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静
(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由两部分组成——自然时空观与社会时空观,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将人类实践活动置于时空中考察,将人的实践活动融入时空观之中,引发了传统时空观的变革,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近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国内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条件不断变化,而社会发展和社会时空紧密相关,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基础理论包括时空转换理论、社会形态时空理论、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时空观的理论研究没有一本系统的专著,有关社会时空观的论述只是散见于他们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的论著,如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住宅问题》,因而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较零散,其中讨论相对较为集中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1.马克思主义时空转化理论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一些重要论断,如“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1]等,这些实际上蕴含着深层的思想理论——时空转换理论。近十年来我国诸多学者逐渐参与到该理论的讨论和研究中。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转换是指社会时间在实践中转化为发展的空间,他们指出通过实践不断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分化,可以将时间转化为人类发展的空间[2]。薛明珠、陈树文指出,当人们的自由时间增加,就可以有更多时间进行创造,在某种意义上就获得了更多自由发展空间[3]。翟媛丽、袁颖对于社会时空转化给出了更具体的阐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就可以实现时空的相互转化,一方面,时间随着人的实践活动以‘积淀’的形式内化到物质产品和生产关系中,而‘积淀’形式的产品和关系则构成了社会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空间的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活动的时间”[4]。
2.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时空理论
由于马克思对时空问题的考察是在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因此,其社会时空理论与社会形态密切相关,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时空理论,对社会形态与时空结合进行研究,我国学者对三种社会形态下的社会时空做了不同角度考察。
在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时空理论的研究中,有学者对社会形态与时空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考察,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观点基本一致,都认为由于不同社会形态中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衡量价值的标准经历了从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到自由时间的转化过程。在以“人的依赖性”为主的第一阶段,劳动时间作为决定人的获得价值;在以“物的依赖性”为主的第二阶段,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时空理论的第三阶段——“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阶段,衡量财富的尺度则是自由时间。
楼健、庄立峰认为,社会时空经历着形态的转换和变迁,但考察的角度大有不同,他们主要侧重于说明不同社会形态的时空存在形式,指出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时空理论中,不同社会形式有不同的时空存在形式,分别对应的是土地、资本、自由时空[5]。
3.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在马克思的社会时空理论中,自由与时间密切相关,实现人的自由个性需要充分的自由时间,增加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此,学者们认为,从社会时间维度审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才能满足人发展的需要,自由时间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李洋提出,在社会进入共产主义阶段后,人类就能充分获得足够的自由时间,个体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类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6]。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注意到,应从时空二维度来考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概括来讲,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需要增加人们的自由时间,拓展人们活动的空间[7]。
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在当代受到学术界的重新认识和重视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态势,对当今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给社会运行与发展提供具有时代意义的启示
近年来,部分学者研究提出,要突破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理论研究的界限,把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贯彻到人类活动的领域。在这过程中,学界逐渐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时空观与社会各领域的结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对社会各领域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能够指导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时空观不同于其他时空观,它将时空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关联起来,因而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8]。范春彦、崔松虎指出,根据马克思的“用时间消灭空间”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启示,可以以此达到“用空间夺取时间”的目的,从而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9]。
其次,有学者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时空观为实现社会的健康公平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历史维度,立足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时空理论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以及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具有指导作用[10]。
再次,有学者从城市规划着手,认为城市规划从本质上是对社会时间的规划,马克思主义时空观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为城市规划提供符合其发展的逻辑思路,合理优化城市布局,减少劳动时间的时空距离,增加人的自由时间,增加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11]。
此外,曲雯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对新媒体时代下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时空观能对公共话语空间的重构带来启示;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马克思时空观产生了新的发展和现实意义,能为公共话语空间带来启示[12]。
2.马克思主义社会化时空观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进行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给我国的大政方针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撑,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以理论指导。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与实施的重要科学理论和方法。“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我国立足时空二维度,着力实现时空并行的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持续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空间随之正在不断拓展,这对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凸显了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在当代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3]。
其二,韩雷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基本观点是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条件预设。社会时空观揭示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并为其提供了研究范式,以社会时空为研究范式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分析能够进一步挖掘出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14]。
其三,薛明珠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为中国梦提出提供哲学依据,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上的实现路径。“以马克思的社会时空理论为依据,实现中国梦在空间上要不断开拓国外新的市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互结合好;时间上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4]。
其四,童星、严新明提出,马克思社会时空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对于推进我国的精准扶贫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要顺利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必须紧紧把握‘时空聚焦’”,不仅要加强拓展贫困地区的社会空间,还要努力充实贫困人口的社会时间,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解决劳动能力缺乏者的社会时空问题[15]。
国内学者普遍将大学生“蚁族”定义为具有高智、弱小、群居等特点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生活环境差、生活水平不高。然而这样的定义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可以将具有这些特点的大学毕业生分为两种:一种是“被蚁族”的大学毕业生,这一部分毕业生不悲观于眼前的状况,甚至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认为“蚁族”只是人们给予他们的标签,他们自身并不认可这一标签;而另一种则是“蚁族”大学毕业生,这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盲目选择城市与工作之后,陷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带有悲观情绪,对未来越发迷茫。在本文中笔者将重点讨论第二种“蚁族”大学毕业生。
此外,任德新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也是我国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依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时间维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目标、任务;而在空间维度则又体现了国家职能角色的变化以及多主体之间的博弈和冲突”[16]。
社会时空问题与人类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也必然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实践形式的日益丰富而有新的发展。沿着这个思路,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时空内涵出现新的变化,外延也有所扩大,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在不同领域获得了新的发展。
随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完善和实践上的不断推进,学界力求从新的视角对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在政治社会领域的新突破。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新发展
学者们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时空观在新的阶段的新发展。陶蕾韬、路日亮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自由王国辽阔空间的科学理念”。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时空的价值,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一方面节约了我国发展的时间,为我国争取自由发展的时间;另一方面拓宽我国发展的空间,是马克思主义时空观在当代的具体体现[17]。
2.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发展与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社会时空的视野分析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吴细玲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人类必将以积极的活动打破僵化的空间结构,破除制约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以未来规划为依据,进一步规定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推动人类创造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18]。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在这个网络信息新时代的思考,虚拟时空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在网络技术新时代的最新发展,近年来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新课题。学界力求从理论上对人的虚拟生存时空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哲学阐释,促进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在新的社会历史空间的丰富和发展。
虚拟时空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逐渐进入学界的研究领域,对于虚拟时空何以界定的问题,学者们各抒己见。
当前看来,对该问题研究最为系统深入的应当是贾英健,他在2012年发表的《论虚拟时空》提出,“虚拟时空不仅是一种人的虚拟活动的存在方式,此外,作为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结果,它也表征着人的生存本质,是人的一种虚拟时空的生存方式”[19]。
也有其他学者指出,虚拟时空既是一种技术手段,又是一种特殊的时空感觉和体验的时空场景[20]。
2.“虚拟时空”的影响
虚拟时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它的产生和崛起不可避免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影响。关于虚拟时空的影响,我国学界对此进行广泛的研究。
虚拟时空作为高新技术的产物,在当前看来对人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翟媛丽等人认为,虚拟时空的产生是有利的,它能减少社会发展的代价,拓宽人类活动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的发展[3]。张毅翔认为,“虚拟时空对人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方式,给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另一方面导致了人在虚拟时空中的新异化”[21]。
虚拟时空改变了生存环境,也给教育产生了影响。周宏、石冲认为,“在虚拟时空中高校德育在虚拟化情境下容易造成虚拟认同与真实认同的背离,高校德育主客体的时空断裂与沟通错位,但是在虚拟时空下,新技术的运用使高校德育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灌输到引导、从等级到平等以及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22]。
综上可见,信息时代下虚拟时空作为当前人们创造的现实基础和生存环境,它对人们的思维、实践活动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急速运转的背景下,时空观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现代新闻传播学科来说,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是现代新闻传播时空观的起源与核心观点。马克思的“用时间去消灭空间”[23]被认为是传播的理念与信条,对于近代及现代新闻传播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传播时空观
20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使得信息实现即时传递,也带来人类传播行为以及时空的变化,传播时空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在传播学领域的新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
刘洁提出,“20世纪以来,新型传播技术推动下,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理论的张力与解释力。传播科技推动新闻媒介从报业进入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从地域性进入全球化格局,随着时空的变迁,‘用时间消灭空间’强大的生命力提示我们:时间和空间是研究当代新闻传播的核心和关键”[24]。王志龙认为,“新闻传播学领域常常强调时效性,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要优化传播媒介技术,保证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越多越好”[25]。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开拓了广阔的交往空间,与此同时增强了人们对新闻以及传播方式等的关注度,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中正日益显示出其鲜明的传播学价值。
2.哈维“时空压缩”理论
蒋晓丽、赵唯阳提出,哈维“时空压缩”的观点是20世纪媒介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对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时空观的新的升华与发展[26]。李云静提出,“马克思的‘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论断是哈维‘时空压缩’具体表征的开始与起源。资本主义后期,灵活的弹性工作模式让时间和空间的固有秩序遭到破坏,大卫·哈维提出的“时空压缩”理论将马克思的“用时间消灭空间”做了进一步的延续[27]。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总的来讲,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但是由于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研究起步较晚,导致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研究需注重三个方面:第一,要注重对经典著作整体性研究和相关性研究,而不是从马克思的某些论述出发,而不管其他相关的论述来解读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第二,要注重丰富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研究视角,从历史、社会、经济等多视角深入透视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丰富当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研究成果。第三,要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新发展研究,拓宽加深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领域,促进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多领域深层次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