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韬,陈丽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经济管理学院;2.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博士生教育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培养质量则成为当前博士生教育的核心议题[1-3]。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大幕的开启,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注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标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博采众长着力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2]。德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在国际上一直享有很高的盛誉,不仅是德国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4-5],而且其与时俱进的办学思想、严格缜密的培养流程、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是培养并造就诺贝尔奖得主总量位居世界第三的秘诀所在。仅在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奖名单上,两位德国科学家就榜上有名。有鉴于此,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近年来多方探讨了德国高校博士生的培养模式。无疑,这些研究既有助于扩大我国高校教育研究者、管理者的视野,又为我国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有益借鉴。
然而,通过对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全文电子数据库的检索发现,已有研究多从总体视角探讨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鲜有聚焦某一具体学科,尤其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农业经济学是一门关注农业(如粮食安全、土地政策)、农村(如农村减贫、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农民(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以微观应用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学科[6]。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还很突出。同时,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急需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型农业经济学家。所以,培养能够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高质量农业经济学博士就成为设有农林经济管理或应用经济学(三农问题研究方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我国“双一流”大学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笔者曾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农学院学习并获得了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笔者现在国内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从事农业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培养并指导了多名农业经济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本文中,笔者首先根据自身的留学经历介绍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然后结合近年来自身对国内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观察与感受,就提升我国具有农林经济管理或应用经济学(三农问题研究方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双一流”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培养质量谈谈自己的若干思考。
德国大学的农业经济学专业多开设于农学院,少量是在经济学院中以应用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的面貌出现。德国大学多将农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界定为用经济学、管理学的方法研究与农业相关问题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所以,农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学,主要围绕粮食安全、土地政策、市场结构、技术采用、农业生产、价格政策等议题展开;另一类是农业发展经济学,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或市场转型国家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农村劳动力部门间转移、农村教育及医疗资源分配等与农村发展的相关议题;还有一类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类研究主要追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田土壤肥力的保护、灌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等议题。
德国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的录取均采用线上申请的方式,录取的基本程序及要求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德国本土、奥地利、瑞士等德语区接受四到六年的农学、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大学教育之后,凡是成绩优异且获得Diplom/Magister学位(相当于我国的硕士学位)的申请者,均可在规定的申请截止日期前直接申请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这类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主要是个人简历(CV)、三份本领域专家的推荐信和读博的研究计划。第二种是取得非德国本土大学颁发的硕士学位的申请者,其高等教育经历及硕士学位均需首先获得德国官方授权的学历审核部门的学位证书审核,例如我国学士、硕士学位的审核就是通过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处留德人员审核部(APS)来完成。审核通过后,申请者才能向目标院校提交农业经济学读博申请。对于德国国籍或母语为德语的申请者,只需提交与第一种申请者相同的申请材料即可。而对于非德国国籍且母语为非德语的申请者,则还需额外提交有效期内的TSETDAF/DSH(德语语言证明)或者TOFEL/IELSE(英语语言证明)成绩(母语为英语的申请者如果申请用英语读博,则不需要提供英语语言证明)。
申请资料提交并经相关院系博士生招生委员会初步审查通过后,即进入教授申请考核阶段。在这一阶段,通常由申请者的目标教授通过直接面试、电话沟通、视频交流等多元化方式对申请者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研究计划、沟通技能等做深入考察。若教授对申请者考查结果感到满意,通常就会向招生委员会提出拟录取博士研究生名单,经同意后,申请者即可获得由大学博士生招生委员会同意,相关院系博士生招生委员会签发的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国科学审议会(Wissenschaftsrat)和科学基金会(DFS)等机构的推动下,德国大学针对传统的以自由研究和个体指导为主的“师徒培养模式”存在诸如缺失系统组织和制度规约的弊端,积极借鉴并参照英美高校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建立了研究生院(Graduiertenschulen)、博士生院(Promotionskollegs)等结构化的博士生培养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德国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的培养方案主要分为专业课程学习和博士论文撰写两个阶段。
专业课程学习阶段通常为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入学后的1-2年内完成,在这一阶段,博士生的身份仍为学生(Doctoral Student),其必须要在相关院系颁布的课程目录里完成一定数量的课程学习,通过课程考试后以获得博士生资格(Doctoral Candidate)。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课堂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奠定博士生从事博士论文写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并厚植博士生从事知识创造所需的学术素养。
博士论文撰写阶段则是指从开题报告到博士论文提交至答辩委员会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的时长一般为2年,3-4年也不鲜见。开题报告主要是概要性地介绍拟从事研究工作的总体计划,例如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进度安排等。开题报告尤其要突出介绍所做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及价值,以满足博士论文对知识具有独创性贡献的明确规定。正常情况下,博士论文完成后,导师签字同意后即可向学术委员会提交,并着手安排相应的博士论文答辩工作。答辩通过后,修改的博士论文需经导师再次签字后方可公开出版(在线出版或纸质出版均可)。持出版商编号的博士论文至相关院系的学位管理委员会,即可申请授予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Ph.D或Dr.Agriculturarum)。
上文简单介绍了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生的培养模式,由于德国能够授予农业经济学博士的高校多为综合性大学,这些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的侧重点彼此间存在差异,所以不排除各综合性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有与上文不一致之处。但是,无论各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具体模式如何,自21世纪初德国大学开始博士生教育改革后,其共同核心特征就是在原有本土“师徒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通过改革以提升培养质量。下文将以德国哥廷根大学为例对德国大学提升农业经济学博士生质量的典型做法做些具体分析。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总体上与其他德国大学一致,但是,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形成以项目制为核心的跨校联合培养方案,另一个则是构建以学分模块为纽带的跨校课程设置体系。这两个突出特点使得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质量较高,从而为其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例如,现今世界会员最多、影响最广的农业经济学会组织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IAAE)现任主席就来自该校(2021年当选),而且该校教授也多次兼任美国农业经济杂志(AJAE)、农业经济杂志(AE)、欧洲农业经济杂志(EJAE)等国际农业经济学主流学术期刊的历任主编、副主编之职。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多围绕时下突出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展开,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和政策导向性。这使得农业经济学研究方向不断拓展,研究议题不断细化,研究内容的交叉性更为明显。农业经济学的这些学科特点使得以院校封闭管理、导师个体指导、学生自由研究为主要特点的散兵游勇式的培养模式,既不能完全适应目前学科的发展需要(通常导致研究视野受限难以聚焦学术前沿问题),也无法确保博士生的培养质量(通常导致农业经济学知识创新缓慢甚至做低效重复研究)。为破解这一难题,哥廷根大学2005年借助德国开启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契机,联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基尔大学、霍恩海姆大学、吉森大学、波恩大学、哈勒大学等13所高校及研究所共同发起并建立了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项目(Doctoral Certificate Program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这一项目参考英美高校的结构化博士生培养项目,形成了由首席教授牵头、合作教授配合、博士生作为骨干成员共同从事同一研究议题的学术共同体。在这个学术共同体中,一个研究议题又会被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形成次生项目组,分别交由不同大学教授及其博士生负责研究。同时,这个项目对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制定了统一要求,通过项目组协调遴选各校间最优质的课程面向全体博士生开放,并对系统学习相关理论与方法有着明确要求。
以项目制为核心的跨校联合培养博士生是完全契合时下农业经济学研究领域覆盖面宽、交叉性强、内容多变的特点,德国各大学在这个项目制下不仅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起到协同攻关的效果,而且可以将农业经济学某个研究领域内各个关键问题做深做精,获得更多知识创新增益的功效。例如,以农业与食品经济学博士生项目为例,哥廷根大学注重转基因食品的经济学研究(食品安全领域),基尔大学则注重牛奶制品的经济学研究(食品市场需求领域)。对纳入该项目的博士生而言,以项目制为核心的跨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对于构建博士生培养的服务支撑体系、化解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学业延期后博士生压力激增的矛盾也有着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该模式所搭建的专门信息集中于发布平台,可以为该项目内的博士生提供诸如奖助学金申请、团队参观考察活动、国际学术会议参与支持、博士生开题、报告、答辩信息及动态就业信息发布等良好的制度性服务环境。也就是说,该模式可以突破单一大学的限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跨校间)为博士生群体提供信息和组织支持,从而促进博士生群体间有效沟通。更重要的是,该模式能够将博士生培养过程阶段化,在每个阶段能够及时对博士生学术生涯进行评估及指导,帮助他们专注研究,从而提高博士生培养效率和质量,进而减少博士生可能的知识创新失败导致其辍学,并造成教育资源巨大浪费的负面影响。
以质量为导向的博士生培养离不开一定的课程学习。纵观世界一流大学,课程设置是博士生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体现了大学博士生的培养理念,而且是形成博士生学术研究能力和培养开拓创新思维的基石。哥廷根大学在形成以项目制为核心的跨校联合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方案时,就与各联盟高校达成构建模块化的博士生课程体系,其课程设置的目的有三:一是提升学生的批判性分析能力,二是铸造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同时,加深并强化博士生对学科前沿具体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种跨校课程设置使得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更多样化,既包括研究方向的理论基础课,也涵盖具体研究课题且难度较高的专题研讨课,甚至考虑到农业经济学交叉学科属性,也会特别增加一些跨学科训练(例如农业经济学一个子学科食品经济学就会增加有关食品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研究的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不仅增加了博士生的选择空间,扩充了博士生的专业知识面,而且保证了博士生研究工作的学术水平和提高了其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除了个性化和非常灵活的选课制度外,农业经济学博士生也可以通过跨校选课学习增加学术交流机会,不仅上课期间可以向授课教授就课程内容提问,而且可以参与授课教授组织的课程讨论,这种不同思想的碰撞有助于博士生就研究领域相关课题疑难困惑得到多方的反馈及建议,激发创新潜能并利于其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
跨校课程设置通常是模块化的,不仅课程设置有最低学分要求,而且每个模块也有最低学分要求。在这方面,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跨校课程设置由三个模块构成,第一个模块是理论方法模块(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Modules),最低学分为18分。这一模块又可具体细分为农业经济学理论研究模块(Theoretical Modules,最低学分6分,不区分研究方向介绍农业经济学研究所需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例如经济数学)、农业经济学实证分析模块(Empirical Modules,最低学分6分,不区分研究方向介绍农业经济学研究常用的计量分析模型,例如高级计量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研究方向专业课程(Research Fields,最低学分6分,分农业经济学研究方向介绍该领域研究所需掌握的专业课程,例如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中的代理建模模型课程)。第二个模块是软技术模块(Soft Skills),最低学分6分,主要是农业经济学学术论文、博士论文写作及其相关课程。第三个模块是学术主题模块(Focus Topics),学分固定为6分。与前两个模块必须在2年内完成不同,学术主题模块则是贯穿于整个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过程中,主要包括博士生至少参加18次校内外公开举办的农业经济学学术研讨会或学术会议,至少在校内外公开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或学术会议上做3次与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报告。
上述第一模块、第二模块最低要求是2年内累计修够24学分,每个学分不少于30小时的课堂课程学习,也即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须在2年内达到720小时的课堂课程学习,加之每门课程还必须完成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严苛的作业要求,而且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项目组授课教授通常要求博士生进行课堂学习。所以,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跨校课程学习压力很大。当然,为便于跨校博士生能够很好地完成课程学习,项目组在各个联盟高校中会设有一个行政协调员,通常由某位教授的行政秘书轮流兼任。行政协调员可以与校方协调,为跨校选课博士生在住宿、餐饮方面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例如大学食堂就餐、大学招待所或Guest House住宿享受与本校学生同等优惠的价位)。好在博士生异地跨校学习期间的差旅费、住宿费、伙食费都已包含在项目组给其的各类财务补助中。所以,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可以较为从容地修读联盟高校专业课程,从而能够取得很好的学术训练效果,为自身学术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方面,德国大学特别注重在一个项目框架下,整合各方学术资源协同育人,并同时加强博士生专业学术训练。为此,针对我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多在一级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下进行培养的现状,并结合我国国情,本文对完善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国许多“双一流”建设高校从服务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出发,纷纷开设相关院系招收并培养研究农业经济学的博士生。除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农业“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国家一级学科点“农林经济管理”下招收并培养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外,国内许多知名高校也在应用经济学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点下招收农业经济学博士生,例如,清华大学的中国农村研究院、北京大学的现代农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扶贫研究院、复旦大学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同济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的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等。
然而,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农业经济学博士生都是各自为政,尚未建立合作机制以协同育人。以博士生导师为例,各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参与其他院校博士生培养,要么就是出席其他院校的博士论文开题及答辩环节,要么就是在线对教育部随机发送的其他院校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匿名评审。鲜有不同高校研究方向相近或相同的博士生导师共同协商制定统一的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方案和模式。这种各行其是的培养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同一研究领域下不同院校博士生的论文选题会因为某个学术热点而出现扎堆甚至雷同现象。虽然我国国土广袤,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理论上博士生们可以选取不同的地域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但是,这种仅在研究取样上存在差异,而在研究方向、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没有实质性差异的博士论文很难有太大的现实应用价值,从而使得学术创新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为了避免选题重复扎堆,切实提高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质量,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建立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项目联盟,在这个联盟下,研究方向相同的博士生导师应定期进行博士生培养交流,为博士生选取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提供良好学术环境及研究氛围。
博士生能否得到高质量的学术训练直接影响到博士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形成以及开拓创新思维的培养。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的学术训练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严格的课程学习及考核,二是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及学术讲座。对于后者,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由于有大量资金支持,既可以频繁邀请本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讲学,又可以经常性地外出参加本领域的学术会议。也就是说,现阶段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农业经济学博士参加学术会议及学术讲座基本上不存在资金受限的情况。对于前者,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农业经济学博士生课程设置仍然属于自我封闭式,主要由本校博士生导师上课,授课内容随意性较大。同时,课程多以本领域专业知识讲授,既缺乏对博士生学术论文及博士论文撰写、学术报告技巧等软技能的指导,也缺乏学科交叉性课程讲解。显然,这种课程学习及考核根本无法强化训练博士生的学术能力,具体来说,这种课程学习模式既不利于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广博及扎实学术研究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极大限制了博士生研究视野,甚至严重抑制了博士生学术交流能力的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增长以及创新潜能的开发。
德国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课程设置模式可以给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一些启示。如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农业经济学博士课程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其他高校博士生提供在线学习的机会,让博士生们能够结合自身研究兴趣来扩大学术视野,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并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同时,增设如何撰写科研论文、如何做学术报告、如何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等课程,既可拓宽农业经济学博士生的知识面,为其将来适应不同工作岗位和科研项目的需要奠定良好基础,也可以培养他们学术交流交往和独立研究能力。
总之,虽然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德国等西方国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既有我国国情的因素,也有历史的原因。但是,在国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背景下,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并吸收德国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的有益经验和做法,补足我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模式设置的短板,结合国情并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大胆改革现有的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制度,为我国提高农业经济学研究水平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更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