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小华,常 青,张凌玉
(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1815)
现代意义的读书会是从瑞典兴起的。按照瑞典官方成人教育通识中的介绍,读书会是指许多拥有一致阅读喜好的人士按照事先明确的题目或主题,一起开展有针对性、有组织地学习和讨论[1]105-109。20世纪初期,在救亡图存理念的影响下,瑞典的奥尔森在隆德建立了首个读书会[2]74。读书会在全球不同区域大量地设立,欧美各国都有许多读书会,公共图书馆的用户大概有两成的人士参与读书会活动[1]105-109。近年来,我国的读书会也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读书会有70多万个,为大学师生更好地阅读提供了方便,图书馆中各领域书籍的翻阅量获得了相应水平的提升[2]74。
大学读书会是信息交流、教学实践、阅读推广的重要形式,但是目前大学读书会仍是小众活动,相关调查表明,高达九成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读书会,超过半数的同学甚至没有听说过读书会。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参加过读书会,但是图书馆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读书会后,超过九成的学生都有明确的、强烈的参与读书会的意愿[1]105-109。出版界、图书馆界、教育界评选和推广的典型案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反思读书会开展的部分情况。
一是高校图书馆对大学读书会的功能作用认识得不够充分。大学读书会的目的是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的交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部分高校读书会没有严格的考核考察、准入机制,降低准入门槛,这大大削弱了读书会的作用。
二是学校对读书会不够重视。大学图书馆官网中很少能看到有关读书会的内容和活动通知。很多大学读书会没有指导老师,单纯依靠学生自发组建的QQ群和微信群来交流。读书会组织活动的硬件设施也没有保障。在新媒体时代,大学读书会大多利用多媒体信息平台开展读书活动,线下的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管理起来就会很困难,很多成员将这些活动平台当成闲聊和交友的工具。
高校对大学读书会还存在很多认识误区,会员多多益善,入会门槛低,自己申请即可,有的读书会甚至收取会员费。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读书会的真正作用被弱化,偏离了读书会的内涵。有些大学甚至将大学读书会成员当作图书馆的义工,帮助图书馆下架、打捆、装订图书等,而对真正的读书活动则不重视、不指导、不支持。
三是读书活动难以持续。读书会活动也是高校图书馆经常开展的活动,一般包括两类形式:第一种是有专业人员管理和指导的读书会,如香港大学图书馆的“城西书话”读书会;另一种是大学设立相关制度,有硬件设施的保障,用各种途径激励学生自主建立的读书会团体[3]108-113。但很多大学读书会组织松散,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少,有些甚至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很少开展线下活动,其所带来的效果如昙花一现。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专门人员管理,挑选的书籍不够大众化,很多学生会员逐渐失去参与热情,激励机制不健全。
阅读知名作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快乐,产生思考学术问题的欲望。读书会是提升学生的研究水平、建设优良的高校学术环境、协助师生互动与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学科于1998年成立“2103读书小组”,并于2009年更名为“终南山法学小组”。参与者必须认真阅读中外法学著作,读书会成员的各种书评类作品刊登在《中国书评》《法律科学》等期刊中[2]79,读书会培养了各种能力优秀的学术人才。在广泛开展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大学都遴选发布了必读书目,将阅读经典纳入大学生的培养方案,而方案则主要是通过的读书会的形式来落实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从2013年起,将“读史读经典”等活动归入本科生的培育计划中。
成功的大学读书会有专业的教师挑选优质的读物,较好地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读书会常见的方式有两种:第一是评估和报告型读书,第二是朗读型阅读。读书会的形式有很强的他律作用,每一位参与读书会的师生,为了在会上能充分表达,深入交流,就必须认真、反复阅读,直到完全读懂。读书会是智慧相互碰撞、思维相互交流的过程,每一个读者经过自己的阅读与理解会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体验,经过交流,可以获得看待问题的新视角,促进深度阅读,深度理解。
高校举办读书会能够进一步带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发展深度阅读能力。读书会的大多数的与会者因受个人知识储备的影响,不可能全面地理解某本书,而参与读书会、与志同道合者沟通交流能够很好地完善知识体系,纠正偏差。特别是某些专业性强的书,往往需要主题报告人的引导和帮助,这对大学生深度学习专业知识大有裨益。
读书会作为一种读书的仪式,是同一群体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围绕同一文本阅读、对话、联欢的群体学习活动。读书会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一起讨论知识、研究学术等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读书会,养成认真研读、深度阅读、多次阅读的好习惯。读书会还可培育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思想与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思考水平、组织能力,也使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能获得提高[4]21-24。例如,清华大学有多个线上、线下不同形式的“团体读书”组织,2001年建立的清华西麓学社在各个大学中也是具有较大知名度与规模的读书会。清华大学邱勇校长从2015年开始向新生赠书。据了解,本科生军训期间,清华大学会组织班级读书会,分享讨论这些书。清华大学还拥有“爱夜读”活动、“享读书”社群等知名的阅读团体。学生对这些组织的接纳水平十分高,并表示参与各种读书会活动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与能力。
读书会属于一种高效的人才培育、学术互动与宣传推广的途径。大学校园中存在各种线上与线下读书会,但持续运营、长期坚持的读书会不多,相当多的读书会昙花一现、名存实亡。结合这些,本文探讨高校中读书会持续发展的策略。
高校中与读书会的建立、管理密切相关的部门有很多。一般由图书馆或学校有关单位带头建立的读书会,其活力与持续力更强,而由教师带动或学生自行成立的读书会,大多数因为过于依靠领导者,其持续力时间不长。为了科学、高效地组织各种读书会活动,高校图书馆和各学院需要加强联系和协作,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反馈总结,将读书会的管理工作做好,为读书会提供更大的上升空间[5]90-93。
在读书会和网络相互融合前,读书会基本都被视为是小范的围群体活动,移动网络的广泛应用大范围地推动了读书会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能够熟练使用QQ、微信、微博、美篇、抖音等平台或软件。读书会组织者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创新读书会活动形式,可以使大学生高效便捷地参加读书会的活动,从而增加读书会的吸引力。
利用微信和QQ进行读书会活动宣传、交流读书心得,要对QQ群和微信群进行管理和监督,防止这些群成为闲聊的平台。此外,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荐高质量、有价值的好书。
读书会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开发读书会,通过线上交流与线下活动的有机融合,增强用户黏性,创新读书会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更多选择[6]72-74。读书会可以利用微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爱好,并邀请微博上的知名人士或者深受学生欢迎的作家进校园做宣讲,向学生提供一些高效的读书方法。
此外,可以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制作、推荐优质适合大学生群体的短视频,扩大读书会的影响。
为了吸引更多不爱读书的学生参加读书会,从而慢慢爱上读书,读书会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会活动,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增强学生成为读书会成员的积极性。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禀赋和成长经历,学生之间阅读偏好不同,这就意味着读书会要转变传统的、千篇一律的主题活动,创新读书会活动形式,以此吸引更多学生。可以举办盲选经典、诵读战“疫”家书、辩论比赛等,让更多的大学生富有激情地参与读书会。除此之外,读书会还可以把大学生感兴趣的小说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
一方面打造优良的阅读软环境,安排高素质的专业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认知水平的不同,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一方面是优化阅读硬件条件,为读书会营造舒适的阅读区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