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麽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2-02-27 19:56刘建琼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壮族文化研究

刘建琼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壮族麽经的整理出版情况

麽经作为壮族民间神圣叙事传统的一部分,是壮族麽教神职人员“布麽”根据麽教的理念,遵循麽教的教规教义,借助汉字或在汉字的基础上改造的方块壮字编写而成的经文,是指导“布麽”做法事的经文典籍,是人神交感的桥梁,也是壮汉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是研究壮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参考资料。麽经最初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受汉文化影响后,壮族在汉字“六书”[1]878构字法的基础上创制了本民族的方块壮字,并用这些文字记录了大量的宗教文献麽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献古籍,成为后人研究壮族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切入点。有学者指出:“分散在各地布摩手中的经书,目前尚未确知共有多少部,但我们大体已知道有那么五类:创世纪、超度亡灵、驱魔送鬼、生产生活的故事、占卜卜辞等。”[2]19-22麽经卷帙浩繁、历史悠久,内容包罗万象,是壮族原生态“百科全书”式的珍贵文献,对壮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麽经是研究壮族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麽经的搜集、整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8年,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搜集到‘赎谷魂’‘赎牛魂’的麽经手抄本,1980年搜集到《麽兵布洛陀》等两部内容较为完整的经书。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整理出版。”[3]31988年,李祥先在红河州元阳县牛角寨搜集到壮族土佬支系的创世史诗手抄本《德傣掸登俄》(壮语“土僚造天地”的意思),其内容和形式与壮族麽经十分相似。[3]61991年,由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搜集整理的《布洛陀经诗译注》[4]问世,收录了壮族民间版本较古老、内容较完整的22个《布洛陀经诗》古壮字手抄本。1993年,王明富等在广南县八宝镇那歪村搜集到壮族沙支系麽经《麻仙》,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文山县(今文山市)、广南县等地搜集到壮族侬支系麽经《麽荷泰》。[3]62004年,何正廷将云南壮族的侬、沙、土佬三大支系的麽经《麽荷泰》《麻仙》《德傣掸登俄》翻译整理之后集结成《壮族经诗译注》[5]一书出版。同年,由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1—8卷)[6]问世,收录了广西右江流域、红水河中上游以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29个版本的方块壮字麽经手抄本。2013年,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的《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第4卷)[7]面世,主要收录流传于云南省丘北、泸西、师宗等县壮族沙人支系的130余卦清代鸡卜经书钞本。同年,何正廷、欧薇薇主编的《壮族鸡卜经影印译注》(1—8卷)[8]出版,共收入33本壮族《鸡卜经》民间钞本,首次对壮族的鸡卜经全面地搜集和系统地翻译整理。2015年至2017年期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的《云南文山壮族文献古籍典藏》(1—10卷)[9]相继问世,除收录了文山有代表性的壮族麽经外,还收录了部分壮剧剧本、卜卦图以及麽教、道教、佛教相关挂图、饰图等,是云南文山壮族民间传承的较有代表性的宗教典籍。2016年,黄明标主编的《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上中下三卷)[10]问世,全书内容围绕布洛陀始祖崇拜,记录了壮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哲学观念、信仰习俗等文化现象和观念文化体系。

以上是目前学界及相关部门对麽经的整理、出版情况,这些成果对抢救、保护壮族的文献古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研究壮族的历史发展、宗教信仰、语言文化、民风民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二、壮族麽经研究的多维视角及其丰硕成果

壮族麽经作为壮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囊括了多重认知、宗教信仰、神话故事、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内容,是探究壮族文化的重要珍贵文献。在麽经古文献搜集、整理出版以后,对麽经的研究已成为“壮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涌现了不少研究成果。学者们从哲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文化、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视角对这些已出版的麽经文献进行了研究,成为挖掘、探究和阐释壮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范式。

(一)麽经的哲学价值及其研究成果

麽经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哲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徐赣丽(1998)认为,《布洛陀经诗》描述了壮族先人对开天辟地、人类生产、万物起源等问题的看法,凝聚着壮族古代社会逐渐萌发的哲学思想。[11]潘其旭(2004)认为,《麽经布洛陀》蕴含了丰富的壮族观念文化体系,其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源于物质的世界观、物我合一的生命观、共存转化的事物观、布洛陀信仰的宗教观、管理有序的社会观、赏善罚恶的道德观、勤勉和睦的家庭观、求知探源的爱智观、创造进化的历史观、两种生产的价值观。[12]罗志发(2007)从性别哲学的视角对《布洛陀经诗》中的“伯乜观”[13]“阴阳合德”[14]“男主女从”[15]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董明明(2018)从民族生存的多重属性视角入手,对生命之源的本质显现和形而上学的哲学观进行了探讨,指出壮族先民的生存范式是“自然—社会生产—民主结构—生命意识—生存哲学”。[16]黎学军(2019)从《布洛陀经诗》与壮族世界观体系入手,在对经诗中的宇宙与自然、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人及其伦理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壮族的世界观是在《布洛陀经诗》的指引下形成的关于本民族生存、生活实践的总体思想和实践规范。[17]《布洛陀经诗》和《麽经布洛陀》等麽经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壮族传统文化观念,体现了壮族的世界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等问题。

(二)麽经的宗教学价值及其研究成果

麽经是壮族古老的宗教文献,不少学者从宗教学的视角对麽经进行了研究。徐赣丽(1999)认为《布洛陀经诗》保留了壮族的多神信仰,具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且揉进了儒、道、佛等宗教因素,是一部壮族民间多元信仰文化的总汇集。[18]牟钟鉴(2005)从布洛陀信仰的宗教性质问题入手,认为壮族布洛陀信仰可称为“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是壮族特有的文化传统。[19]黄桂秋(2006)认为,麽渌甲由壮族创世女神姆六甲演变而来,与壮族民间生育女神花婆等实属同一个人神,是壮族民间女巫和麽公共同崇拜的女巫头。[20]林安宁(2015)从造物主、三界神灵等视角入手,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的神灵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壮族神灵体系复杂,既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多重性,也反映了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艰巨性。[21]黄钰婷(2016)以译注中红水河流域的五个版本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中的宗教词进行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宗教词的文化内涵。[22]李斯颖(2017)从壮族麽咟宿仪式入手,在对壮、汉文化在仪式中的融合与界限问题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创世史诗与仪式演述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史诗叙事具备了仪式所赋予的“言语行为”特征。[23]王丹等(2017)指出,壮族麽经宗教用语的研究与麽经整理研究的质量息息相关。目前,已有的壮族麽经整理成果有麽经宗教用语研究、词语考释、汇集整理、理论研究四种,但仍存在许多有待提高的方面。[24]麽经作为宗教科仪本,对研究壮族的自然崇拜,多神信仰,壮族麽教与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宝贵史料,对探讨布洛陀信仰的性质、神灵体系等问题也大有裨益。

(三)麽经的文学价值及其研究成果

麽经蕴含了丰富的文学价值,目前有不少学者从文学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徐赣丽(2000)从修辞手法和意象两个视角分析了经诗的艺术价值,认为《布洛陀经诗》是壮族民间诗歌的优秀篇章。[25]岑贤安(2003)以《布洛陀麽经》为材料,对布洛陀祖神的神格及其人文解析进行了研究,指出布洛陀神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与壮族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布洛陀文化体系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26]李慧(2011)指出壮族麽经运用神话思维来记录本族群文化的起源。[27]林安宁(2012)的博士论文《壮族〈麽经〉神话研究》用母题分析法对《麽经》三界神祇、文化英雄、创世神话和彼岸世界等壮族神话体系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28]此外,林安宁还发表了系列相关论文,如《论壮族〈麽经布洛陀〉的汉王祖王神话》[29]《论壮族麽经“掳掠”神话中的布洛陀》[30]《壮族〈麽经〉的盘古神话研究》[31]等,用母题分析法对汉王祖王神话、布洛陀、盘古神话等主题进行了研究。潘其旭(2015)在对《麽经》“葫芦兄弟”与《圣经》“诺亚方舟”的创世内容特征异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洪水灭世与人类再生”神话进行了解读,指出人类历史相同的发展阶段和基本需求使得洪水神话模式具有了相似性。[32]李斯颖(2017)在《壮族布洛陀神话研究》一书中用母题研究法从神话学和比较文学的视角对布洛陀神话中的布洛陀形象、神话角色关系建构、神话思维模式与隐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将布洛陀神话与国内外侗台语族群神话进行横向比较,探索其早期共同叙事、族群记忆与深层文化积淀。[33]凌梦云(2018)从《麽经布洛陀》中不同神话主题的“石头”入手,对“石头”意象进行释源,并对“石头”意象相关的文化功能进行分析。[34]梁庭望(2019)认为布洛陀神话是壮族民间智慧的集大成者,麽教经诗在布洛陀神话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5]总之,目前学界主要基于麽经的艺术价值、布洛陀的神格、麽经的神灵体系、文本的母题等视角对布洛陀神话的文学价值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壮族及其先民的发展历程和麽经的多重价值。

(四)麽经的语言学价值及其研究成果

麽经从口耳相传到用方块壮字记载形成经书典籍,蕴含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言土语的语言特点,保留了独特的古壮语、古壮字,为壮语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有很重要的语言研究价值。蒙元耀(1995)认为《布洛陀经诗》是壮族民间世代相传的一部宏大宝典,具有鲜明的口语特色,其中的宗教词、方言词、古词等是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语法方面也有很多典型例句,可资利用的古文字材料也十分丰富。[36]谢多勇(2007)指出经诗原手抄本中的古壮字约占20%,可分为直接借用现成汉字与利用汉字部件构成的新字两类,有助于研究古壮字书面语和口语的原貌,还包括了民间宗教信仰方面的词汇和罕见的日常生活词汇。[37]黄南津、杨粒彬(2012)从《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词汇的频率分布情况入手,研究了译注中的176个高频核心词,总结了该译注的用词特点。[38]高魏、张显成(2014)通过研究发现,29个麽经抄本在字频分布上既存在差异性,也存在相关性,抄本的单字平均使用量与频次之间有明显的依存关系。[39]此外,还有部分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也从语言学的视角对麽经进行了研究。如何思源2007年的博士论文以及后来其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专著《壮族麽经布洛陀语言文化研究》[40],考证了抄本的年代上限,并对麽经方块壮字的性质、来源、分类、词汇、特殊语法现象、文化色彩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高魏(2013)的《〈麽经布洛陀〉方块壮字统计分析与整理研究》[41]、农冰慧(2013)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词汇统计与整理研究》[42]、李远航(2015)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部分抄本句法研究》[43]、周洁云(2020)的《〈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壮字借音声旁的音韵研究》[44]等也从语言学的视角对麽经中的词汇、语法、语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目前学界主要从词汇、语法、语音、方块壮字的分布及其性质特点等视角对麽经进行了研究,麽经蕴含了丰富的语言研究素材,对语言学的研究意义非凡。

(五)麽经的文化价值及其研究成果

麽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弘扬壮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林耀华、陈克进(1992)认为,《布洛陀经诗译注》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一块瑰宝。[45]区伟(1992)认为,《布洛陀经诗校注》是厚藏壮族文化的巨著,有助于加深海内外对壮族文化的了解。[46]吴永章、孙秋云(1992)认为,《布洛陀经诗译注》是壮族古代社会文化的瑰宝,是壮族古代社会发展史的缩影,是研究壮族先民原始思维和宗教观念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壮族民间文学的不朽篇章。[47]邱振声(1992)认为,《布洛陀经诗》的整理出版是壮族文化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48]潘其旭(2003)认为,《麽经布洛陀》是壮族传统精神文化的最初记录和语言文字的百科全书,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学术等方面的价值。[49]段宝林(2006)认为,《布洛陀》不仅是壮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50]李斯颖(2011)对“布洛陀”的含义进行阐释,并对布洛陀的身份进行探索,展现了壮族文化的深厚积淀。[51]王丹等(2016)研究了麽经“七十二殃怪”的禁忌程式、禁忌内容及其特性,阐释了麽经中的禁忌文化功能。[52]谢多勇(2017)则在对《布洛陀经诗》中的稻作内容进行叙述的基础上举例说明稻作词汇,指出经诗反映了古代珠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发展。[53]王宪昭(2018)认为,少数民族民间古籍手抄本的发掘整理有很高的文化价值。[54]总之,上述成果肯定了麽经的文化价值和地位,探讨了布洛陀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对布洛陀信仰的社会功能和稻作文化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六)麽经的民族学人类学价值及其研究成果

从民族学人类学视角关注麽经的主要是王剑峰、王敦、李斯颖等学者。王剑峰(2005)在右江河谷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布洛陀文化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敢壮山布洛陀祭祀遗址的发现进行论述,进而从古代百越文化、民间麽教仪式、祖先崇拜、万物有灵论、稻作文化、社会规范等视角来论述布洛陀信仰。指出布洛陀信仰具有历史人类学、宗教学、生态人类学等多维性,是古代百越文化的传承,也是原始宗教信仰的残存,还是稻作文化研究过程中的一种社会记忆,起到社会团结、社会规范的作用。[55]王敦(2011)运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麽经布洛陀的自然化生、审美观念、审美制度以及新语境背景下的麽经布洛陀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56]李斯颖(2015)在对布洛陀信仰的分布与概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广南县贵马村三个支系壮族的“布麽”进行考察,进而论述了广南、马关以及麻栗坡等地的“布麽”主持的赎魂仪式,提出布洛陀信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属于狭义的布洛陀信仰,融合了不同支系的文化,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57]此外,李斯颖(2020)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基于壮族布洛陀史诗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布洛陀史诗中记载的多民族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及制度交融等的记载是壮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之历史佐证,搜集整理“布洛陀史诗”的历程是对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再发现过程。[58]目前,学界主要从生态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等视角对麽经进行了研究。

(七)外国学者对壮族麽经的研究

国外对麽经进行研究的主要是澳大利亚的贺大卫,他发表了系列相关论著。其著作Recalling Lost Souls:The Baeu Rodo Scripture,Tai Cosmological Texts from Guangxi in Southern China(《招魂:中国南方台语创世文本布洛陀诗经》)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布洛陀经诗》中的方块壮字及其变体、古壮字体现的语言变迁以及它与原始台语的构拟关系等。[59]论文Traditional Zhuang Manuscript:A New Angle on the Chinese Script(《壮族传统手抄本中的异体字:中国文字的一个新视角》)指出壮族手抄本中的许多异体字不是壮族的发明,这些异体字与汉字有许多相似之处,大多数异体字在中国的不少文献中都能找到出处,有些可以追溯到唐朝甚至更早。[60]论文通过把《汉王》手抄本中的异体字与各朝代有代表性的书法辞书进行比较,发现该抄本中的不少异体字与历代中国书法艺术的伟大传统有直接的关联,异体字是丰富多样的中国手写体遗产的一部分。论文Evidence for Historical Sound Change in Traditional Zhuang Texts(《壮族传统文本中的历史音变证据》)在对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东部和越南北部的45个地区的传统手抄本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对抄本进行解读,并将抄本中汉字的读音与该汉字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读音加以比较,试图厘清该汉字读音及其语音成分的年代。研究结果表明naeuz构拟成*nl-(或nl/r-),抄本读音的变化是历史音变的证据。[61]论文《传统方块壮字的区域性》对中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及越南北部的42个地点的传统手抄本开展了广泛的调查,指出在上述地区使用的很多常用方块壮字有相当广泛的区域性,同时又有小区域创新的痕迹。[62]论文《东南亚、广西西部的麽公与土司政权之关系》则调查分析了中国的壮族、布依族和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等台语支民族广泛使用的方块字的文字系统,旨在明确它的地理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台语支民族使用的这一文字系统有一定的区域性,文章还通过对壮族传统手抄本的研究来为历史移民和文化交融提供了证据。[63]贺大卫的Mapping the Old Zhuang Character Script:A Vernacular Writing System from Southern China(《古壮字地理研究:中国南方的一个方言文字系统》)是目前国外系统性研究麽经手抄本中的方块壮字的专著,该书对整个广西和邻近地区(包括贵州操布依语的地区、云南东部操壮语的部分地区)以及越南北部操土、侬、傣语的部分地区所使用的手抄本进行了研究,以证明语言和文字形体的基本连续性。研究范围包括了上述地区45个地点的43本麽经手抄本,从每本麽经手抄本中选出60个常见字来研究其书写方式,并以地图集的形式展示了60个常用字的分布和读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文字是区域文字系统的存在及地方创新的交融。[64]该研究是对壮侗语族语言研究的有力补充,也是从事历史语言学、汉学、傣泰比较等领域研究可资借鉴的重要参考资料。

(八)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价

从目前收集、整理的资料来看,国内学界对壮族麽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已出版的代表性麽经文献的研究,尤其是《布洛陀经诗译注》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出版给学界提供了研究的蓝本,使学界从哲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文化、民族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整体性地研究壮族麽经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神话、语言、文化内涵等,呈现了以文本研究为中心的特点,产生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相关研究的基础,拓宽了研究的空间。而国外主要是澳大利亚、泰国等国的学者从语言学的视角探究了布洛陀经诗中的方块壮字及其变体、方块壮字体现的语言演变以及它与原始台语的构拟关系、方块壮字的区域性、布洛陀经诗的意义、麽经手抄本中的异体字、麽经中的功能词等内容,是研究壮族麽经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前,学界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有待提高的方面:

第一,麽经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已搜集、整理的麽经数量来看,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界和相关部门搜集、整理并出版了一系列的麽经文献资料,但这些已整理出版的麽经文本只是壮族存世麽经文本的冰山一角,还有大量的麽经仍散落在壮族民间,有待学界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地搜集、整理和出版。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麽经由于年代久远而出现了虫蛀、发霉、受潮朽烂、残缺不全等情况。随着时代的变迁,能看懂方块壮字麽经文本的“布麽”已越来越少,这些麽经会随着“布麽”这一方块壮字主要使用群体的消失而被人们遗忘,成为无法破解的天书。因此,对麽经古籍文本的搜集、整理和翻译出版工作仍然任务繁重且迫在眉睫。

第二,研究区域有待进一步扩大。目前,学界主要是整理和分析了广西的麽教信仰、麽经文化等,而对云南壮族麽经研究得还不多。由于语言、地域等的差异,云南壮族的麽经与广西的麽经存在很多差异,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自身特点。因此,加强对云南壮族麽经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有部分学者从哲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对已出版的两部麽经文献《布洛陀经诗译注》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学者通过田野调查,在搜集、翻译、整理麽经的基础上从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的视角系统地分析这些麽经一手文献资料。因此,如何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交叉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壮族麽经仍属于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强调基础的搜集、整理工作,为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材料,又要注重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学科、多层次的理论方法全方位地研究麽经。

三、壮族麽经研究的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67]28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我们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高度概括。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连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去你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共同体”。[68]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多民族中国的国家属性,蕴含着多民族中国的民族观。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经过了民族融合,民族之间存在同源异流、异源同源的民族融合关系,民族之间的血脉是相同的,文化是相连的,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深厚历史基础。”[69]上述思想对于统一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中不断形成和巩固的,麽经的形成过程正是壮汉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

以往的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壮族先民就与中原人民有了文化上的交流。”[70]秦始皇开发岭南的“秦瓯战争”之后,岭南的越族社会更直接、更广泛地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汉字的传入,是启迪民智的关键,使大一统的观念得以加强。[71]384-385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秦汉以后,汉族传统文化传播到壮族地区,并与壮族文化形成了交流互动,壮族的文人学士在受汉文化的影响后,借用汉字或在汉字“六书”的基础上创造了方块壮字。从宗教学的视角来说,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等汉族宗教文化传入壮族地区后,壮族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吸收了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的元素,形成了有壮族特色的民间宗教麽教,并用方块壮字把原先靠口头叙事的麽教思想记载下来,形成了麽经文本叙事,实现了麽经的经典化。从文学的视角来看,壮族史诗叙事小传统再现了中华文化大传统的包容与和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58]从民族学的视角来说,麽经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壮汉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过程,壮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与周边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局面。

壮族麽经不仅是壮族“百科全书”式的珍贵文献,是壮族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标志。在当今社会,麽经依然是壮族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梁庭望指出:“麽经有相当强烈的秩序意识,其核心是早期的伦理道德。”[72]麽经中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内化和调适壮族社会传统道德教育的地方性知识,通过生动的仪式叙事来传承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统筹了社会资源,规范了人们的言行举止,维护了社会秩序,实现了人与文化的再生产。尤其是《超度经》《二十四孝》《解父子冤经》《解母女冤经》《解婆媳冤经》等类的麽经,其中都包含了很多古训、古规,以此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壮族麽经不仅反映了壮族的孝文化,提倡尊老爱幼、幼有所养、老有所依、孝顺父母、为父母养老送终,还反映了勤劳简朴、吃苦耐劳、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麽经中这些道德标准不仅能促进个体家庭的兴旺发达,还能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和睦,不断强化着群体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并无形中制约、引导和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影响着壮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强化了人们的秩序意识和道德责任。

学界在进一步探讨壮族麽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时,应该从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历史背景出发,借助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角来深化麽经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以壮族麽经为视角来研究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有益补充,对于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此,在研究壮族麽经的过程中,除了要用多学科的视角来开展全方位的研究,还要重视麽经的传承与保护。麽经作为壮族民间神圣叙事传统的一部分,是在生死叙事的仪式过程中通过“布麽”的演述而得以传承的活态史诗。在仪式过程中,“布麽”通过麽经的语言威力来沟通鬼神,传达神的旨意,以达到禳灾祈福、超度亡灵等目的。麽经的语言威力使得麽经抄本具有了神圣性,每一个壮族“布麽”都把麽经视为传家宝加以珍藏,麽经的传授和喃诵需要遵循严格的禁忌。麽经在仪式过程中的活态传承、麽经的神圣性及禁忌是麽经得以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变迁,壮族麽经的传唱面临诸多困境。究其原因:一是“布麽”的数量逐渐减少,已出现后续乏人的趋势,现在的年轻人对“布麽”职业感兴趣的很少;二是麽经的传承场域越来越少。麽经主要靠麽教仪式来实现活态传承,目前壮族民间还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着一系列仪式活动,但所举行的仪式数量已大量锐减,仪式过程已大量简化。在城市及周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这些仪式、信仰已濒临灭绝。

那么,如何对麽经加以传承和保护?这需要传承主体、政府相关机构以及学界的共同努力,使麽经的传承能后继有人,打造麽文化品牌,加强麽经的挖掘与研究。第一,“布麽”作为麽经的使用和传承主体,要以仪式为载体努力地将所收藏的麽经运用于仪式实践中,以保持麽经的活态传承,使村民这一仪式的直接受众群体成为各种村寨仪式实践的直接体验者和受教育者。第二,各级政府的相关机构也要加强麽经的传承和保护。2006年,壮族经诗《布洛陀》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鉴于此,政府的相关机构要继续努力开发当地的麽文化资源,对麽文化资源有意识地加强保护,促进其当代转型和发展,注入时代因素,在本身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自我文化消费和文化自觉性的再生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文化艺术研究院所要落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署,努力实施壮族民间节庆仪式和口头传承等民族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为其传承创造扎根、延续的文化空间;积极到民间参与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动,拍摄影像资料,做好文化实录工作,发挥媒体融合的显性优势,以保存这些正在迅速变迁、消逝的民俗文化事项。第三,学界要重视麽经的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在麽经的搜集、整理和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将麽经抄本原本影印,还要将麽经的持有者“布麽”本人对麽经的朗读和翻译情况全程录音、录像,之后再忠实地按照录音和翻译做好国际音标的转写和翻译,并对之开展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通过“布麽”、政府相关机构和学界的共同努力将祖先传承下来的珍贵财产继续传承下去,努力保持壮族的民族文化特征,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服务。

四、结 语

研究壮族麽经的目的,是让人们将其作为壮族的一种文化现象去体验和探讨,从中了解壮族的语言文字、社会伦理和哲学心理知识,了解麽教守正行善、勤劳诚实、慈爱宽容的道德力量在壮族团结奋斗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即麽教对形成壮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大影响。[73]252本文在探讨壮族麽经整理出版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壮族麽经研究的多维视角及其研究成果,进而展望壮族麽经的研究前景。目前,学界及相关部门已搜集、整理和出版了丰富的麽经成果,并从哲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文化、民族学人类学等视角对壮族麽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当前,仍有大量的麽经散落于民间,麽经的搜集、整理和翻译出版工作仍任务繁重且迫在眉睫;与此同时,挖掘和发挥壮族麽经的时代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是进一步做好壮族麽经研究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壮族麽经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挖掘和发挥麽经的时代价值,即挖掘和弘扬壮族历史悠久的、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在现代社会中麽经所蕴含的时代意义,教育感化后人,弘扬传统美德,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猜你喜欢
壮族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