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运堪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为我们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依据。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关系到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然而,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存在难组织、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好等问题亟待破解。开展思政课微实践教学模式,系统分析思政课微实践教学存在的瓶颈制约因素和破解路径,能够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吸引力与亲和力,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学者陶利江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按照教学场所的不同可划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教学四种范式”[1]。本文对微实践教学的定位,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在课堂实践训练为主渠道,以小组在学校、社会以及互联网空间为实践主阵地,结合理论授课内容,精心设计微主题,创设微情境,按照课堂微训练、校园微活动、社会微体验、网络微感悟的实践逻辑,以互动式讨论、分组辩论、案例研讨、理论宣讲等简易的方式开展课堂微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导自演,开展微剧表演、微视频比赛等校园微活动;鼓励赴社区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进行社会微体验;依托学校虚拟仿真中心、超星学习通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以网络问答、网络辩论和网络研讨等形式开展网络虚拟体验,获得微感悟,激发学生将理论认知内化于心,以情感体验外化于行。微实践教学旨在打破传统实践教学中诸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现场教学、暑期社会实践研学等因时间和资金受限,而对学生覆盖面不广、操作难度大等瓶颈问题。微实践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身边便于获取的各类实践资源,不需要大规模的投入就可以配合理论教学快速发起,而且简单易操作,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复制性;二是既符合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求和渴望,又有利于课堂活动组织的规范化、实效化,极大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简而言之,微实践教学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要求,也迎合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理念的转变、思路的创新和内容的细化,是打造高校“微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
首先,思政课微实践教学遵循了“三因”理念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三因’理念不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深刻概括”[1]。这一辩证思维的运用为新时期上好思政课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对战疫时期的新形势下开展思政课微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上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是增强思政课微实践教学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实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具体途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做到教学理念因时而进、教学内容因势而新、教学过程因事而化、教学方法因形而活,不断与时俱进向前发展。
其次,思政课微实践教学拓展了“大思政”育人主战场,有利于夯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基础。推进“大思政”育人格局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是要抓好思政课教学这个主渠道,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把微实践教学贯穿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全过程,紧密联系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全方位渗透到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各个层面,启发学生真学、真信、真用,自觉地参与思想政微实践各个活动环节,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夯实情感基础。
再次,思政课微实践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2]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始终把学生的现实诉求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的本质出发,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政课微实践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应然呈现,微实践教学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实践微空间,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预期效果。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注意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三大规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然而,当前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理念的认识、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掌握、教学平台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比较认可微实践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授课中却很少运用。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未转变,主观上对实践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校外参观考察、专题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上,创新意识不强,对微实践教学的内涵、特征及意义缺乏理性认识,甚至对如何开展微实践教学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还有部分思政课教师虽然认同微实践教学更能提高教学效果,但却不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实践主题与创设情境,更不用说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教学时效性和实效性。
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是阻碍微实践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微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精心设计微主题,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学主题的选择呈现随机性,缺乏科学论证,往往表现为未能依据思政课核心理论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主题,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现实诉求和期待投其所好,导致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情境创设与学生生活脱节,缺乏亲和力、吸引力和针对性。如此,造成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不愿意配合教学,想逃离教师所创设的实践教学活动。
尽管一些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了混合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法来启发学生,但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仍然不高。造成这一制约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层面,大学生普遍能从思想上认同思政课的重要性,但从情感上却有些抵触,参与实践课堂互动、实践体验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微实践教学的实施。二是教师层面,部分教师对思政课微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等掌握与运用呈现自发性和随意性,难以形成规范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不够给力,在结合学生主体性需要,科学运用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的掌控技巧方面还有待提升。如在体验式教学法中,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创设情境与学生生活无缝对接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
“实践教学平台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和依托”[3],思政课教师熟练运用实践教学平台,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但就目前而言,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运用未能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微实践实践教学的需求。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对微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认识不到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运用,应围绕学校所搭建的社会实践平台和校园实践平台,如与红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共建社会实践平台,在校园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政课理论宣讲比赛、红歌比赛等校园实践活动,并配合学校相关要求组织学生参与即可,这就造成实践教学难以实时监控和指导、实践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对课堂实践以及网络实践“微平台”的构建与使用不熟练,导致课堂微实践平台的主题性选择缺乏代表性和典型性,主题体验的吸引力不强;针对网络微实践教学平台微信、超星学习通、虚拟仿真中心等未能综合熟练运用,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学习,探寻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思政课微实践教学注入新血液。
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仍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存在任课教师自定考核标准、考核细则不够全面、过程评价不够细致、效果评价缺少人情味的情况。换言之,思政课微实践教学评价未能形成教师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这样的实践教学评价势必会导致过程评价不入微、效果评价不入味,从而造成学生参与微实践教学活动不入心的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然而,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和素质参齐不齐,如何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创造性,破解阻滞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地难觅、平台难建、过程难控、效果难评的现实困境,可以通过构建思政课微实践教学模式来实现。
教学改革,理念先行。“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5]。微实践教学理念是教育理念伴随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也是高校“微思政”教学思路的拓展、理念的转变。微实践教学“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场、以教材核心理论为基点、以实践问题为导向”[6],在实践教学设计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在实践教学组织实施上注重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教育作用与合作意识。因此,上好思政课要抓好教师这个关键,积极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彻底转变传统落后观念,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思政课微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同时,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提升微实践教学的“术”与“道”,主动创新工作方式,加大对微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力度,从而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真正提升。
教材使用,视野要宽。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没有亲和力、吸引力的核心关键在于实践教学内容合不合学生的口味,能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时代在发展,实践须创新,高校思政课微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与时俱进方能向前发展。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对微实践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以教材核心理论为基点,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思政教学资源,深入研究各个教学模块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比如将教材内容中的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与战疫实践现实题材相结合,凝练成中国战疫致胜的法宝是什么、如何弘扬抗疫精神等微主题,可以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教法创新,思维要新。思政课教学要在改进中加强,实践教学方法则应不断守正创新。首先,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深入分析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发展规律和接受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需求,以实践教学资源为载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实践主题与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实现‘主导—主体—载体’的良性互动”[7],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思政课微实践教学的目标。其次,创新微实践教学方法。深入研究项目法、任务驱动法、体验式等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开展课堂微训练,如主题演讲、案例研讨、微剧表演;开展校园微活动,如微视频拍摄与展示、校园主题调研等;赴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参观红色基地等社会微体验活动;开展网络微感悟活动,如网络文明“找茬”、网络辩论、视频赏析等互动实践活动,让思政课微实践教学方法真正活起来。
平台运用,技术为先。一是自觉加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思政课教师要掌握并用好学校思政教育虚拟仿真中心、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发挥平台的育人功能。譬如结合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探寻高校思政课微实践教学“网络化的实践资源与载体,在深刻认识当前网络发展特征与趋势、充分考虑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实践活动主题、内容、形式进行网络化的吸收与重构”[8],让大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课堂训练进行操作体验、在虚拟仿真中获得感观体验、在网络互动研讨中感悟真理,真正实现对思政课“知、情、信、行”的育人功能。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综合运用。要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点,不能局限于课堂主渠道,多样化实践阵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综合运用课堂实践平台、校园实践平台和网络实践平台等,将理论知识通过不同的平台载体,以不同视角展示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多元评价,效果更佳。对高校思政课微实践教学的评价,任课教师不能既当教练又当裁判,否则其结果并不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践成果与水平。因此,思政课微实践教学评价不能由任课教师单一地考核评定,考核评价方法应该体现多元化,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就实践教学过程而言,需注重学生平时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考核评价,对学生平时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情境讨论、主题发言和活动展示等的表现进行考核以及参加课外实践过程的参与度进行记录,做到过程评价精细入微。针对实践教学成果,则要规范设计思政课微实践教学成果评价,按照学生自评占20%、学生互评占30%、教师点评占50%的比例计算总评成绩,形成“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维微点评评价体系,这样的实践效果更入味。只有把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相结合进行教学评价,注重实践教学多元化评价的运用,高校思政课微实践教学的效果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密不可分,通过探索转变教师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活用教学平台、规范教学评价体系等途径,能够改善高校思政课微实践教学的现状,破解微实践教学的瓶颈制约因素,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