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探析

2022-02-26 23:07侯月娟
高教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家训家国家风

侯月娟

(中国政法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2249)

一、前言

自古至今,家国情怀彰显着中华儿女高尚的品德情操与坚毅的民族性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1]2014年3月,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分别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以家国情怀教育为重点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2]。

在校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依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现状,积极探索有效、科学的家国情怀培育路径,才能使其真正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本文从分析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入手,基于部分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果,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家国情怀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立足新媒体传播环境,从构建社会记忆、塑造典型形象、优化传播手段等角度,尝试提出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实路径。

二、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所谓家国情怀,指的是将家庭、国家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的一种思想理念,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先贤圣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家庭和故土的依恋。由此可见,传统的家国观念对于国家治理与社会稳定、家族伦理管理、民众德行规范等方面一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笔者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塑造大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基础

家庭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构成单位,每一个民众个体又是家庭的基本组成要素,因此,家国情怀的培育首先应是针对每一个社会个体思想品德的教化与培育。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发展时期,高校应当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流程和环节当中。

在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过程中,大学生群体能够切实理解国家和家庭对于自身的意义所在,能够体悟家与国之间的现实关联,还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前进动力,进而激发起大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进而有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实动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中国就能朝着既定目标迈出跨越式的一大步。那么,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基础,更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作为一种不断被时代赋予新内涵的精神品质,家国情怀更能感染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

从成长阶段来看,大学生群体处于青春期,由于远离父母和家庭,身处相对自由的校园环境,加上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种不良信息的诱导,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网络沉迷问题,漠视社会责任,忽视对父母的陪伴,甚至引发家庭矛盾。基于上述问题,通过培育和强化大学生群体的家国情怀,让大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国家和家庭对于每一个公民个体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为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提供现实动力。

(三)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形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力支撑

大学生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中坚力量。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更需要塑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化作为基础。这给我们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培养过程中,既要使其掌握好文化知识,更要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

家国情怀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帮助大学生群体培养家国责任感、形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具体来说,培育大学生群体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群体孝亲敬老、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进而在祖国各项事业的建设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出谋划策、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三、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分析

为全面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在校大学生群体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与行为表征,2021年3月至6月,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随机抽取了北京地区的7所高校展开网上问卷调查,总计发放问卷并回收128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196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3%。本次调查结果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大学生群体对家风家训的认知现状、大学生群体对国内重大题材事件新闻信息的媒介接触习惯与信任度、大学生群体对家国情怀的内涵认知与重视程度。

(一)大学生群体对家风家训的认知现状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对家风家训的认知现状,主要从在校大学生群体对家风家训的了解程度与媒介接触渠道、对家风家训的重视程度、对家风家训与现代社会建设的关系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认为对家风家训有所了解的大学生占大多数,所占比例为81.4%。关于大学生群体对家风家训这一主题的媒介接触渠道,通过手机等新媒体渠道来形成对家风家训印象认知,所占比例最高,为86%,其次是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占比例为14%。大学生群体普遍认为家风家训的内涵具体体现在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诚实守信等方面。(2)大学生群体对家风家训的重视程度较高,认为家风家训很重要的大学生比例为73.5%,有22.3%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3)大学生群体认为家风家训与现代社会建设相辅相成,持这一观点的比例为91.2%,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良好的家风家训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公众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大学生群体对国内重大题材、事件新闻信息的媒介接触习惯与信任度

对国内重大题材、事件新闻信息的关注程度与信任程度,能够反映大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度和爱国情怀。笔者将调查结果分为大学生群体获取国内重大题材、事件新闻信息的媒介渠道,大学生群体对媒体平台发布的相关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判断及信息处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群体普遍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获取国内重大题材、事件新闻信息,这一比例高达97.2%。(2)大学生群体大多数通过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传统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来获取权威信息,这一比例占83.4%。尤其是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学生群体从传统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来进行印证和解读。(3)大学生对国内重大题材、事件新闻信息的信任度较高,整体分值达到9.02(注释:1=可信度最低,10=可信度最高)。笔者认为,新媒体环境下,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收能力已趋成熟,能够实现对于新闻信息的自主搜索,并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国内重大题材、事件的新闻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接收和解读。

(三)大学生群体对家国情怀的内涵认知与重视程度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学生群体对家国情怀这一概念尚缺乏清晰而准确的认知,有69.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与家国情怀有关联,但是,不能准确表述上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于大学生群体对家国情怀的重视程度,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对象表示非常重要,认为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普及家国情怀相关教育是必要的。而在培育家国情怀的问题上,认为应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强化相关内容的所占比例最高,为57%,其次是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来起到普及和宣传的作用,所占比例为39%。

四、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实路径

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2020年互联网舆情形势分析与展望》显示,在2020年多重不稳定因素共同作用下,局部出现的社会心理安全感缺失受到重视,各方需着眼长远进行布局,面对疫情带来的改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具备敏锐风险感知能力的同时,还需紧抓舆论导向,重视提升社会安全感[4]。面对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与冲击,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媒介环境优化三者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对于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培育与构建。

从媒介手段应用的角度来说,要肩负起传播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的社会责任,形塑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需要积极创新传播思路和传播手段,通过构建社会记忆、塑造典型形象、优化传播手段,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新一代大学生。

(一)以构建社会记忆为主线,增强大学生的家国认知度

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在其著作《社会如何记忆》中指出,记忆不仅属于个体官能,而且还存在叫做社会记忆的现象[5]。在传统媒体时代,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体往往通过宏大叙事来建构民众的社会记忆,以生硬的贴标签的方式来向公众提供价值参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公众的社会记忆很大程度上已经转而由广大网民进行主观建构,在这样子的社会记忆中,不仅包含了网民的个体认知和印象,还包含了特定网民群体在社会行动中所建构的集体记忆。那么,立足新媒体环境,以构建社会记忆为主线,对大学生群体认知领域当中的家国情怀进行还原和塑造,在此基础上强化其集体至上理念和国家荣誉感,才能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家国认同度。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新媒体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传统主流媒体利用其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的账号来进行重要信息的实时发布,由此,社会公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与此同时,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社会公众和传播者之间可以即时互动,社会公众的意见和疑问能够及时反馈到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政府的意见和举措也能够及时回应给社会公众。可以说,对于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普通民众而言,抗疫斗争是一次斗争历练,更是一次精神洗礼。每一个人在抗疫斗争中,都能够感受到国与家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社会公众的家国认知度。

(二)以典型形象塑造为重点,增强大学生的家国认同度

英雄者,国之干。英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奋斗过程中,作为自强不息、英勇不屈的象征和记忆,是鼓舞人们对真善美不断追求的源泉所在。笔者认为,英雄人物事迹是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阶段,能够体现深厚家国情怀的英雄模范人物是最具感染力和形象性的教育资源。新媒体环境下,要以典型形象塑造为重点,既要传播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平事迹,也要塑造钱学森、邓稼先等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形象,更要展示袁隆平等杰出人物对于当下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这种立体化的生动传播,将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融入传播过程当中。

2021年,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首次颁授,29位功勋党员接受表彰,他们的事迹通过各个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这其中,有被誉为当代“愚公”的黄大发,他带领群众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一条“生命渠”,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作出杰出贡献。有隐姓埋名33年的“一级英雄”柴云振,他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九死一生的战斗英雄,曾被称为“活着的黄继光”。这些英雄人物形象的传播,无一不诠释着“有国才有家”的朴素真理。由此可见,英雄人物形象的有效传播,能够强化大学生群体的移情效应,进而成为形塑和强化家国认同感的重要因素。

(三)以优化传播手段为基础,提供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镜像参照

围绕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舆论场,我们发现在本次东京奥运会“情同与共”(United by Emotion)的主题下,共识与噪音始终存在,有时甚至超越了奥运本身。在这届奥运会上,有中国观众和网民对其他国家优秀运动员的支持与赞赏,伴随着赛事的推进,对规则不公的质疑、对他国运动员的敌意,也一直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断发酵。笔者认为,2021年东京奥运会一系列传播现象带来的启示是,新媒体语境下,大众传媒应立足当下的传播语境及受众心理,以优化传播手段为基础,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家国情怀的镜像参照。

首先,家国情怀的媒介呈现应适度运用感性政治艺术。所谓感性政治,指的是通过某些象征和仪式来调动公众的感情和情绪从而实现维护权力的目的[6]。以2021年东京奥运会为例,中国代表队杨倩7月24日拿下奥运首金,并成为中国射击队首个单届奥运双冠王。在登上领奖台时,杨倩用双手比了一个爱心姿势,这一生动情景在新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开来,引起网友的热议和互动。可以说,相比较于早期对于奥运会获奖运动员的“符号化”宣传方式,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形塑的杨倩形象,展现了“00后”运动员更为生动、鲜活的个性。

其次,家国情怀的媒介呈现应把握媒介叙事的平衡和“度”。2021年7月26日,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上,日本组合伊藤美诚和水谷隼战胜中国选手获得冠军。针对日本运动员伊藤美诚,中国国内的社交媒体上一度出现了大量的负面信息和言论。比如,有网友使用Photoshop把伊藤美诚的照片制作成带有侮辱意味的表情包;有网友将伊藤母亲教育女儿的视频进行反复剪辑和传播,并将视频中的主人公评价为“对中国怀有敌意”。全球化时代,围绕奥运会这一顶级赛事所产生的传播尺度对内对外悬殊问题,更提醒学界和业界应对媒介叙事平衡和尺度进行反思。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伴随着媒体转型和技术升级,由微博、微信、客户端多元协同形成的传播矩阵建构了跨媒介的传播新格局。因此,既要凭借矩阵内同一传统媒体不同媒体账号协同形成功能互补,又要在矩阵外与新媒体形成合力进行聚合联动,探索实现面向大学生群体的良好的传播效果和舆论效应。

大学生群体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所讲的,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7]。因此,立足新媒体传播环境,积极探索立足大学生群体的有效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才能有利于培育和强化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之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思想、有情怀的优秀公民。

猜你喜欢
家训家国家风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家国两相依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国情怀
家风伴我成长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