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越菲,颜钰婷,王北一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500)
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探索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却不尽如人意。一大原因是目前部分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未能融入专业教育,导致部分没有创业需求的学生认为这是一门并不重要的公共课,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国务院和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高校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紧密结合专业,突出专业特色。不论是课程教学还是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都要与专业教育做到有机融合和有效衔接。
高校只有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促进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只有以专业教育为基础,融入专业教育发展中,同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夯实人才基础的目标。
所谓“专创融合”,就是指以专业为基础,从人才培养目标、理念、路径、方法、手段、内容等多个层面,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益共享,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更好地实现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是创新创业教育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契合人才培养的内在属性,同时还有助于加速知识的转化创新与增值。“专创融合”让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贴近现实生活,可大大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201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1],是立足专业教育的一次理念变革,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开始走入校园,初始,学校没有专门教授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也没有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要让每一位学生毕业后都创业,而是要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习创业者们身处不确定性情境、面对复杂问题时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教会学生学会像创业者一样思考和行动,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因素时去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因为创业者更善于应对不确定性和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近几年,国家也不断推出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教育的支撑,脱离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无法落地的。创新创业的实现需要专业的支撑。因此,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类别划分,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根本体现,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近代大学的专业化教育,大体上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随着各类机器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于生产,社会生产专业分工日益细化。与此同时,大学教育也相应地划分为不同专业,专业教育成为一种专门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形式,是人类适应社会分工、生产分工的必然趋势。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充满高度不确定性、易变性和复杂性的VUCA 时代。VUCA 时代需要的是“π 型人才”,“π 型人才”是指至少拥有两项专业技能、能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的高素质复合人才。然而,专业化的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识的整合性,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好奇心和首创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能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一般采用大班授课,由同专业的两到三个班级组成一个授课班级,人数大多在150 人左右。这种同专业组班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资源共享不足、跨专业团队合作薄弱、学生看待问题视角单一等问题,并不适合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合作型人才。
最具变革性的发现和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交汇的结合点,现实中的创新也通常依赖于不同领域和部门的思想融合,这意味着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需要营造一个跨学科的教学环境。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学校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合成一个教学班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将具有不同视角、生活经历、知识的学生聚集到一起,能够产生创新并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这是单一群体难以做到的。跨专业组班,在班级中跨专业组队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与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专业视角、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2]。比如将会计专业的学生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组合在一个班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在课上让这两个专业的学生组成学习小队,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超越原专业的界限,获得其他专业的视角和资源,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这种跨专业组班组队的教学模式鼓励知识的整合,更具包容性,能更大程度地共享不同专业间的学习资源,学生获得了更多专业的信息,也提高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专创融合”的落脚点在行动,这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还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学习内容不能局限在课本上,还要着眼于现实生活[3]。这要求高校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时要结合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可以将市场“真需求”、企业“真项目”引入课程,进行社会化合作,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4]。例如,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授课教师可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面向企业征集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或者制约未来发展的问题,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对象,面向学生发起企业命题挑战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小组任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所学内容,结合专业知识,最后得出解决方案。
引入社会化合作,基于市场“真需求”、企业“真项目”的“专创融合”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将创新创业与专业、行业与产业进行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知行合一,使学生在课程实践中不断练就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当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时面临的理论过度化和训练空泛化的困境。
通过呈现真实的“专创融合”典型案例,让学生看到“专创融合”的可能性,进而激发学生“专创融合”的兴趣[5]。具体做法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挖掘“专创融合”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中突出专业特色,每个专业都要寻找本专业相关的“专创融合”典型案例。在选取案例时,要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最好是本校学生利用自身所学专业成功创业的案例,让学生看到“专创融合”的可能性和机会点,激发学生“专创融合”的兴趣。例如笔者在对纺织服装专业学生授课时,以选取纺织服装行业的典型案例为主,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剖析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景、研究案例的关键点,和学生一起探讨纺织服装行业的创业机会和方向,引导学生大胆设想,肯定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开始行动,从而慢慢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在第一次课程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寻找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一支互补的跨学科的创业队伍,在团队的磨合碰撞中共同确定创业方向和机会,明确创业要解决的问题,并随着课程内容的讲授,完善创业方案,实现从0 到1 的创业行动。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要善于选取学生感兴趣且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案例,例如,在讲到商业模式这一章节时,笔者以“快时尚服装品牌的标杆-Zara”和“日本著名的服装品牌优衣库”为例,分析Zara 和优衣库如何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获得成功。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带领学生一起挖掘自身所学专业的“专创融合”点,使学生学会用创新创业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所学的专业,用所学专业来发现创新创业机会点,从而实现“专创融合”。
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需要具有跨学科思维的综合型人才,“专创融合”就是培养这种跨学科思维方式的教育。除了鼓励跨专业组班教学外,还需要有一支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队伍,来实现跨学科教学。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多是按照学科体系分类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专业基础非常扎实,但也存在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掌握知识的全面性不够的问题,他们只对本学科的知识非常了解,对其他学科研究领域的知识内容往往不够了解。“专创融合”课程教学的落地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授课教师,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带领学生对复杂问题进行全方位、深入的解读、分析和解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组建一支跨学科的教师团队,来实现跨学科教学的目的。
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能将来自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原则进行整合,以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分析框架,获得一个多元的视角,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复杂问题[6]。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对问题的研究也就能更加深入。还需要有不同学科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跳出自身所学学科的框架,形成跨学科思维,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
实施“专创融合”,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进行有效的“专创融合”设计,在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路径等各方面有机融入专业教育,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能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真正成为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卓越创新创业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无论学生毕业后将来是否参与创业活动,这些能力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