅、餐厅的作用大体相同。堂屋作为一个家庭重要的交际场所,与其他房间相比更为高敞。一些居民在堂屋正墙上设置神龛,在堂屋中祭祀神灵和祖先。不过,笔者在调查后发现,神龛并不都设置在干栏式民居的堂屋中。笔者在对榕江县古州镇打摆村、栽麻镇归柳村的苗族民居以及栽麻镇宰荡村的侗族民居进行调查后发现,一部分干栏式民居的堂屋中并没有设置神龛。另外,堂屋也并不都设在干栏式民居的二层。笔者对榕江县寨蒿镇乌公村高纽苗寨、栽麻镇归柳村进行调查后发现,在一些在前20~30年间建造的干栏式民居中,堂屋位于整栋建筑的一层,神龛也设在那里。黔东南干栏式民居堂屋位置的变化与当地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存在一定的关系。
3.火塘间的文化元素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居民主要依靠火塘做饭和取暖,因此,在传统干栏式民居中都设有火塘间。居民通常会用绳子将肉类挂起来,挂在火塘上方熏制,熏制产生的烟雾一方面能够调节房间的干湿度,另一方面能够杀虫防腐。火塘除了具有实用功能之外,还具有象征意义。在干栏式民居中,火塘是家庭的象征。家中的孩子一旦成年,就要另立门户,在新房落成之时,一般都会从老房子的火塘中取得火种移入新房的火塘,这象征着家族血脉的延续。有些人家的子女在结婚后仍旧和父母一起住在老房子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在老房子里设置属于自己的火塘间。在栽麻镇宰荡村,有一座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干栏式民居,其火塘周围的青条石上刻有条形装饰图案,这反映出民居主人对生活的热爱。
4.卧室中的文化元素
干栏式民居卧室的门槛普遍比较高。这种设计既具有装饰性,也具有实用性。高门槛可以有效地防止地板翘起,同时也可以防止外面的水流入卧室。干栏式民居的卧室被视为私密空间。在榕江县栽麻镇归柳村,居民如果计划长时间外出,在出门之前,一般都会锁住卧室的门。
我国的干栏式民居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8]。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传统的干栏式民居逐渐被砖混结构住房取代,今天,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村落中已经很难见到干栏式民居了。针对传统干栏式民居的缺陷进行改进,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下拟从三个方面分析干栏式民居的缺陷。
为了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人们尝试对黔东南地区传统的干栏式民居进行商业化改造。在旅游业快递发展的当下,一些人将传统的干栏式民居改造为民宿、小商店。民居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增加了他们的旅游收入,然而,这类改造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居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在对民居的功能进行改造时,通常是将传统民居中闲置的空间改为民宿。这种改造在旅游旺季的确能够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但在旅游淡季,依然无法解决民居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因为改造成民宿那部分空间在旅游淡季同样被闲置了。将民居改造为小商店的做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开商店需要有储存货物的空间,由于民居中没有房间可以用作仓库,许多货品只能存放在卧室和堂屋中,导致民居内部拥挤无序。
为了防止冷空气进入室内,人们将传统干栏式民居的窗户设计得比较小。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居民主要依靠火塘取暖,窗户越小,保暖效果就越好。然而,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小窗设计也导致民居内部采光效果不佳,室内光线不足往往令居住者产生压抑感。
在黔东南地区,人们习惯于使用杉木建造房屋。虽然用杉木建造房屋具有选材便利、加工工艺简单等优势,但杉木含水量较大,用作板材容易变形,从而影响房屋的隔音效果和保暖效果。另外,传统民居多使用单板建造,同样不利于隔音和保暖。
传统的干栏式民居大多以原木建成,民居内部装修简单,色彩搭配随意,功能区划分不合理,文化特色不突出。笔者对黔东南地区干栏式民居进行调查后发现,民居内部装修设计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设计理念落后,在房屋硬装方面因陋就简。例如:干栏式民居的房门一般由木板简单拼接而成,这种房门既体现不出民族特色,也体现不出时代感。又如:传统的干栏式民居缺少软装配饰,墙面、地面部分的建筑材料清晰可见,这弱化了房屋的美观性。其二,设计缺乏前瞻性,房屋储物空间设计不合理。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家中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多,而大多数居民在建造房屋时并没有预留足够的储物空间,只好将很多物品随意摆放在屋内。其三,不注重征求专业设计人员的意见,室内装修随意性强。黔东南地区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但很多居民在装修时没有合理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导致文化资源的浪费。
1.提升居住的舒适度
(1)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
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墙体多为单板,导致民居的隔音和保暖效果不佳。在改进时可以考虑将单板改为双层木板,在木板间填充新型保温棉、隔音棉。干栏式民居的楼板踩上去容易发出异响,在长期使用后又容易变形,在改进时可以适当增加拼接凹槽的深度,并在两层板材中间放置防潮垫,防止板材因为潮湿而变形。干栏式民居的建材为杉木,在使用前如果不对其进行处理,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变形,将木材交由工厂加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修建干栏式民居时,将传统的现场加工的作业方式改为工厂预制与现场拼装相结合的作业方式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样做既有利于传承传统工艺,又有利于提高民居的建筑质量。由工厂采用新技术对建筑材料进行烘干、防腐处理,可以有效地避免木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变形,同时也有利于隔音和保暖。此外,工厂预制还有利于后期维修,因为工厂预制在降低维修成本和提高维修质量方面也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
(2)解决民居采光效果不佳的问题
传统的干栏式民居窗体较小,由于采光效果不佳,居住者容易产生压抑感。近年来,人们在修建干栏式民居时,以铝合金窗取代了木窗,部分地解决了民居采光效果不佳的问题。然而,使用了铝合金窗之后,窗户与墙体的连接处比较容易出现缝隙。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对墙体进行加固之后安装落地窗,在增加房屋采光面积的同时增强房屋的稳固性。
2.增强民居的安全性
干栏式民居属于木构建筑,存在着较大的火灾隐患[9]。为了防范火灾,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对室内电路进行改造,同时对厨房进行电气化改造。为了及早发现火情,可以在民居中安装智能烟感探测报警器等消防预警装置。
3.增强民居的美观性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居住者普遍关注民居的实用性,今天,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居住者把关注点转移到了民居的美观性方面。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当下,可以结合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来对干栏式民居的室内装饰进行改进。例如:可以在窗帘、沙发套、靠垫、台布等家居饰品中加入民族文化元素,使家居饰品的色彩、纹样、工艺体现出民族风情。又如:可以借鉴现代墙体手绘对干栏式民居中的电视背景墙、卧室背景墙进行装饰,将黔东南地区风景写生绘制在背景墙上,使游客感受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
1.一层空间的优化
传统干栏式民居的一层多用来圈养牲畜和堆放杂物,这不但会对环境卫生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给民居埋下火灾隐患。目前,应当在对民居环境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一层的功能重新进行规划。例如:可以保留一层的仓库,而将之前圈养牲畜、堆放农具和柴草的区域改造成民族文化展示区。在展示区设置小型体验式作坊,让游客了解木构房屋卯榫结构的类型、观察银饰的制作过程、学习蜡染等传统工艺。展示区还可以制作和售卖当地的传统小吃,让游客了解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
2.二层空间的优化
对民居二层的改造可以结合现代住宅的设计理念,参照现代住宅中的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餐厅设置各种功能区。
就传统干栏式民居而言,堂屋是整栋建筑的核心。今后,一方面要保留传统干栏式民居堂屋的特色,另一方面要借鉴现代客厅的设计理念对堂屋进行改造。例如:针对苗族干栏式民居的堂屋采光效果不佳的问题,可以在对退堂一侧的墙体进行加固后安装落地窗。
火塘间是苗族和侗族民居中主要的社交场所。在对火塘间进行改造时,可以考虑应用新型耐火材料,以增强民居的安全性。还可以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利用火塘间排烟管道产生的热量调节室内温度,从而解决冬季民居保暖性能差的问题。
在干栏式民居的二楼增设卫生间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卫生间可以设置在厨房一侧,这有利于节省房屋改造的成本。在增设卫生间时要注意处理好防水和通风等问题。黔东南地区常年多雨,加上卫生间本身湿度就比较大,如果新增的卫生间通风状况不好,就很容易埋下卫生隐患,同时也会缩短民居的寿命。在进行改造时,可以在民居内部增设狭长封闭的空间,以利于卫生间通风;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新型防水材料。
3.三层空间的优化
随着黔东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民居逐步向民宿转型。传统干栏式民居的三层是储存、晾晒的空间。近年来,随着黔东南地区游客的数量不断增加,当地住房供不应求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将民居的三层改造为多功能空间有利于缓解住房的供需矛盾①。
黔东南地区主要种植稻谷,稻谷收割之后需要进行晾晒,如果赶上雨季,晾晒工作就只能在家中进行,因此,传统的干栏式民居都有晾晒的空间。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今天,可以考虑将民居三层改造成集住宿、储存、晾晒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从而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三层的功能应当以住宿为主,在旅游旺季将其作为客房,在旅游淡季将其改为仓库或晾晒台。在对三层进行改造时,可以考虑在屋顶开天窗,从而解决木结构房屋采光效果不佳的问题。此外,三层的家具要小巧轻便,以方便移动和折叠为宜。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干栏式民居是我国西南地区传统民居的一种,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较高的美学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5]。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干栏式民居进行现代化改造,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在对干栏式民居进行改造时要注意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力戒照搬现代城市民居的设计理念。要在充分征求当地居民意见的基础上,遵循提升居住舒适度、增强民居安全性、增强民居美观性的原则,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对传统干栏式民居进行改造,在增强民居宜居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民居的地域特色。
注释:
①多功能空间又称复合型空间,设置多功能空间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