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榜样认同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2-02-26 22:59郝秀丽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榜样理想信念价值观

郝秀丽

大学生榜样认同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郝秀丽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加强大学生榜样教育是培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之要,助力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情理之需。榜样认同是实现榜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需充分认识当前榜样认同趋于偶像化功利化,传统榜样认同边缘化,榜样认同理想化与现实性脱节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新时代大学生理想碎片化、佛系处事态度不无关系,与西方错误思潮干扰、榜样塑造程式化密切联系。立足高校实际、贴合大学生需求、加强理想教育、亮剑错误思潮、创新榜样塑造,是强化榜样认同的优化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榜样认同;困境;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榜样文化的宣传教育,他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指出“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1]新的历史条件下,榜样教育的成效有所减弱,存在榜样认同度不高等现实问题。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是指行为主体对规范在认识、情感与行为上趋于一致,从而自愿遵从规范的现象。”[2]榜样认同是指个体对榜样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接纳程度。因此,从内外两方面深入探究大学生榜样认同弱化的归因,探求其解决路径,对促进榜样教育知行转化,增强榜样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榜样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培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靠之路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榜样是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榜样教育可将抽象的价值观具体化以内化价值观。首先,榜样选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吻合。一是榜样的选树标准承载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榜样作为体现时代内涵和价值取向的社会符号,通过榜样符号让价值观学习可学可感。二是榜样精神丰富了价值观的内涵,榜样是时代的先锋模范,从革命时期崇高信仰精神再到今天默默无闻的“最美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极大丰富。其次,榜样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相契合。榜样宣传过程实质是价值观的传递过程,由于价值观本身是一种抽象的价值概括,需依附实体存在,借助榜样的宣传,把现实个体所承载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公众,使人们在认同榜样的同时接受其所承载的价值观。再次,榜样追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相配合。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并不陌生,却不知如何外化于行。通过榜样教育,找到学习榜样的切入点,由此才能激发大学生效仿动力。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现实之要

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者通过树立和依托榜样,感染并激励受教育者以榜样为示范,受教育者通过模仿榜样的具体行为,而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规范。”[4]善于运用榜样,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榜样教育能有效传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榜样是具体化、人格化良好道德规范的体现,恰当的选树与运用榜样,通过典型模范人物的事迹,使受教育者通过其人格魅力引领将知识渗透到心中。以党史教育为例,单纯灌输式的讲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但运用代表人物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党史,则更容易从情感共鸣上吸引大学生,达到良好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通过大学生身边榜样的选树与宣传,以尊重平等的姿态学习榜样,由此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存在感,提升教育效果。

(三)助力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情理之需

时代新人是肩负特殊历史使命的社会主体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5]但是,在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交织中,时代新人的培育也存在本领与知识的衔接、理想与现实的脱离等挑战。培育好时代新人不仅需要理论的灌输、理性的关照,更需要情感的养育、精神的引领,二者有效结合,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榜样教育正具备这种特性。正如习总近平书记所说,青年模范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对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榜样教育与理想信念巩固、精神状态引领不谋而合。其一,榜样教育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坚定理想信念。在追随榜样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地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从而不知不觉将榜样所传递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二,榜样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法引领精神状态。榜样是一定精神的载体,榜样教育所提炼的内涵是时代精神的浓缩,榜样所承载的家国情怀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在行动中体悟情怀、提振精神,做一个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合格接班人。

二、新时代大学生榜样认同的现实困境

(一)榜样认同趋于偶像化功利化

当代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且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流行文化逐步成为青少年心中的主流文化,对榜样的认同也逐步趋于偶像化和功利化。许多大学生把盲目的偶像崇拜当作自身的效仿榜样,这一现象理应引起社会的重视。从词源发展来看,榜样与偶像存在实质性的区别,榜样是对有正面意义的人或事的效仿,而偶像在中国与西方的解释中都暗含着盲目的情感及迷信的色彩,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从现实本质来看,榜样的背后是道德理想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而偶像的背后是资本运作下的娱乐化价值观,它在利益驱使下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通过外在包装推出符合大学生喜好的理想化人格符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想化的人格符号反过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倾向。偶像既能满足大学生群体娱乐化心态又能带来可观的收益,不少大学生出于自身道德选择的迷茫或者榜样能带来一定的收益等原因,逐步出现功利化认同榜样的情况。

(二)传统榜样认同意识逐步淡化

榜样的形象深入人心,榜样教育对凝聚社会共识起到很大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其影响。开始更自主化的选择榜样,对传统主流榜样的认同逐步下降。譬如,“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榜样雷锋的熟知度非常高,但在回答“雷锋精神是否过时”时,不少大学生表现出了徘徊犹豫。”[6]这与过去学雷锋一呼百应的时代相比,榜样认同效果减弱。另一方面,从前榜样的片面化价值取向冲击了榜样认同。过去过分强调榜样的社会价值而忽略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忽略掉人的性格是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体,在重视个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难免部分同学会片面理解个人发展,认为过去的榜样个人正当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从而淡化其认同。

(三)榜样认同理想化与现实性脱节

在不同的阶段都涌现出许多具有时代光芒的英雄榜样,舍生忘死的狼牙山五壮士、坚持信仰的刘胡兰等,他们的光荣事迹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争先效仿。但近年来部分高校对榜样的宣传力度存在偏颇,选树类型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出现一种“知行不一”的情况,使榜样教育的效果大大减弱。而榜样认同一方面是在心理上对榜样所传递的精神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在行动上对榜样行为的效仿与追随。这种超现实性的形象使榜样失去了接地气的土壤,使得不少大学生对于榜样只是情感上的简单认同,但囿于自身条件等限制心里想学却不愿在行动上加以实施,从而也失去了群众行为认同的现实基础。如此,榜样与学习对象之间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距离感和行为上“学也学不来”的疏离感,造成榜样认同理想性与现实性脱节。

三、新时代大学生榜样认同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理想碎片化淡化英雄结

青年坚持理想坚定信念,是大学生筑梦圆梦的源泉,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扎根于大学生的自身实际,有助于大学生厘清小我与大我,为梦想而奋斗。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从而也淡化了心中的英雄情结。其一,理想信念去中心化削弱英雄情结。在愈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思维方式正发生着改变,对理想的追求也愈加多元。榜样在一定程度上是特定理想信念的载体,对于榜样的认同已不再是过去单一接受某一主体的单向传播,而更倾向于自主选择,以摆脱对权威榜样的“盲从”状态,这在自我意识强烈的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多元化乃至功利化榜样。其二,追求理想动力不足减弱英雄情结。榜样具有一定崇高性,要追随榜样一定程度上要有一定的理想追求动力。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在享受物质红利的同时也承担着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殊压力,“内卷”“躺平”成为大学生口中的热词,大学生追求理想动力不足,不愿去追随践行榜样行为。

(二)佛系处事态度拒绝崇高

“佛系”是一种“低欲望社会”的产物,它在中国的传播反映了当下青年消极懒散的社会心态及生活态度。具体而言,首先,在价值取向上缺乏奋斗精神,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学习就业等方面的确面临与以往时代不同的压力,“佛系”趁虚而入。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理解有偏差,“及时享乐、拜金主义”成为部分人的价值追求。在网络还衍生出了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与“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的自嘲式社会心态,消解着理想信念,从而拒绝崇高。其次,在主流信仰上得过且过,“一切都是浮云”是最具标志性的“佛系”处事态度,其中就包括对理想信念的淡漠。榜样是一定时期理想信念的承载者,但“佛系”处事态度仅仅着眼于当前的生活状态,不求实现崇高的理想,进而也消解了对榜样的认同。再者,在现实问题上远离尘嚣,“佛系”处事态度往往在现实问题上不做表态,无心参与除自我之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对榜样的学习更是漠不关心。

(三)西方错误思潮恶意干扰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微博、知乎等成为传播社会思潮的主要渠道。青少年正处在“拔节育穗期”,极易受错误思潮的干扰而消解榜样的认同。第一,以解构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消解榜样认同。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推崇反中心、反权威、强调人们摆脱信仰与崇拜,在这些观点的过度解读之下,使不少大学生在精神上逐步产生一种流浪意识,对于带有一定崇高性的榜样也不再追随与效仿。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认为不存在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东西,强调对当下感受的把握与游戏人生,追逐世俗化与功利化,这就与学习榜样所传递的永恒价值精神相悖,削弱对榜样的认同。第二,以虚无为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榜样认同。历史虚无主义惯用断章取义等手法来歪曲史实,抹黑榜样。作为承载着时代特征与精神的价值符号,诋毁榜样在于否定他们身上内蕴的价值观,进而消解我们对传统榜样的价值认同。

(四)榜样塑造程式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榜样的作用,古代便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塑造了具有不同优秀品质的榜样形象,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榜样塑造形象超现实性,降低了榜样认同感染力。榜样塑造是实施榜样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榜样认同效果的关键环节。很长时间以来,不管是社会还是高校,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榜样选树机制,社会上塑造出一种榜样无私奉献、完美无瑕这样一种超然的形象;高校中塑造出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突出,既擅长音体美,又精通读写诵这样一种完美形象,脱离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与榜样之间的疏离感。另一方面,榜样价值取向片面化,降低了榜样认同的感召力。榜样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既包含对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包括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但在过去的榜样塑造上,忽略了榜样对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背离了榜样塑造的初衷,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学习榜样的感召力。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冲突,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也是新时代榜样塑造的价值旨归。

四、新时代强化大学生榜样认同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大学生榜样认同内生动力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本质上表达了人们超越现实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发展需求,以及对某种理想生活状态及其观念基础的价值认同需要。”[7]理想信念是行动之牵引,灵魂之慰藉,是人生奋斗的动力源泉。而榜样认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追随榜样需要一定动力,理想信念就是实现榜样认同的内生动力,即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的使个体致力于实现某一目标的内在倾向。就现实而言,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交会时期,价值观的多元性日益明显,冲击着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与巩固,也消解着对榜样的认同。

首先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树立理想信念。针对学生特点,采取演讲法、故事法等形式讲好理想信念第一课,例如,通过讲好共产党人奋斗的故事,树立不畏艰难、追求崇高信仰的信念;通过讲好“最美人物”的故事,树立关爱他人、追求真善美的信念,激发大学生内在的榜样追随。其次,设置好专业化教师队伍,传递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活中,辅导员及教师的角色不可或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学习上予以知识引导、在生活上予以温暖关怀,逐步在向学生传递理想信念。此外,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掌握育人方法,以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情怀表达、正直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实现“育德”与“育智”相结合。最后,辅之责任意识教育,巩固理想信念。“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体现了价值共识的达成,是一种价值选择、价值认同,也是其建立价值信仰和开展价值实践的过程。”[8]榜样认同作为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共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对榜样认同至关重要,学校要鼓励学生通过日常活动来培养责任意识,激发榜样认同的内生动力。

(二)亮剑错误思潮,重视大学生榜样认同价值引导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动态形式反映一定阶级或不同社会群体的理想、要求并在传播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9]而错误的社会思潮是那些脱离主流价值观念且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近年来部分错误思潮采用软性样态示人,利用可直观对象营造隐含其错误观点的直接体验,将其核心观点以戏谑化的语言植入榜样对象当中,对此,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专门思潮课程,加强党史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是党的灵魂和旗帜,是大学生明辨是非的重要思想武器。一是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在教师引导下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批判,从而揭露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悖的实质。二是加强党史理论学习,党史所传递的价值理解是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无的有效回击。通过走进真实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并实现的“自由、平等”是以人民为中心,从根本上有别于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从中感悟红色信仰,自觉摒弃错误思潮。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契合大学生阶段成长特点。一是尊重该阶段大学生渴求独立表达的意愿,教师要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共同分析案例活动来调动参与性。二是借助一定载体引导学生,大众传媒具有直观性、多样性等特征,为大学生所青睐,如运用多媒体制作错误思潮演变过程视频,运用公众号答题赢学分等程序了解其实质,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再次,在课后注重氛围营造,建立学习长效化机制。可通过“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红色基地研学等方式,在“知史爱党、学史爱国”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为错误思潮所迷惑。

(三)创新榜样塑造,契合大学生榜样认同心理需求

真实可亲的榜样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价值,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1]在榜样塑造上更要注重“小而美”,契合大学生榜样心理需求去发掘、塑造富有时代特点的榜样。

第一,选树贴近生活,注重朋辈群体的作用,使榜样可学可感。大学生受朋辈影响大,他们在年龄、价值观等方面趋同,更容易产生心理认同,基于人生多样性特点,高校在榜样选树上应注重平凡性、多元化。具体而言,在选树学习榜样、道德榜样之外,还要有贫困生榜样,来激励同学直面困难;教室卫生榜样,培养同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等。他们或许存在某些不足,只要不妨碍其闪光点的发挥,那他就是我们班级有血有肉、可学可感的的榜样。第二,宣传实事求是,注重宣传方式与方法,使榜样可追可及。一是宣传方法上秉承真实可感理念,兼顾人性复杂性特点。受众对榜样的认同其内心有一定的审美化标准,“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审美化,是让受众看到真实的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看到人的内心世界中善与恶、美与丑等两种心理能量的互相撞击与转化,即看到任何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都是一种矛盾状态,它的活动形式都是一种双向逆反运动”。[10]在宣传上注重真实可感性,对榜样的真实环境与事迹作全面具体的宣传,使人们看到榜样的内心深处也存在善与恶、伟大与渺小等情感机制,从而意识到榜样是可以追得上的。二是在宣传方式上要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兼顾性格组合性特点。要契合大学生特点,让身边不同类型的优秀同学现身说法,以缩小学生与榜样之间的距离,提高二者的心理相容度。三是在宣传持续性上,要营造可持续学习机制。榜样认同还在于追随其理想人格,也就是精神接纳,精神世界是深层次的,它能够温润心灵,润物无声的渗透方式更能凸显效果。高校可通过有目标、有层次的活动营造榜样学习氛围,避免忽冷忽热搞榜样突击,促进长效化学习榜样。

[1]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6-30(02).

[2]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4]李言.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0):51-53.

[5]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李蕊.当前榜样认同的“疏离”困境及提升策略[J].中州学刊,2014(01):25-28.

[7]王宝鑫.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任务与实践逻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5):145-150.

[8]陈敏.错误社会思潮消解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的根本方式及作用机理解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07):78-82.

[9]邓卓明.社会思潮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12.

[10]赵平.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6):43-45.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研究”(2020MYB047)。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榜样理想信念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