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静脉麻醉药物的脑保护作用机制

2022-02-26 02:34梁正黄群英
健康之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异丙酚氯胺酮利多卡因

梁正 黄群英

研究证实,脑代谢率非常高,如果脑缺血严重,就会严重影响神经元的代谢。有些麻醉药物会对缺血过程中的某些因素造成影响,进而对神经元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减轻不可逆的损伤。药理性脑保护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麻醉药物与麻醉状态可减少生理活动,进而降低用药期间的代谢,维持ATP(三磷酸腺苷)水平的稳定。静脉麻醉的可控性非常好,患者苏醒速度比较快,且醒后身体状态平稳,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与此同时,静脉麻醉药物对于脑保护的影响也受到重视。下面就说说静脉麻醉药物的脑保护作用机制。

依托咪酯

依托咪酯麻醉药物起效快,效果强,诱导相对平稳,不会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造成明显的抑制,对血压与脉搏的影响很小,插管后应激反应也会明显减少,但对脑保护的效果还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该药物可减少脑的耗氧量,降低脑血流量,还具有抗惊厥作用。但该药物可引起肌震颤或者不自主肌肉运动等不良症状,且增加脑代谢率,若患者已经有脑缺血或缺氧症状,不仅起不到脑保护作用,还会增加脑损害。有实验数据显示,与硫喷妥钠和氟烷相比,依托咪酯可有效降低因缺血而释放的谷氨酸,进一步支持受体介导神经保护理论。但通过脑电图观察,依托咪酯会增加脑梗死面积,对神经保护作用造成影响。

咪唑安定

咪唑安定对脑的保护作用主要是特异作用于苯二氮?类受体,使γ-氨基丁酸受体更好地相结合,开放了神经元上C1通道,增加C1进入细胞内,使细胞膜超极化,加强γ-氨基丁酸的抑制作用,避免兴奋性神经元过度放电,起到抗焦虑作用。此外,咪唑安定在自由基与芳香环反应后形成了稳定基团,减少钙离子的流失,起到了消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等功效。但有资料显示,通过剂量-效应模式,尽管咪唑安定可以抑制脑代谢,但不会产生EEG(脑电图)等电位,无法有效抑制EEG活动,所以不能起到脑保护效果。

异丙酚

异丙酚的镇静效果非常强,起效快,停药后患者苏醒速度也较快。在离体动物实验中显示,因缺氧造成细胞内钠离子与钙离子升高,使用异丙酚或者硫喷妥钠后,可明显改善因缺氧受损的海马CA1神经元,因此可证明该药物对脑有保护作用。异丙酚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短效静脉麻醉药,不仅广泛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也多用于一些脑部疾病的镇静。有资料显示,异丙酚或硫喷妥钠之所以可以保护脑神经,主要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有关。异丙酚具有以下作用:

抗脂质过氧化

对于缺血-再灌注的病理中,脂质过氧化会造成生物膜的损伤,促进蛋白质变性,诱发炎性介质。很多实验数据证明,异丙酚不仅有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而且代谢物还存在很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

弱化谷氨酸

大脑中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就是谷氨酸,当脑发生缺血或缺氧时会大量释放,增加钙离子的内流,若钙发生超载,就会损伤细胞。异丙酚可通过γ-氨基丁酸A受体阻断谷氨酸的传导,保护大脑健康。有学者对沙土鼠进行实验发现,异丙酚可减少脑缺血后嗜酸性细胞计数,可降低GABAA受体拮抗剂,增强GABAA受体兴奋剂。

抑制钙超载

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异丙酚浓度大于10 mmol/L时,可明显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水平;若异丙酚浓度达到100 mmol/L时,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可降低一半。

其他作用

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元凋亡,阻止延遲性神经元的死亡。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属于酰胺类的局部麻醉药物,也是静脉麻醉药物。有研究发现,利多卡因可改善脑血流,抑制EAA(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的释放,还能够抗自由基,促进细胞膜稳定,保护大脑。还有研究发现,利多卡因可以调节细胞间的黏附性表达,进而可减少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面积梗死的发生,有效保护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的健康。有学者研究后发现,使用利多卡因可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热休克蛋白的表达,表达量增多,表达范围更加广泛,且局灶缺血性脑组织中表达HSP70蛋白的神经元形态保持完整性,也具有较强的活力;而那些没有表达HSP70蛋白的神经元几乎都已坏死。此外还发现,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HSP70的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也有很大关系。若HSP70合成增加,则会减少细胞凋亡。由此可说明,利多卡因可有效减轻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损伤。

氯胺酮

氯胺酮常会引起患者心率过快,血压升高,同时还会抑制钙离子与收缩蛋白的结合,抑制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从而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的血流量,所以限制在脑外科使用。但研究发现,使用氯胺酮麻醉,在保留患者自主呼吸的同时,能够升高ICP;控制呼吸的情况下,又可降低ICP。目前来看,氯胺酮既可促进心血管的兴奋,预防低血压的发生,维持良好的脑灌注压,还可保持镇静与镇痛的作用,不会改变脑损伤患者脑血液动力学。氯胺酮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如下:

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氯胺酮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调节蛋白Bax的升高,但不会抑制Bcl2的浓度,且促使凋亡发生的细胞色素C也有所降低。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是造成脑损伤的重要因素,而氯胺酮可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同时还可阻断开放的通道,降低通道开放频率,阻滞NMDA受体,保护脑健康。

抑制钙超载

若细胞被钙超载,会增加缺氧再灌注时的凋亡率。氯胺酮可有效与NMDA受体结合,阻滞受体偶联的离子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此外,氯胺酮还能抑制ATP的消耗,维持线粒体膜的稳定性,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降低钙离子水平。

减少炎性因子释放

神经细胞在缺血或缺氧时,会释放大量炎性因子,比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等,加重神经细胞的损伤。很多研究发现,氯胺酮可直接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抑制内毒素诱导物质的升高,还能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其他

有研究发现,氯胺酮可抑制海马脑片受损后P38蛋白磷酸化的激活,进而保护神经系统不受损害。此外,氯胺酮还能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脑损伤。

猜你喜欢
异丙酚氯胺酮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分子结构研究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氯胺酮及其异构体和代谢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氯胺酮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约诊间疼痛和预防肿胀中的作用
地西泮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麻醉50例效果观察
氯胺酮依赖脑内作用靶点的可视化研究
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危重患者镇静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