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絮茹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十里小学,甘肃 天水)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内阅读进行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是学生主体实践的过程。通过课内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表达欲望,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是“花的事业,根的工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必由之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指出“好多人把阅读课上成了理解课,这是个误区”,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朗读赋予作品以生命,是再创造,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重要,所以教师要准确领会其精神,学习钻研名家之法,有的放矢正确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因此,在充分研究调查了农村小学阅读现状的基础上,学校组织语文教师展开了一系列的阅读实践活动。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如何顺应时代趋势正确把握方向,合理利用国家配备的资源,帮助学生插上阅读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是我们农村教师应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学校组织语文教师查阅了大量资料,制订问卷,调查分析了我校阅读推广可能存在的一些障碍。
家庭因素:留守儿童数量比以往大大缩减,父母至少有一方是初中文化程度,都比较重视孩子的发展,并且有充裕的时间陪孩子,但家庭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明白孩子应该在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成长,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只有在教师要求的时候才被动配合,方向模糊,矛盾大;引导孩子阅读缺乏耐心,缺乏目的,家庭教育存在盲目性、肤浅性。
学生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缺乏,动手能力不强,学习没有动力,没有榜样,没有爱好,没有目标。整体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家长培养和保护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跟不上。
学校因素:为了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课程要求教给学生许多范围内的技能、知识,而很少去探索阅读与教学的关联性,“填鸭式”教学和“唯分数论”,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精神需求,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增强学生和书籍的联系,学校重新调整了图书室布局,细化书籍归类,设计了新颖的摆放方式,增加了流动图书角和走廊图书架,定期开放阅览室,并给这些大大小小的图书地点取了一个有亲和力的名字———“阅读加油站”。
1.十分钟,享受课间碎片阅读
课间十分钟和好朋友一起阅读一则喜欢的故事,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有些学生下课后喜欢比较安静的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在楼道、教学楼附近或花园边停留。针对这类学生,学校着力创造温馨的小图书角环境,丰富图书种类,每天制作更换可爱的问候、鼓励小卡片,并安排小管理员轮流值班,观察和记录经常来这里的各年段学生最喜欢的图书类型。为期一个月的试行阶段结束以后,教研组仔细分析了学生的记录分析表和教师的访谈汇总表,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阅读,平时在家有阅读习惯的学生更能够静心阅读,热爱读书的学生拿到什么就能够读什么,有趣的绘本、连环画更受初读者欢迎。为了继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巩固学生的阅读行为,学校决定根据每周的管理员值班记录,定期评选出一周的阅读之星进行宣传和奖励。在这样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开始积极地向阅读靠拢,大大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校园读书氛围浓厚。
2.图书开放日,在积累中成长
开放日主要提供不同班级学生利用阅读课、自习课分组集中阅读、摘抄,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阅读材料摘抄的形式自由,以自己喜欢的书为主。整个阅读课堂以读为主,摘抄为辅,或专读专抄,长短不限。集体阅读重在激发和促成学生的阅读习惯,示范阅读方式,培养阅读兴趣。同时教师也是这里的学习者和阅读者,主要负责示范和引领。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这种长期的示范、坚持和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日益提高,对文字的感受能力也日益加强。
家校互动,每日在家开展阅读半小时活动。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做到自主阅读、亲子共读,或通过听书App听读,做好每日打卡记录,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阅读的书目、进度和速度。每班建立打卡群,打卡群按人数分为5~6 个小组,各组家长轮流设组长记录和督促,主要登记每位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了多少书,并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和统计,详细地记录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情况。各班指导教师再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及时的纠正和反思工作,做到尊重个性化阅读,不强制,不批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校内外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充分保障阅读活动的持续进行,促使学生在坚持中成长,感受坚持的力量,让阅读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一学期“打卡”活动的持续推进,大部分学生已从心底接受了阅读,学校逐步向人人读、大量读、读整本书的目标迈进。
1.主题课堂,让阅读开花
按照每月一次主题活动的计划,各年段班级成功组织了“成语接龙”“猜字谜”“脑筋急转弯”“故事会”“推荐一本好书”“课本剧扮演”“朗读小能手”“读书手抄报”“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低年级学生正在识字、认字阶段,开展成语接龙、猜字谜、脑筋急转弯等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开动脑筋去观察、思考、讨论,体验汉字的趣味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高年级学生重在阅读方法的引导和对自我进步的肯定及鼓励。主题活动形式活泼、多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有力地帮助了学生自主性和自信心的建立,强化了他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2.主题课堂,实现教学创新
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课堂中一直都属于一个难点,执行度不高,教学效果不突出。但随着本次推广活动的深入,教研组发现主题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和产生的变化比较大,效果较好,于是教师们纷纷将它引用到了口语交际教学中,利用阅读课集中合作查阅、搜集、整理资料,大大提高了资料的整理运用能力,解决了原本课堂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使口语交际课堂展现了勃勃生机。
1.古诗词进课堂
随着活动的深入,学校展开了“一周一首古诗词”活动。在校期间一周一首,天天背,时时记。寒暑假,两天一首。学校和家庭紧密结合,每学年完成50 首左右,这种持续而又广泛的积累使古诗词课堂变得诗意满满。
2.课堂随笔
阅读教学重在读与写的结合,各种形式的读一定会更好地促进写。为了充分改善农村学生受阅读、见识和表达的限制,写作水平普遍偏低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间隙多次以教室发生的事件为题材,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小练笔。如情境练笔《飞进教室的小鸟》《金萧拖地》《精彩的球赛》《杨佳佳的体育精神》《我们班的足球女将》,见闻类《巷子口的水果摊》《吴大师呱呱》《他被打了》《路》,人物类《我们班的牛人》《牛雅婷》《他不喜欢说话》《他的话太多》,等等。这些实践性的操作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拉近了他们与习作的距离,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
3.课外积累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统筹,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书籍。如针对初级阅读者,选择较为简单的成语故事,组织全班性的成语故事会和成语接龙的游戏,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奠定一定的基础后,可以推荐贴合学生年龄的读物,如充满奇思妙想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小木偶奇遇记》等经典儿童文学名著系列,最具吸引力的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以及郑渊洁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作品等,逐步将这些引入学生常态阅读当中。有基础的学生的阅读培养,可以加入导读和先读。导读即在阅读之前先介绍读物的内容梗概。教师先读,如在读《俗世奇人》时,教师采用先读的方法,读到精彩处随即分享一个故事,学生被这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所吸引,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而《季羡林散文精选》笔法优美,文辞精彩,《西游记》引经据典,段落描写引人入胜,主要采用的是摘抄法。如此各种方法交替使用,让阅读活跃在课堂内外。
“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持续的研究使学校收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实践引导策略。
长期以来,农村家庭和学校均没有特别重视学生良好阅读环境的形成,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不高,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没有落实。学校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不够,课内阅读无法得到更好的延伸和拓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才能让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打开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环境的创造与读物的选择。
1.高效利用校内设施,合理分配图书资源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我们要把书放到学生看得见的地方,让学生目之所及都能与书籍相遇,这样不仅会提高图书的翻阅率,还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学生与书籍的距离,使他们初步产生阅读欲望。
2.丰富阅读资源,多选书,选好书,选优质的书
小学图书馆不应该是充斥劣质书籍的陈列室,而应该是一个高质量图书馆,尤其农村学生本来接触图书就少,因此对读物的质量就更应挑剔一些。首先,一些插图丰富、内容生动的短篇读物不能少,经典读本、文学名著、神话故事、科普读物要齐全。其次,各年段书籍分开摆放。最后,利用校园广播书单吸引学生,为学生创建实实在在的读书环境,让大家生在校园,长在书中。
孩子生来是喜欢听故事的,农村学生没有阅读习惯,主要是环境因素制约了这种习惯的养成,所以学校要组织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充分利用有声资源把故事讲出来
有声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资源补充,它灵活、快捷,可以随时随地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在不知不觉间带领学生跨越书海,既培养学生的听力,又提高了专注度,还能激发阅读兴趣,一举多得。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广播系统加强广播站的管理和配置,在固定的时间朗读古诗、播讲故事,增强校园文化气息。家长也可以利用手机或其他伴读设备配合学校,积极利用有声资源把家庭阅读落到实处。
2.创编小型情景剧把故事演出来
经典童话、文学名著、名人故事等各类书籍的阅读是学生阅读的必经之路,利用编演小型情景剧的形式能够巧妙引导他们在各个领域广泛遨游。把每周五下午时间交给学生充分展示,既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设计能力,又达到了推广阅读目标书籍的效果。
3.同读一本书
教师有目的地针对一本书的内容设置问题,在一周或两周时间内持续引导交流,设置闯关,赢取积分卡,最终带领学生成功完成阅读任务。这种形式既可以衔接教材中出现的专项阅读教学,又可以用来引导整本书阅读;既有效内化了课堂学习内容,又达到了拓展阅读的目的,使学生在你追我赶的快乐氛围中达到阅读目的,完成阅读任务,实现由短篇阅读向长篇阅读的过渡。
创建家校互动网络平台是实现家校互动阅读的有力推手,平台的存在可以保证学生在家里的阅读时间和质量,是家长和教师间共同坚持、合力促读的纽带。只要学生、家长、教师紧密配合,好习惯的养成就水到渠成。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打卡App 建立班级阅读小群组,安排家长轮流做好每天的打卡提醒和质量监督。
2.教师在线辅导
教师主要负责读物推荐,汇总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阅读进展、受欢迎的读物,观察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带头打卡。
3.家长积极督促
为了保证孩子在家的读书质量,家长协助拍图上传发送朗读视频、语音、配音等作品。周内主要以读为主,周末可自由安排,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灵活支配。
4.设置小奖励
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校内、校外的每一点进步、创意,每一个阶段的坚持和超越,教师都要给予及时信息分享和积分奖励,并且根据阅读进展、古诗积累的数量设置代表阅读身份的专属头像,发放奖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我认同,从而坚持阅读,形成习惯。
互联网家校互动阅读平台的创建,能极大地改善农村家庭阅读环境薄弱的现状,促进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提升学生的阅读规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自信心,激发进取心,高效达成校内外双管齐下的阅读目标。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两年多的实践活动虽然忙碌,却让教师看到了学生身上的无限可能。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走上推广农村语文阅读的实践大道,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点亮每一位学生的阅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