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蓉
(合肥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背景下,全社会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在教育领域,高校是重要的人才供给地,也是主要的人才培养主体,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创新发展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因而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不仅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顺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实现的重要举措,还作为促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推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要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全面了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其相关内容。[1]近些年来,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理念的不断深入,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图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来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两者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境,需要高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优化路径。
创新发展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在我国,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理念的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共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两者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各界非常关注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背景下,各高校积极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深入把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根据学校已有条件和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这也是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这要求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促进高等教育长远发展。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大胆创新,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改革,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及其相关内容,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具体来说,高校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整个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2]
创新型人才作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具备良好的社会担当、责任意识和扩散性思维,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等为宗旨,目的在于培养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还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高校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宗旨,立足学校自身实际和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根植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全面把握社会人才需求,深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秉承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人才培养方式,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积极开展各种各类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4]由此可见,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社会服务意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举措,更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内容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的融合发展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从现实实践来看,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过程存在一些现实困境,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和优化。
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许多高校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试图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不少成果。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高校未能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未能在专业教育中很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也没能认识到两者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存在认识方面的偏差。一方面,部分高校简单地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仅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穿插一些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或对毕业班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既影响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正确认识与深入理解,也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相衔接的要求,更不利于专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脱离专业教育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它就失去了原有的创新源泉和生命内涵。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未能认识到两者融合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为二者融合会破坏原有的教学体系,仅是简单地开设几门创业课程或开展一些创业类的教学活动。[5]这种情形忽视学生的创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既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也没能考虑到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这不利于全体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各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受教育理念、传统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课程融合不理想的问题。首先,创新创业课程缺乏专业内容。从课程设置来看,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并没有开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仍然保持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仅仅在选修课、必修课或通识教育阶段增加了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没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虽然有些高校鼓励并支持大学生积极参加“创青春”比赛、“挑战杯”大赛,并增加科技竞赛活动等,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但这种创新活动还是与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其次,专业课程教学未能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6]具体来看,一方面,部分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联系的考虑,在专业教学中仍然保持原有的课程体系不变,也没能进行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仅是增设了“创新思维”“创业管理”等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这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太明显。另一方面,部分高校以创建新企业案例和一些企业创新事例的形式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但这种案例教学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
与专业课程、通识类课程等相比,创新创业课程极具实践性,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实战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以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引导。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指导创新创业竞赛、模拟实践活动、教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不是本专业的教师,他们既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缺乏专业学习背景,也没有接受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相对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创新创业实际经验和社会阅历。部分教师缺乏独有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要素和相关内容,更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其授课形式单一乏味,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对学生的教育停留在纸上谈兵,这既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其教学效果一般。[7]同时,部分高校缺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创新创业教师力量不足。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以本校师资为主,缺少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创业者的参与。尽管有一些高校聘请了部分企业人员、校企优秀创业者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但这些教师大多以个别指导、开展讲座等形式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其连续性不足。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下,许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进行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但因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部分高校还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也没能将其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整合,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服务性、临时性的课程内容和相关活动,融合发展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首先,缺乏完善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从现实来看,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都设置在各自学校的学生处、大学生创业中心、教务处、或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从设置角度来看,这些机构的内部管理机制是相对分离的。例如,教务处主管专业教育,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再加上专业教育管理部门和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商,在实施过程中各司其职。[8]其次,缺乏有效的校政企三方协同机制,社会力量未能进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中。许多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仅依靠学校单方面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度很低,虽然部分高校邀请企业人员的参与,但大多以开展讲座、举办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没能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没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致使教学效果欠佳。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两者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构建完善的融合发展课程体系,做好教师引进和培训工作,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完善融合发展管理机制。
高校管理者及一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中存在教育工作者对二者融合发展认识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之中。首先,政府要充分发挥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职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相关政策,以此影响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政府要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通过制定政策、实施政策和监督管理等来影响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认识和作为。[9]其次,高校管理者及一线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正确认识。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主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内容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首先,高校要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要求开发实用性、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采用多样性的教育载体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分阶段开展教育教学,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0]其次,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高校要全面了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正确认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价值,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及专业教学过程中都有效渗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再次,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对于对创新创业感兴趣或有自己创办企业的那部分学生,高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支持,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其提供资本筹集、财务税务、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还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因此,高校要构建一支专业素养过硬、专业技能较高,以“实践型”“双师型”为主的多层次师资队伍。首先,加强教师培训,在已有校内教师中筛选和组建一支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加强校内教师培训。在现有专业教师和管理工作者中选拔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参加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项目实战培训等,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指导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训练。选派一批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开拓其视野,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其次,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有效补充创新创业教师。高校要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实际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引进一批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补充到专任教师队伍中;邀请高技术人才、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到校担任创新创业兼职教师;聘请有创业经验的校友、往届毕业生以及优秀企业家到校内开展讲座、专题报告。[11]
在高等教育领域,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两大重要主体,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要将专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运用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能够推动专业教育活动,两者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需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要建立完善的融合发展管理机制。首先,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都设置在大学生创业中心、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缺少专门的管理部门及管理机制,且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协商互动,使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师培训、信息处理及综合管理等方面存在困难。这就需要高校构建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学校各管理部门间的交流与互动。[12]其次,构建完善的教育考评机制。高校要努力争取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诉求和学校教育教学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加强高校、政府、企业等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协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