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儿劳动教育的案例、特征与启示

2022-02-26 16:56罗向东张小林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幼儿园家长

罗向东,张小林

(1.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甘肃成县 742500;2.天水市麦积区龙园中学,甘肃天水 741020)

劳动的原初是人类维持生命的本能,需要从幼年得到启蒙,幼儿生命的成长离不开在劳动的自我体验与创造过程中感知物质生产对人发生的真实意义。近年来,劳动的教育功能回归教育过程,幼儿劳动教育被提上议程。但今天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面临理论和实践的混乱,口号化、成人化、形式化的生搬硬套的幼儿劳动教育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放眼全球,关注先进幼儿劳动教育理念非常必要。

在日本幼儿教育理念中,鼓励和支持幼儿从劳动活动中学会独立生活成为社会共识,劳动活动被当作重要内容贯穿于幼儿园教育之中,凡是幼儿自己的事情需要幼儿动手完成,近乎“冷酷无情”的苛刻要求造就幼儿从小形成勤劳节俭、做事井井有条、负责守规及耐心严谨的国民性格。从每日生活到传统“行事”,幼儿园依照计划支持幼儿参与各种生活料理,教师和家长将幼儿当作独立的社会“人”,将朴素真实的劳动锻炼渗透于幼儿教育的全过程。

一、日本幼儿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在日本,幼儿园教师经常带着幼儿在园内外进行各种劳动体验,以鹿儿岛大学教育学部附属幼儿园为例:1 月开镜饼(新年传统食物) 与安全防范指导;2 月节分祭;3 月远足和毕业式;4 月入园式;5 月亲子远足与火灾避难训练;6 月田园种植;7 月交通安全指导与宿泊保育;8 月暑假家庭行事活动;9 月动物园参观;10 月运动会和挖山芋;11月收获水稻及地震避难训练;12 月打年糕。[1]按照传统风俗文化和季节性劳动节点紧密有序地安排主题劳动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参与园所内外丰富的生活实践,感受日常生活中完整的劳动过程,体验真实的劳动情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其典型劳动活动有:

(一)种水稻,做饭团

幼儿种植水稻从每年的3 月份开始,定期开展数次田间的水稻种植体验活动,其中一次活动是幼儿体验水稻的插秧技术。大人们先将一根绳子从田地的一边牵引到对面的另一边,在绳子上每隔25 厘米系上一个粉色蝴蝶结,并告诉幼儿秧苗要种在蝴蝶结处。随后幼儿被分为两组,按顺序轮流插秧[2]。等到11 月收割水稻的时刻,幼儿带着自己的美工小剪刀,将水稻一簇簇剪下,相互配合整理成一堆,并与老师一起捆扎、晾晒。晒干后,他们手工脱粒。随后大班的孩子负责在学校餐厅将自己种的大米淘洗、煮饭、包饭团,饭团全部做好后,再去邀请弟弟妹妹品尝。邀请仪式中,他们排成一排,齐声喊:“好吃的饭团做好了,快来品尝吧”,自己分发饭团,并组织简单、正式的餐前仪式。虽然只是普通的白米饭团,但每个孩子都能吃下好几个[3]。因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吃起来也格外香甜。由于幼儿参与了水稻种植全过程,自然习得一些大米生产技能,体会生产过程的艰辛后内心便有了珍惜每一粒米的自律,付出劳动才能获得维持生命所需食物的认识深深烙在孩子心中。

(二)挖山芋,烤山芋

每年5 月,幼儿园组织幼儿去农场实践基地栽种山芋秧苗,10 月山芋成熟,孩子们收获山芋的季节来临。农场里,家长陪伴在幼儿身边一起忙碌,园所教师组织、农场教师示范挖掘方法、大学生协助幼儿松土、家长帮助分装形成完整的劳动环节。规定不能借助工具,幼儿挖山芋时只能用手,每个孩子的工作量都很大,因此工作速度较慢,幼儿有充分的时间通过双手体会泥土的真实与山芋的质感,满身泥土、满脸汗水的幼儿真正在“感受泥土,感受挖山芋的乐趣”。将收获的山芋带回幼儿园后,选择合适时间在幼儿园教室外进行烤山芋活动,幼儿在品尝山芋的美味中享受劳动带来的成就与幸福。

(三)打年糕

幼儿园在12 月份会邀请家长志愿者一起参与组织打年糕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从小记住生活中的食品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寓意。打年糕前,幼儿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年糕的制作过程。活动当天,教师组织全园幼儿围坐在户外,观看打年糕的全过程。在家长的协助下,幼儿和父母一起打好年糕并分享,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品尝。传统打年糕的风俗深深根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他们对丰富的传统习俗的理解更为深刻。

(四)生活自理活动

日本幼儿教育中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日本幼儿园一日自理项目之多、要求之细让人吃惊。每天上午和下午幼儿园都会留出20 分钟左右的时间,专门让孩子做入园和离园的自我服务:如不同活动前幼儿要自己换上不同的衣服和鞋;进餐环节大班孩子要做值日生,负责搬运饭菜、牛奶、牙刷、分发食物,组织餐前和餐后的仪式;孩子们进餐前要如厕、洗手、换饭衣、搬椅子、拿便当、手指消毒;进餐后还要收拾餐具、搬回椅子、刷牙、脱下饭衣叠好收纳;喝完的牛奶盒要撕开并在水池边仔细清洗,用吸管搅拌,直到挂壁的牛奶全部冲洗干净,再倒扣控干水分才送到收纳的地方。诸多看似繁琐冗长的动手活动让幼儿从小养成细致严谨的生活习惯与垃圾分类习惯[4]。通过鼓励和培养,潜移默化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方式。

二、日本幼儿劳动教育的特征

常态化的日本幼儿劳动教育活动要求幼儿简单的生活需求必须自己动手解决,每个孩子参与锻炼并获取独立生活能力,生活化的教育过程让幼儿掌握基本自我照护能力。其特征叙述如下:

(一)“独立幼儿”的教育精神

在日本,上幼儿园的路上孩子们总是自己背着各种需要的包,其各种分配精细的包能帮助幼儿条理清楚地去整理自己的用品。这种训练使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学会自己整理东西、记住每个包是干什么的,东西使用完后再放回每个包中,再将包整齐地收纳在自己的柜子里。背好自己的包从日本幼儿的家庭旅行延续到幼儿园生活中。自己背包,暗示幼儿必须自己坚持完成自己的事务并承担责任。在日本的公交、地铁上经常可以见到幼儿单独或者几个人一起背着书包在车厢中寻找空位,行走在往返学校的途中,与我国父母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场景形成鲜明对照。自己动手的教育理念将儿童独立个性的培养融合在劳动活动与幼儿生活之中,形成丰富的隐形劳动课程,这些课程让幼儿学会了生活必备的技能和常识,形成不给他人添麻烦的意识。

(二)幼儿“深度参与”形成真实体验

日本大部分父母要求孩子在家庭中必须参与家务劳动,如帮父母做饭、整理自己房间等,幼儿深度参与家庭各项活动能让孩子体会到家庭成员的责任感、积累家庭内部的劳动经验,并为幼儿树立良好的自信,让孩子在幼儿园内劳动活动中表现得更加自如。幼儿在幼儿园每天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换衣服,参与不同的活动要穿不同的衣服,按照固定严格的程序每天至少换三次;吃午饭时,幼儿带着餐盒中的餐垫和环保筷安安静静地坐在餐桌边,等待专职厨师分餐;学会遵守各种各样的生活规则。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儿童从小被要求在过马路时要高举自己的手臂,让驾驶员叔叔能够看到自己,每个儿童都要做到,否则就会被老师批评教育。因此,在日本为什么会没有人插队、没有人闯红绿灯,得益于儿童从幼儿阶段就被教育形成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并在各种自己动手的劳动过程中得到强化。

(三)重视自然生态下的劳动实践

日本的幼儿教育推崇“自然教育”,甚至是“挫折教育”,并且在实践中将这种教育理念推向了极致,如著名的藤幼儿园提倡“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奔跑”[5]。在田野里,劳动让幼儿接触自然生态下的真实生产生活,增进孩子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实现对幼儿的生命教育和社会性常识的学习。在很多的日本幼儿园都有属于幼儿的“小花园”和“动物园”,需要幼儿充当“保育员”去工作,要求幼儿轮流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既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又锻炼了耐心。户外劳动给幼儿提供了接触自然生态的劳动条件,劳动内容的真实性和场景的现实存在增加了幼儿了解大自然的机会,进而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尊重和爱护动物,将生命教育和劳动教育巧妙关联在一起。

(四)家长参与激发幼儿劳动积极性

日本幼儿劳动活动离不开家长的陪伴与参与,当幼儿劳动结束后,家长会给予幼儿一定的奖励和积极评价,这使幼儿更加愿意参与劳动,对下一次的劳动充满期待。日本著名的K 幼儿园组织了“父亲会”,让他们主要承担田野中的除草、耙地等工作,通过让父亲参与到育儿劳动中,来弥补因工作而减少的对孩子的陪伴。家长的积极参与和示范,为幼儿学会正确的劳动方法和喜欢劳动提供了精神鼓励。

(五)劳动成果分享必不可少

分享劳动所获是日本幼儿劳动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相同劳动课程资源内容上的重要拓展。幼儿将劳动的果实分享给同伴,满足了幼儿的分享欲。如幼儿将亲手收割晾晒的稻米做的饭团、用手从土里面挖出的亲自烤熟的山芋、打好的年糕等劳动果实与全园幼儿一起分享,将劳动活动中收获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传递给周围的人,认识到自己对他人的贡献是劳动换来的,让幼儿深切体会到劳动实现个人价值的含义,培养了孩子的劳动积极性。

(六)幼儿园与社区共同合作

在日本,为了得到附近居民的支持,S 幼儿园会和附近的居民合作,共同开展适合幼儿的活动。例如园长会和附近的农家沟通借用稻田成为让孩子们体验种植的基地,得到使用许可后,仅一片稻田就可以展开为期一年的活动。在农家的指导下,大人和幼儿共同经历了插秧、捉青蛙、扎稻草人、收割、脱壳等一系列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农家并不是无偿的志愿者,当稻谷丰收后,幼儿园和家长们则会购买他们的大米以示感谢,构成“双赢”关系[6]。利用社区、家长和居民中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作为讲解师,积极推动对劳动环境创设、劳动课程开发、劳动知识培训,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日本幼儿劳动教育案例的启示

在我国,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园门口家长背着书包领着轻松自在的幼儿走在来往幼儿园的路上;家里总有父母追赶着给幼儿喂饭或者穿衣服;公共交通上银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守候在幼儿的身旁。随处可见的“代劳”现象被社会默许,成人的“爱幼”由对幼儿呵护与关爱异化为更多的“溺爱”,幼儿也“理所当然”地享受各种服务而不去动手,幼儿劳动的缺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一方面喟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太差,一方面习惯于代替幼儿完成幼儿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父母越俎代庖造成了儿童的柔弱与自私、青年的内卷与自闭、成年的“啃老”现象。幼儿劳动教育应当受到足够重视,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需要在构建劳动体系方面借鉴日本幼儿教育的做法与经验。

(一)支持幼儿良好劳动习惯形成

“幼儿园首先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的人,要养成良好的饮食、穿衣和整理物品等习惯,在此之上,才能谈他的未来发展。”[7]劳动习惯的形成源自幼儿园要求很多事情必须由幼儿自己亲手完成,禁止父母亲或者老师帮忙,看似苛刻不近情理要求的背后却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锻炼其做事的条理性。父母和老师一定要相信幼儿具备学会处理自己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潜力,只有信任孩子父母才会安心放手。幼儿亲自种植植物,就会期待劳动付出后收获开花结果;鼓励幼儿饲养动物,孕育爱护生命责任感的出现;支持孩子参与帮助他人的劳动,换回信任与感恩的快乐馈赠。在细微中养成爱劳动的习惯,父母与幼儿一起参与家务劳动,既是劳动示范也是亲子情感交流的时机,教会幼儿胜任处理涉及生活细节的各种事务,在信任与尊重中形成幼儿认真负责的做事原则,养成帮助父母做事的习惯,成人长期有目的的指导和正确教育成为形成有效习惯的关键。

(二)鼓励幼儿“浸入式”劳动体验

我国家长的教育理念中有浓厚的爱子情结,“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喜欢充当“万能家长”,总是不放心让幼儿做自己的事,喜欢“包办代替”,造成孩子巨大的“依赖心理”,长大后动手能力差的“巨婴”和“躺平族”在一些家庭中比比皆是。其根源在于父母过度溺爱孩子,没有从小让幼儿参与劳动,缺乏多样的劳动锻炼机会,独立应对生活的能力没有和儿童的生长节奏协同一致。

“说教”与“代劳”扼杀了幼儿劳动体验和感受生活的机会。幼儿园应将劳动教育真实场景融入幼儿各领域的教育活动中,将劳动体验下的幼儿真实感受作为生成幼儿丰富劳动情感形成的必经之路。因为适应劳动中包含问题的解决和遇到困难永不放弃的坚持精神,需要幼儿接受多次动手摸索和尝试,让幼儿明白快乐与幸福感受需要行动的付出。幼儿劳动是构成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幼儿在劳动中“下得去”成为幼儿教师教育理念转变的核心所在。幼儿“必备能力”的培养,必须基于幼儿的“自我表现”“促进幼儿的主体活动”“靠自己的力量成长”[8]。家长应坚持“幼儿自己动手”的基本原则,协助幼儿主动参与并完成劳动过程,共同分享劳动收获。

(三)提倡幼儿劳动回归自然环境

回归到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激活儿童喜欢动手的天性。现代化、城市化生活让幼儿远离自然生态下的劳动,丧失了与田野、阳光、江河、森林的密切接触,传统的插秧、挖土豆、割稻谷、拾麦穗、下河抓鱼、爬树采摘等生产劳动机会越来越少,无法满足幼儿通过融入大自然体验劳动形成积极的劳动情感和良好个性品质的需要。真实劳动教育过程应该是:一要回到自然儿童。幼儿的成长应顺应自然规律,幼儿自理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二要回到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当自然的儿童和自然的环境天然地结合在一起时,幼儿的探索性容易被激活。让幼儿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参与劳动,其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得到最大满足,并建立起自身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必然适应关系,形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热爱生活的朴素情感。

(四)家长支持幼儿参与劳动

家庭是幼儿劳动活动实施过程中关键的校外实践场,家长的身教胜过言传,父母的支持不可或缺。日本幼儿的独立性劳动来自家长的支持,体现在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完成各种简单的劳动,落实在培养幼儿独立的自我管理能力上。超过80%的日本儿童积极承担家务劳动,在家长的指导下分担一部分家务活,在完成劳动分工中形成勤劳、节俭、团结、乐观、热爱生活的品质;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尊重劳动的价值观。[9]在日本,家长重视幼儿自己劳动,实现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涉及幼儿生活的简单环节诸如穿衣、吃饭、玩具整理等都由幼儿自己完成。在我国,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必须先转变家长教育观念,让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与幼儿园的劳动教育保持一致。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协同合作是实现高质量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家长主动配合幼儿完成教师布置的劳动任务,做幼儿劳动体验学习的支持者和陪伴人;幼儿园劳动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当然,父母也会从孩子劳动习惯形成中获益。

(五)社区劳动资源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条件

幼儿进行劳动的场所不仅仅是幼儿园和家里,社区也是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关心支持幼儿劳动教育需要良好多元的社区支持。社区参与幼儿劳动教育的方式是通过提供丰富的社会劳动体验活动的各种场所和设施保障来实现的,需要由地区教育部门、幼儿园及社区协作组织进行,以政策引导为保障,参与成员不限于学校、家庭,而是在更大范围内吸收了家长、企业、社会团体、社会教育机构等主体的参与[10]。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劳动资源非常有限,为了提升幼儿劳动教育的丰富体验,需要园方主动协同社区支持,使社区提供幼儿劳动教育的公共资源。幼儿园还可联系社区,聘请相关行业的优秀从业者、家长、专家做幼儿的劳动教育的指导员,让更多更专业的劳动者向幼儿传授劳动技能,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和为社会服务的真挚情感,启迪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意识。

(六)利用传统民俗劳动文化

我国传统民俗节日,包含了丰富的特定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劳动生产活动,是幼儿劳动习惯形成的生活环境。包饺子、打糍粑、包粽子、打月饼、蒸年糕等传统节日食物的制作,为幼儿动手学习食物制作和传统劳动文化提供了实践机会。民俗劳动内容和劳动时机蕴藏着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教育内涵,幼儿在节日习俗和食物制作方法的学习中使民俗文化得到延续,从而维系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借鉴日本幼儿园经验,支持幼儿参与传统文化节日,为节日活动所需的食物、节日材料的制作付出劳动,在深化节日文化的领悟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建立深厚的情感。因此,要积极利用饮食、节日、祭祀、待客等民俗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

结语

正如福禄贝尔对“幼稚园(Kindergarten)”命名的初衷:“事实上,他建议幼稚园的每个儿童都有一处自己的花园,而所有的儿童又都分享两个大的区域,一个是种花的,一个是种菜的。”[11]适合幼儿的劳动是最好的教育,既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又能够丰富精神滋养,通过劳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劳动以兴趣、需要和生命体验为核心,鼓励幼儿自己动手,通过浸入体验生成劳动情感,使个体生活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劳动情感的培育离不开对幼儿劳动能力持续性的培养,如何选择适合幼儿不同阶段的劳动项目显得尤为关键,需要全社会共同目标取向下的相互协作,给幼儿提供全景式环境支持。每个幼儿园需要因地制宜创建适合区域园本特色的劳动活动课程,漫无目的和“去儿童化”的劳动教育都是短视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效果,还需将幼儿教育内容的改革和创新联系起来整体实践。

猜你喜欢
劳动幼儿园家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爱幼儿园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欢乐的幼儿园
我心中的好家长
爱“上”幼儿园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