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卫兵论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2022-02-28 05:22朱彦长施卫兵许文彬郭锦晨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11期
关键词:疫毒肝郁脾虚

朱彦长,施卫兵,许文彬,郭锦晨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感染科,安徽 合肥 23003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性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发生炎症性坏死的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后期可发展为肝纤维化(HF)、肝硬化(LC),甚至是肝细胞癌(HCC)[1]。慢性乙肝属中医“肝着”“胁痛”“黄疸”“臌胀”等范畴;根据其传染性,又可归于中医“肝温”“肝毒”等范畴[2]。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以期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的复制,再辅以保肝护肝药等减轻炎症反应,虽疗效确切,然绝大多数患者须长期服药,部分患者会有耐药,还存在病毒变异、部分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甚至发生肝癌[3-4],以及部分临床症状难以消除等现象,治疗作用相对单一。中医药在CHB的治疗上具有抗病毒、抗纤维化、调节免疫、改善临床症状等多靶点优势[5-6],因此联合中医中药共同治疗CHB是更好的选择。

施卫兵教授,安徽省名中医,新安“胡氏医学”传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施教授勤求古训,钻研经典,有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治病经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各种肝病,对慢性乙肝的论治经验尤为丰富,并自拟经验方——香郁白术散,临证用药切合病机随证加减,屡见效验。现将施教授对慢性乙肝的认识及临床用药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病因病机

1.1 肾虚为本,疫毒邪伏为标

施教授指出慢性乙肝的传染性正是由于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性,这一致病特征与中医疫毒感病非常相似。疫毒,中医又称“杂气”,明代吴又可《瘟疫论》有言:“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7]钱英等[8-10]认为慢性乙肝的发生,正气不足是内因,疫毒侵袭是外因。施教授遵《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理论,进一步指出此正气不足主要责之于肾虚,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涵五脏六腑之精,为人之根。肝肾精血同源,肾精足则肝血盛,正气得充,邪自不可干。今慢性乙肝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亏虚,或后天失养,或久病重病耗伤精血,致先天亏耗,精亏血亦虚,气血郁滞,肝疏泄失常,适逢疫毒侵袭,正不御邪,伏于体内。毒邪入体,有感时即发之人,亦有隐而不发者,对此,施教授指出,感时即发之人,乃因患者或素体强盛,或后天健运,虽毒邪入侵,然正气尚未虚极,正邪交争,故而即时发病;然大多数人毒邪入体,多隐而不发,此缘因先天已亏,后天失养,正气不足以抗邪,故邪伏体内。待人体正气渐充,或适逢四时不当之气转换,或情志、饮食等因素诱导,从而伏邪复起,正邪交争而再发病。故施教授强调,慢性乙肝发病之根本责之肾虚,疫毒侵袭隐伏为其标。

1.2 湿热毒蕴,致肝郁脾虚

慢性乙肝的中医证型,根据《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11]分为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五型。施教授指出,临床上大多数CHB患者辨证多为湿热蕴结证及肝郁脾虚证,且肝郁脾虚多伴随其他证型的同时出现,这与叶永安教授研究得出肝郁脾虚证位于CHB患者中医证型第一位的结论相同[12],并指出以上证型若夹杂出现,可辨为复合证型。施教授指出HBV具有湿热之性,湿热毒蕴厥阴肝木,木郁克土,脾土健运失常,而症见胁肋不适、乏力、纳差、厌油,甚或水肿等肝郁脾虚之症。肝气郁结日久化热,热为阳邪,损耗肝阴,日久渐及肾阴,致肝肾阴亏,虚火内生;湿为阴邪,首伤脾阳,脾阳不足终及肾阳,致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湿与热结,反复戕伐肝脾。因此,施教授指出在CHB患者中湿热毒蕴易致肝郁脾虚,而肝郁脾虚作为慢性乙肝的核心病机基本贯穿于整个病程当中,临床从而呈现出一种虚实夹杂的多症状复合证型。

1.3 情志饮食失调,病势缠绵难愈

施教授提出慢性乙肝的发病,情志、饮食、劳倦等诱因往往不可忽视。情志诱因主要表现在“怒”和“郁”两方面,“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此乃肝的生理特性,无论肝气太过致“怒”或疏泄不及致“郁”,皆可使气机逆乱,肝功用失常,因此临床上多见因情绪不畅发病前来就诊的肝病患者。饮食诱因,《内经》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施教授指出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五味中,辛能散能行,顺肝之性;酸能敛能收,逆肝之性。故肝病患者过食酸性之物可损伤肝脾,且脾胃主饮食受纳运化,过食或过饥皆可导致脾虚不运,而成肝郁脾虚之证;劳倦诱因,《内经》有言:“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施教授指出肝为罢极之本,患肝病之人应当劳逸结合,休息充分才有利于肝病的恢复,夜间11点至凌晨1点属于子时,此时足少阳胆经运行最旺,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佳时刻,若经常熬夜过度疲劳,也易致人体正气不足从而诱发或加重病情。施教授对慢性乙肝病因的认识,在考虑到内外因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诱因的重要性。

1.4 气滞血瘀血虚,虚实相兼

施教授指出,慢性乙肝病情复杂,病势缓慢,常缠绵难愈,或易复发,这种疾病特点决定了慢性乙肝病程的长久性,中医强调“久病必瘀”“久病必虚”,对此,施教授认为,慢性乙肝以肝郁脾虚为核心病机,肝郁气机阻滞,气滞则血停,久则为瘀;脾虚气血生化乏源,久则血虚,血不足则肝体失养,肝用失常,进一步加重肝郁。故肝病日久,必兼气滞血瘀血虚之症,此瘀和虚既为致病因素,又为病理产物,气滞血瘀阻滞脉络,致水湿停聚,郁久化热,湿热蕴结,弥漫三焦,湿热毒瘀互结;肝肾精血同源,血虚无以化精,先后天皆失于濡养,最终导致肝脾肾亏虚,而成虚实夹杂之症,从而使慢性乙肝病情复杂难治。

2 治疗方法

2.1 治病求本,肝肾同源,培元固本

施教授认为,慢性乙肝的治疗应当培元固本以补肾,兼以祛邪。培元固本是新安医家治病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施教授为胡氏新安医学传承人,临证施治非常重视固肾的重要性。《脉经》曰:“肝病传脾,脾当传肾。”《内经》曰:“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五行属水,肝属木,水生木,肝肾精血同源。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骨髓中的干细胞可以分化成肝细胞[13-14]。施教授指出,慢性乙肝以肾虚为本,以湿热疫毒久伏肝体为标,肝郁脾虚日久又可累及于肾,故补肾对慢性乙肝的治疗非常重要,肾实则本固,脏腑自调,气血自复,方可祛邪。补肾之药要根据临床患者症状加减,若为肾阳虚,施教授多用淫羊藿、菟丝子、仙茅等药;若为肾阴虚,喜用女贞子、地黄、枸杞等药;若为肾气不足,擅用山药、黄芪、黄精等药。在培元固本的同时,再兼以祛邪之药,以达标本同治之效。

2.2 清热祛湿,肝脾同治,经络同调

施教授指出,慢性乙肝以湿热疫毒侵袭为外因,治疗当以清热祛湿解毒,湿性重着黏腻,易收敛邪气,故治疗又以祛湿为首要,湿祛则热自除、毒自消,故临证常选用茯苓、白术、泽兰等健脾利湿之品。慢性乙肝以肝郁脾虚为核心病机,治疗上疏肝健脾是必然,但施教授特别指出,慢性乙肝的施治虽以肝脾同调,但应分清主次,若因肝郁致脾虚者,此为“因实致虚”,治疗当以疏肝为主,辅以健脾;若因素体脾虚不运,致肝失疏泄者,此为“因虚致实”,治疗当以健脾为主,佐以疏肝,切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另外施教授指出,在经络学中脾属足太阴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肝属足厥阴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故其强调今治脾不能忘胃,治肝不能忘胆。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胃一升一降,互为枢纽,方能使其功能运行正常,今脾气不升,则胃气不能独降,致脾胃功能失常,故施教授在治疗上除选用健脾类药之外,常稍加消食和胃类药,如麦芽、鸡内金等。肝胆亦如此,如黄疸病见肝胆湿热证,治疗上除选用疏肝健脾、清热利湿类药外,多加利胆退黄类药,如茵陈,郁金等。

2.3 畅情志,调饮食,规避诱因

施教授指出慢性乙肝伏邪发病多由诱因引发,诱因中首见于情志,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对此施教授常劝导患者多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再配以逍遥散、柴胡舒肝散、越鞠丸等加减以疏肝郁、散气结,以使肝气条达。施教授指出,药食同源,药有药性,食亦有食性,食以性归于脏腑,生理情况下,肝喜酸,脾喜甘,今慢性乙肝患者以肝脏受病,应食辛以散肝郁,若不知此理过食酸甘,酸性主收敛,甘性多黏腻,过食易致湿热疫毒之邪收敛不去,则恰好违反肝欲升散之性。因此,施教授常强调在日常饮食当中,应当注重饮食均衡,不可有偏食、偏嗜之性,还应戒烟戒酒。可见施教授认识疾病善从诱因入手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这既是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也是对现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特色的体现。

2.4 注重气血,补虚泻实,调和阴阳

慢性乙肝病势缓慢,病久多见气滞血瘀血虚之症,对此,施教授提出应补虚泻实,在疏肝健脾补肾的基础上,勿忘佐以行气活血化瘀、补血养血之品。针对瘀血为主的患者,施教授多用川芎、泽兰、丹参等,以使瘀血去而新血生;对于血虚为主的患者,施教授多予黄芪、白术、茯苓、薏仁等健脾之药,意在复其气血生化之源。湿为阴邪,易伤阳气,热为阳邪,易耗阴液,施教授指出湿热之邪易致人体阴阳失衡,《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在组方用药上应注意阴阳平衡,既要避免过投辛温香燥之品,亦不可过用寒凉之剂,当整体审查,四诊和参,调和阴阳。

3 自拟经验方——香郁白术散

施教授对于证见复合肝郁脾虚的CHB患者,结合临床多年用药经验,自拟经验方——香郁白术散。药物组成:香附10~15 g、郁金10~15 g、炒白术10~20 g、茯苓10~15 g、泽兰10~15 g、甘草6 g。对于肝郁明显见情绪不舒、善太息的患者,加柴胡、白芍、陈皮等;对于脾虚明显见腹胀纳差的患者,加生麦芽、鸡内金等;对于脾虚见腹泻的患者,加薏苡仁、木香、黄连等;患者症兼反酸者,加乌贼骨、浙贝等;兼情绪烦躁者,加栀子、淡豆豉等;夜寐不佳者,加茯神等;兼黄疸者,加茵陈、垂盆草等;兼舌暗皮肤有瘀点瘀斑者,加丹参等。方中以香附、郁金、白术三味共为君药,香附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郁金可行气解郁、活血,兼利胆退黄,本品性寒可清热,辛散能行气,既入血分凉血活血以行血,亦入气分行气散结以解郁。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善治脾虚水湿痰饮;常配柴胡、白芍、生麦芽与茯苓共为臣药;其中柴胡助香附增强疏肝解郁之功,配白芍、柴胡等竭肝阴,可养肝体以助肝用;茯苓健脾燥湿,助白术增强健脾利水之效;生麦芽消食和胃,使胃通降以为顺,脾可升清以为和,一升一降,相得益彰。泽兰为佐药,既可利水消肿,又可活血以祛瘀,《神农本草经》记载泽兰专行肝脾间之瘀血。甘草为使药,一为补脾益气,一为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健脾、行气活血之功,临证再加以补肾之品,每获奇效。

4 验案举隅

患者张某,男,67岁,2020年12月23日初诊,主诉:反复右侧胁肋部隐痛不适伴乏力1月余。患者有CHB病史5年,正在服用恩替卡韦,平素情绪不畅易怒,夜寐欠安,近1月余右侧胁肋部隐痛不适伴乏力,多方治疗未效。现面色晦暗,口稍干苦,纳谷不馨,食后偶感腹胀,大便稀,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涩。肝功能示:ALT 97 U/L,AST 76 U/L,TBIL 14.2 μmol/L,DBIL 2.8 μmol/L,ALB 36 g/L,GGT 72 U/L,ALP 156 U/L。肝胆胰脾彩超示:肝右叶囊肿。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胁痛病,证属肝郁脾虚复合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健脾、行气活血止痛,处方:香附10 g,郁金10 g,白术10 g,柴胡12 g,白芍10 g,薄荷10 g,茯苓9 g,泽兰10 g,陈皮10 g,枳壳10 g,生麦芽30 g,山药10 g,女贞子15 g,茯神15 g,甘草6 g。14剂,水煎服。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右侧胁肋部隐痛不适较前明显好转,睡眠较前改善,纳食尚可,现仍偶感乏力,二便正常,舌淡暗,苔薄黄,脉弦涩。复查肝功能示:ALT 74 U/L,AST 58 U/L,TBIL 17.4 μmol/L,DBIL 2.2 μmol/L,IBIL 6.9 μmol/L,ALB 37 g/L,GGT 65 U/L,ALP 128 U/L。上方去薄荷、枳壳,改生麦芽为15 g,加合欢花10 g、黄芪10 g、当归10 g。三诊:患者诉本次服药后诸症好转,大部分症状痊愈,再次复查肝功能指标均接近正常值,守上方不变继服14剂,巩固疗效。半月后复诊症状痊愈,复查肝功能指标正常。

按:患者慢性乙肝病史多年,平素情绪不畅易怒,多有肝郁之象,肝郁克伐脾土,脾失健运,故见纳谷不馨,食后易腹胀,大便偏稀,故辨证为气滞血瘀复合肝郁脾虚证。方中香附、柴胡加薄荷疏肝解郁,白术、茯苓加陈皮、山药益气健脾兼以燥湿,生麦芽加枳壳增强行滞消胀之效,郁金、泽兰活血化瘀,泽兰还可以利水湿,加茯神宁心安神,女贞子滋补肝肾之阴,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患者主要症状为乏力,故加黄芪以补气,因患者年龄较大,加之久病必虚必瘀,气血匮乏,故加当归养血活血以补血,配黄芪补气生血,共同促进气血生长,扶助正气,一举多得。

5 结语

慢性乙肝是世界性健康难题,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更是提出了“2030年消除乙肝”这一重大目标。但目前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物比较有限,且存在病毒变异、临床症状难以消除等问题,近年来联合中医中药治疗乙肝取得了显著疗效。施卫兵教授指出按照中医理论慢性乙肝以肾虚为本、湿热疫毒侵袭为标,发病多由情志、饮食、劳倦等诱因引发,以气滞血瘀血虚等为病理因素,临床易致肝郁脾虚的复合证型,病情复杂,缠绵难愈。治疗上应以固肾为本,根据肾虚的不同加以补肾气、补肾阴、补肾阳之品。对于核心病机当疏肝胆健脾胃,但须分清虚实主次,勿犯虚实之戒,治标当清热祛湿解毒,祛邪之中又以祛湿为首要,湿祛则热自除、毒自消,再根据患者气血虚实之象,兼以行气活血养血,以达标本同治,脏腑、经络同调,气血兼顾之效。对肝郁脾虚的复合证型患者,施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经验方——香郁白术散,临证切合病机随症加减,屡见效验。

猜你喜欢
疫毒肝郁脾虚
惊闻疫毒(新韵)
两手
紧抓“疫毒”病机,对证施治新冠肺炎
王檀教授从气化顿滞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