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百色学院为例

2022-02-27 19:56余招文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应用型民族

余招文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99)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应用型人才是指面向行业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为潜力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和要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部分人才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不够强,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现,要抓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关键点,通过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具体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教育过程;管理和评估制度;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2]

近年来,关于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成果日益增多。例如,张俊竹(2015)[3]、雷桥(2017)[4]、齐兴龙(2018)[5]、王娜娜(2019)[6]、张影(2022)[7]等学者立足时代发展需要,针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探讨了应用型艺术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优化问题。其中,王娜娜提出实施“教、学、论、做”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促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使教学过程更加具有实效性。[6]此外,李鑫泽(2018)探讨了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问题[8];李艳霞(2019)探讨了提高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性[9]。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百色学院的实践探索,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代大学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中心任务,它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也与其他四项功能的有效发挥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在当今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作为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的高等文科教育,应当明确总体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打造质量文化,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实现“文史哲促人修身铸魂、经管法助力治国理政、教育学培元育才、艺术学美人化人”的目标,从而“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11]

在实践中,民族地区乃至其他地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不够”:

一是培养目标不够全面。高校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的“德、智、体、美、劳”等要素缺一不可。但现实情况是,个别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了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与国家提出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难免会有所缺陷。

二是课程设置不够细化。无论哪个学校,基础类、核心类课程必须开足开够,否则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会“先天不足”。但另一方面,不少院校未能有效发挥办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课程设置只注重“共同性”,没有充分发掘利用本地独特文化资源来设置特色化课程,导致所开课程泛化,吸引力不大。

三是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是当今新文科的大趋势和总要求,也是高校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由之路。但一些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上只满足于基础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以至于学生缺乏较强的动手能力。

四是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课堂应当是一个开放式的教与学互动交流的场所,只有采取讲授式、谈话式、讨论式、演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但在实践中更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反馈调节。

五是办学模式不够开放。一些高校满足于人才的自主培养、校内培养,往往只是注重理论知识、动手实践不足,既没有“走出去”,也很少“请进来”,未能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学用脱节,学生毕业后难以很快适应行业需求。

六是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一些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一味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却忽略了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结果,学生虽在技术层面有所进步,但专业功底薄弱,相关知识掌握不足,最终只会“玩技巧”。

三、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需要的是具有正确思想观念、丰富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培养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本举措就是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全方位、深入性的整体改革。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务,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12]而“民族文化+”的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元一体”培养模式,就是针对这些要求而探索出来的。其中,“多元”是指育人理念、课程、平台、机制等方面的多样化,“一体”是指所有这些多样化改革都要围绕培养符合国家要求、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就业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一目标来开展,而不能偏离。

百色学院位于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百色市,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负有保护、传承、创新地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职责的本科院校,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师资水平相对不足等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在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方面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尤其是未能充分发掘、利用本地区所拥有的丰富、独特、优质的民族文化资源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导致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办学模式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同类高校雷同化,因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措施不够有力、效果不够好。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百色学院近年来多方尝试、大胆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根本任务,大力挖掘、整合、开发、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初步探索出“民族文化+”的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元一体”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手段、教学实践、思政教育、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树立多元化育人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要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

1.强化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

教育部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3]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必须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同步抓好专业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比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不仅是壮族审美文化的艺术结晶,同样也是壮汉文化融合的产物,因而无论是内涵还是形式都更加丰富多彩,其中就蕴含着“平等、和谐、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艺术创新教育的独特而生动教材,应大力发掘并巧妙运用。

2.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讲授的大多是本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其固然重要,但仍有所不足:一是没有充分吸纳当今世界最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二是没有充分融入多彩的地方民族文化,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对陈旧和狭窄。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材讲授中,应适当融入上述两方面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丰富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情趣、开阔艺术视野、优化知识结构,为其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壮族的铜鼓、京族的服饰、毛南族的花竹帽、苗族的银饰品等各有各的文化意蕴、独特技艺和审美特征,应当成为鲜活的教学内容。

3.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各种激烈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基于此,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补充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通过加强实践环节、参加专业竞赛、参与教师课题、进入教师工作室、创作艺术作品等多种途径,促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例如,百色学院学生以壮族绣球为原型创作的作品《绣球型多媒体音箱创意设计》荣获2020广西旅游工艺品“八桂天工奖”金奖,作品《麽乜造型的储钱罐设计》获得铜奖,展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设置多元化课程模块

课程设置是开展专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施行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自然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迅速,经过40余年的发展,该专业已由笼统的艺术设计分化成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众多子学科。也正由于时间短、发展快,众多高校艺术设计类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高度雷同,缺乏个性。因此,作为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应当勇于改革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这样做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而且也是搞好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13]具体来说,百色学院主要开设了以下3个方面的民族文化特色课程:

一是民族文化通识类课程。其中包括“民族学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壮族文化概论”“广西少数民族简史”“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概况”等特色课程,旨在为学生提高艺术创作能力打下较为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

二是民族文化专业类课程。增设了“民族图形与设计”“民族纹样与装饰图案”“民族包装设计”“壮族工艺品设计”等10余门具有百色、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不仅有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也有助于他们通过学习、认知和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是民族文化实践类课程。各种民族文化资源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艺术,它们应当成为实践类课程改革所需要融入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视觉传达创作类、服装设计类、工艺品设计类、环境设计类等。例如,教师在服装设计类课程中巧妙融入苗族服饰制作的各种独特工艺和手法,让学生大开眼界,进而由“心动”到“行动”。

(三)建立多元化实践平台

艺术设计是一门融技术、艺术、信息、市场、环境和人文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14]因此,“多元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高度注重实践环节,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建立实践育人基地

选择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艺术产品独特的地方作为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前往开展实地调研、进行艺术体验和作品创作,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开阔视野、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之情。近年来,百色学院建立了靖西市旧州镇壮族织锦实践教学基地、田林县壮族服饰制作实践教学基地、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刺绣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右江民族博物馆等10余个校外教学基地。此外还在校内建有印染工作室、陶艺工作室、壮锦工作室、民族服饰实训室、民族图形设计室等10余个实训工作室。

2.创新实践育人方式

一是民族文化采风体验。定期组织师生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区进行考察调研,欣赏民族艺术作品,体验民族文化魅力,还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讲述相关民族文化知识,并现场教授民族艺术品的创作技巧。二是民族文化讲座交流。邀请民族文化研究专家、民族文化传承人、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师等相关方面人才来校开展专题讲座,不仅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还能使之分享到成功者的实战经验。三是民族文化创作参赛。利用一年一度“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各种比赛机会,鼓励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民族文化与专业比赛相结合,激发学生活学活用,创作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艺术作品。四是民族文化创新带动。其中,有的是“项目驱动实践模式”,即将教师承接的30多个企业产品设计项目带入课堂,由教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真题真做”,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意和制作能力;有的是“工作室实践模式”,利用教师成立的10余间设计工作室,让学生以“徒弟”身份学习、创作或研究民族文化产品。五是民族文化作品展览。每门课结课之后、每个学期期末、每年毕业季,都要举办学生优秀作品展览,对民族文化元素转化运用的成功之作进行奖励,从而让广大学生更加认识到学习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四)建立多元化管理机制

从系统角度来看,造成上述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管理不够到位、机制不够健全、教师积极性不高是重要因素之一。就管理而言,以往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标准、教学效果评估办法等方面,没有注重发掘地方文化特色资源来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因而部分教师难免出现重知识传授而轻思想教育、重课本内容而轻地方民族文化实践教育。就教师而言,一方面是思想观念问题。没有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的教育方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极端重要性,因而只是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另一方面是知识储备问题。由于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了解本区域有哪些特色的民族文化,只能照本宣科,导致教学内容泛化,缺乏有的放矢的措施。为此,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规范教学科研管理机制

百色学院在教师的教学、科研、采风、创作、交流、参赛、参展等方面都制定了比较详细的规章制度,强调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科研、创作都要尽量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挂钩,而不应唯教材是举。例如,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要适当融入地方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师生外出采风优先安排前往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区,等等。

2.建立文化创新激励机制

为了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热爱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文化、利用民族文化、创新民族文化,百色学院建立了一套激励竞争机制,凡是在相关方面取得成绩者,均给予表扬和奖励。比如,在申报教研、科研项目方面,立足地方民族文化开展研究的,给予优先推荐和立项;在指导学生创作参赛作品时,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也是优先推荐上报。

3.完善以老带新帮扶机制

为了营造氛围、协同共进、整体提升,百色学院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老教师带青年教师、高职称教师带讲师助教的帮扶机制,以便通过组建“师徒式”的教学、科研团队来更好地发挥老教师、高职称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当然,团队可以是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学院安排,或者两者兼顾。

(五)取得的主要成效

经过几年实践,百色学院开展的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元一体”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1.解决教学中“四化”的问题

(1)以民族文化立德树人,进一步解决了思政教育普泛化的问题。把民族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感知、运用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深刻教育。

(2)以民族文化突显特色,进一步解决了课程建设一般化的问题。通过开设《民族图形设计与运用》《民俗工艺欣赏》等系列特色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了学生的素质能力。

(3)以民族文化丰富载体,进一步解决了教学手段单一化的问题。通过引入民族文化特色内容,并采取调研式、讲授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以民族文化增强创新,进一步解决了教学实践脱节化的问题。我们以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为抓手,努力构建“课堂+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教师+专家+企业”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2.提升了师生的综合能力

(1)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重视,学生的思想觉悟明显提高。通过上述改革,学生更加热爱民族文化,更加奋发向上。一是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获得学校各类活动组织奖80余项;二是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1个团队获得自治区级优秀实践团队,多名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2)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百色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和等级逐年提高,获奖数量从2015年的210项增加到2021年的42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从2015年的31项增加到2021年的242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600项、获奖学生1000多人次。大学生“大创”项目立项大幅增加,从2015年的21项增至2021年的66项,其中国家级15项、自治区级32项。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创业团队的数量、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校注册成立了6家实体公司,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获得自治区级铜奖4项,校级金奖3项。

(3)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转化,教师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广西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运用在教师授课、作品创作和科研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教学成果丰硕。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开设的“民族图形设计与运用”“创造性思维与图形创意”2门专业课程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流课程认定;“民族图形设计与运用”入选首批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被全国33所高校所选用,近日获推国家一流课程,此外还获得全区思政示范课;另有2门课程获校级思政课程立项;5门课程获校级专业核心课程认定。“‘金课’视域下创造性思维与图形创意课程创新研究”等8个项目获得自治区级、校级教改项目立项;1名教师获广西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多名教师参加广西信息化教学比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此外,还获得许多荣誉:1名教师获市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巾帼建功标兵”、4名教师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14名教师获各类专业比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二是艺术创作和科研成果丰硕。2名教师个人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多名教师作品获全国奖8项,省级奖10余项;共出版学术专著1部、作品集3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获省部级奖1项、厅局级奖1项;6篇资政报告获得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总之,百色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的特点,做到了优化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能力体系和管理体系,因而取得良好效果。当然,今后高校教学改革将是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实处是教材,改到难处是教师。[15]为此,民族地区各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把浅处往深处改,把虚处往实处改,把易处往难处改,力争更上一层楼,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应用型民族
我们的民族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星.云.海》
《花月夜》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