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 佳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奥体校区)
1.通过归类、字理等识字方法,随文认识“窝、孤、单、居”等9个字以及子字旁、倒八两个偏旁,读准“只、都、乐”3 个多音字,会写“单、居”等6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一”的变调,感受语言节奏,知道有朋友的快乐。
3.通过联系上文,理解“孤单、邻居”的意思,积累“安安静静、叽叽喳喳”等词语。
4.发现句子结构特点,会用“……也……”说句子。
1.猜字比较,导入课题。
(1)小朋友,你看(出示“鸟、鹊”两个字)。认识吗?(请生认读)
在上学期《大小多少》一课中,我们认识了“鸟”和“鸭”,知道了鸟字边的字大多和鸟有关。这个“鹊”也和鸟有关,“喜鹊”就是一种鸟。
(2)谁来和“喜鹊”打个招呼?
(3)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棵树和喜鹊之间。一起读课题——树和喜鹊。(板书课题)
2.借助插图,梳理脉络。
(1)请小朋友们打开书本32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2)大家预习过了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故事一共有几个自然段?(6 个)插图呢,有几幅?(3 幅)
(3)出示三幅插图,请生上来摆顺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
(4)理清了三幅插图的顺序,我们把课文变一变(图配文)。想自己读故事吗?好,同桌两个小朋友可以合作着读,你读一段,他读一段,并学着做到三个“会”——会表扬、会帮助、会道谢。
3.归类识记,学多音字。
(1)故事里出现了三个多音字“只、都、乐”,认读词语“只有、一只、都有、快乐”。
(2)是啊,“只”用作量词时,读“zhī”;表示仅有时,读“zhǐ”。那么,谁能说说“都、乐”的另一个读音朋友?再找个词语朋友吧。
(3)小朋友们真能干。
当表示“全”的时候读“dōu”,比如都是、都有、全都;表示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京城,就读“dū”,比如,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乐”就更好区分了,表示高兴、喜欢,读“lè”,就像快乐、欢乐;和“音乐”有关的,读“yuè”,比如乐曲、奏乐、声乐。
(4)“只”回到了课文中,你还会读吗?(出示课文第1、2 自然段,生读。)
【设计意图:本课是一下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前有《小公鸡和小鸭子》做铺垫,后有《怎么都快乐》做延展。在教学中,先从一年级学生喜欢的猜字入手,引出他们相对熟悉的动物——喜鹊,知道鸟字边的字大多和鸟有关。接着,根据文本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和图片是对应的,降低阅读难度,帮助其自主阅读。最后,归类识记本课三个多音字,从课文中的读音入手,延伸到其他读音。特别是课文第1 自然段,“只”的两个读音同时出现,通过朗读检测掌握情况。】
1.圈出事物,读准“一”的变调。
(1)读准了多音字“只”,我们再来读读第1 自然段,圈一圈文中出现的事物。(出示: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
(2)读一读这三个词组,你发现了什么?是呀,“一”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会变调。还记得学《秋天》时老师教的小口诀吗?
出示:“一”字本调是一声,一二三声前变四声,四声前面变二声,词语中间念轻声。
(3)一起读准三个词组。(生齐读)
“穴”就是小动物的家,“呙”像小动物住在里面。鸟窝就是小鸟的家,那小鸡的家就叫——鸡窝,小狗的家就叫——狗窝,蚂蚁的家就叫——蚂蚁窝……
(5)把这三个词组放到句子里,读通第1 自然段。
2.联系上文,理解“孤单”的意思。
(1)微课认识“孤”“单”两字。
(2)怎样的感觉叫“孤单”?你有这样的时候吗?说一说。
(3)课文中,从哪儿能看出“孤单”?
预设:从三个量词“一棵、一个、一只”感受到“孤单”。
(4)还从哪儿看出“孤单”?预设:老师把句子改一改,请你读一读,想一想。
出示:从前,这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有一只喜鹊。
聚焦三个“只有”。如果只有你一棵树,四周什么都没有,你会怎么想?如果只有你一只喜鹊,四周空无一人,你又想说什么?
(5)可见,树和喜鹊是多么孤单啊。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
我们可以试着把“一棵、一个、一只、只有”读得重一点儿,就更有孤单的感觉了。自己再试试吧!
3.发现规律,初识带有“也”的句式。
(1)树和喜鹊多么孤单,课文用“也”把他们连了起来,谁来读?
(2)谁能用上“_____和_____都很____”变换句式来说一说?
(3)再次读出树和喜鹊的孤单。试着将“也”读得重一些,会更有感觉。
【设计意图:统编教材重视学生思维发展,从字到词,再到短语、句子,都蕴含着思维的训练。本环节教学,将第1、2 自然段作为整体呈现,紧紧抓住文中“小泡泡”的提示,分四步理解词语意思。先圈出事物,聚焦“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读准“一”的变调;然后借助微课,认识“孤”“单”两个字,联系生活说说“孤单”的意思;再聚焦课文感受“孤单”,关注到“一棵、一个、一只”;最后通过比较句子的方法突显连续用了三次的“只有”,再次感受孤单。这样的设计,分层落实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将朗读、识字、理解、体会融为一体。】
1.合作读文,理解“邻居”。
(1)后来又发生了什么?请同桌两人合作着读读第3、4 自然段。
(2)你感受到什么?(不孤单)从哪儿看出来?
②理解“邻居”。树和树住在一起,树就有了邻居;喜鹊和喜鹊住在一起,喜鹊也有了——邻居。多热闹呀!“邻”是相邻、靠得很近的意思,“邻居”就是住得很近的人。
③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我们可以说——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3)还从哪儿看出不孤单?(好多好多、每棵、每个、都有)
正因为有了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了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了喜鹊,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所以他们才不孤单。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的第3、4 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第3、4 自然段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做一个知识的延展,让学生学着用理解“孤单”的方法自主理解“邻居”的意思,随文识字,并渗透汉字文化。】
2.对比阅读,迁移运用。
(1)树和喜鹊是怎样从孤单变得不孤单的?同时出示1、2 自然段和3、4 自然段,请男女生对读。
(2)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关注段落之间的联系)
①发现语言表达上是前后呼应的。只有——都有;一棵——每棵;一个——每个;孤单——邻居。
②发现第2 和第4 自然段构段方式相同,都用了“也”将前后两者串起来,意思表达更清楚。
(3)正因为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所以他们不再孤单,请用上“……也……”来说一说。
预设:树不孤单,喜鹊也不孤单。
【设计意图:课文第1、2 自然段和第3、4 自然段不仅在内容上有呼应,构段方式也相似。教学时,通过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特点,不仅训练了思维,练习了说话,而且感知到语言形式的魅力,为下文的回环全文做铺垫。】
3.运用句式,回环全文。
(1)难怪课文最后说——(引读)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2)从哪儿看出他们很快乐?
①出示第5 自然段,请生读,其他小朋友思考。
②连用了两个“叽叽喳喳”,多么热闹。喜鹊们会叽叽喳喳说什么呀?
③像这样的词,在这段里还有“安安静静”。“静”是后鼻音,哪位小老师带领我们读准它?除了“安安静静”,你还能给“静”找个词语朋友吗?
④“叽叽喳喳、安安静静”读起来可真好听。像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些?积累下来。
⑤喜鹊一动一静,可见他们多么快乐。让我们请魔法小棒帮忙,来读好这段话吧。
(3)又从哪儿感受到树很快乐?
预设:虽然没有直接写树,但喜鹊的快乐,树都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课文写得多好!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段话,体会树和喜鹊的快乐。
(4)整体出示第2、4、6 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接读,回顾整个故事。
【设计意图:关注到课文第2、4、6 自然段句式相同。训练时,先读好“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初步感受“也”的用法,再理解“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复现“也”的用法,迁移仿说“树不孤单,喜鹊也不孤单”,最后聚焦“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四句话进行串读,不仅对全文有更深刻的印象,而且有效巩固“也”字的用法。】
1.创设情境,巩固识字。
喜鹊们飞累了,要回家休息了。请帮这些字找到自己的家。(单个字配对组成词:孤单、鸟窝、邻居、快乐。)
2.巧编儿歌,复现生字。
找到家的小喜鹊可高兴了,叽叽喳喳地唱起了歌。小朋友们,试着自己读读喜鹊的歌吧。
出示:一棵树,一个窝,
好多树,好多窝,
3.看清字形,规范书写。
(1)本课要写的6 个字就藏在这首儿歌里,一起读——单、居、招、呼、快、乐。
(2)归类比较书写。“招、呼、快”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居”是半包围结构,“古”的横伸在尸字头外;“单”是上下结构,一横最关键,要长;“乐”是独体字,注意要两点左右对称。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写。
【设计意图:课末的巩固识字、写字环节,始终在课文情境之中。特别是创编的儿歌,巧妙地将概括课文内容和复现生字融为一体。写字教学同样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利于学生对字形和字义的准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