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而化: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提升策略

2022-02-26 16:30孙明春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师生法治

孙明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70)

自2020年1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时间,战“疫”也因此成为高校所面临的头等大事、所置身的非常时期、所因应的特定形势。当前,尽管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但在我国由于管控及时、措施得当,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伴随着复工、复产、复学的逐步推进,我国步入后疫情时代。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这次疫情的发生,给高校思政教育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高校在后疫情时代的思政教育中,如何解决疫情防控期间暴露出的问题和短板,如何把握并利用好由此带来的资源和机遇,继而做到因势利导和因“疫”而化,就成了高校未来提升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

如今,大部分师生一直生活在和平时期,几乎没有经历过战争、灾难等大的人生冲击和考验,不少学生还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渥,自利、自我倾向突出,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等深层次问题思考不足。有鉴于此,笔者建议高校在后疫情时代的思政教育可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内容,补强那些平时易被忽视但又非常重要的教育短板。具体而言,高校应重点设计开展好民族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治宣传教育、磨难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教育内容。

一、开展民族精神教育,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重视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也在不断续写新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深刻阐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赋予了伟大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并指出:“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1]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虽不被人们常挂嘴边,但每逢重要时刻到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其往往成为团结凝聚中华儿女的“集结号”,同时也会成为鼓舞激荡炎黄子孙奋勇向前的“冲锋号”。

疫情暴发期间,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属地政府和高校的防控工作部署,以绘画、写作及志愿活动等形式支援抗“疫”,亲身见证并感受了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宗旨。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应趁热打铁,让爱国主义的旗帜在师生中高高飘扬,号召师生向新时代民族脊梁学习,动员大家在持续做好安全防护的同时,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二、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师生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个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的”[2],正基于此,他们才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3],希望借助更大的集体力量来实现共产主义梦想。集体主义在中国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从“天下为公”到“大同社会”,从“修齐治平”到“兼济天下”,这些无不流露出古人的集体意识和公共精神,借用阿伦特的话来说,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使人们聚拢起来和彼此联系的事物的共同体”[4]。今天,集体主义的思想仍没过时,马永庆教授认为,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存在着三重必要性:一是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正确认识现实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二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化解各种利益关系中的矛盾,三是现实生活中的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人们树立大局意识、长远观点[5]。

这次疫情,一方面让高校师生再次见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领悟了在面对巨大风险和挑战时集体主义要优于个人主义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因延期开学以及尽量减少外出等要求,必然让不少师生感觉一定程度地受约束、不自在。对于这些出现在师生头脑中的复杂感受和情愫,高校在后疫情时代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家在特殊时期要有牺牲一些小我“不自由”换取疫情消退“大胜利”的全局观念和集体精神,在下次大的灾难面前能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力争做到帮忙不添乱。

三、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争做学法知法守法表率

法治意识和思维是当代公民必备的一种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指导思想,并指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6]。高校师生作为社会中学历层级较高的群体以及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在学法、知法、守法等方面走在社会前列,成为国民表率。

疫情防控时期,社会公共场所实施了更为严格的安检和登记制度,高校也纷纷采取了延期开学、封闭校园等举措。面对这些制度和规定,作为高校师生来说,理应多去理解并服从,如果有人试图罔顾这些安排和决定,就会面临纪律处分和舆论批评的双重压力。遗憾的是,有些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纪律观念依然比较淡薄。据媒体报道,西北地区某高校的两名学生因擅自提前返校,且返校后未及时向高校报告,受到了高校的警告处分[7],这一决定也得到了社会舆论的普遍支持。疫情发生以来,知情不报、妨碍公务、故意伤害、过度执法等与法治精神和规律规定相违背的报道时有发生,高校可结合这些事例,在师生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让更多师生在后疫情时期能知敬畏、守底线,积极配合属地政府管理,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

四、开展磨难教育,从容面对人生困境

人生中的挫折和磨难林林总总,大小不一:有来自自然灾害的,有来自人为疏忽和过错的;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有来自个人自身的;有来自物质的匮乏或身体上的病痛,有来自心理上的疾患或精神上的折磨,等等。这些磨难的出现大多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很多时候甚至带有偶然性和突发性,所以如何学会面对甚至化解各种磨难是每个人必修的人生功课。遗憾的是,在以往的家庭教育和高校教育中,我们对此重视不足。

就对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带来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新冠肺炎疫情与以前的“非典”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后疫情时代,高校可结合疫情带给人类社会的病痛和创伤,就地取材,在师生中扎实开展磨难教育。对于一般师生而言,可带领大家学习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大的疫情和灾难,让大家知道不少疫情和灾难其实是与人类活动相伴而生,一旦发生后应理性认识,继而再考虑如何做到科学防范和有效化解。对于被确诊和疑似感染的师生,可引导其尽量消除焦虑和恐慌,要对现代医学抱有信心,在坚持科学医治的前提下还要调动自有的免疫力和意志力来对抗病魔。如此,才能让经历过这场疫情的师生变得更加坚强起来。

五、开展生命教育,探寻生命意义和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传染性强,还有一定的致死率,在疫情蔓延阶段,每天都会有病死数据报出,其中有些逝者也许跟高校师生相距不远,有些甚至就是他们的亲人,这些数据和事例无时不在刺激着师生对于生命、生死等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和认知。后疫情时代,高校可在合适的时机在师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师生更加直观、系统地去体悟生命,感知人生。让大家意识到死亡也是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对于死亡的性质,杨眉教授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生命也非单纯的开始。每个人的生命都凝结着成千上万逝者的智慧、性格与创造,我们过去称之为历史的,其实就是成千上万逝者组成的家族与人类发展史。在我们今日的价值观中融入了我们无数祖先的探索与追求;在我们今日的爱好中有我们祖先在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兴趣;在我们的性格与能力中有我们祖先与环境作用留下的深刻烙印。”[8]

既然对于每个人来说死亡都不可避免,高校就有必要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和死亡价值。即便同样是死,其影响和价值也是不一样的。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9]这不仅是共产党人面对生死时的信念和抉择,也应成为高校师生对于生命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曾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0]在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中,高校的思政课程和思政教育无疑发挥着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不论何时,高校的思政教育不能松懈只能加强。在后疫情时代,高校要积极因应新的形势变化,充分设计整合相关教育内容,利用师生复学返校的有利时机,扎实开展好思政教育。在此过程中,高校一方面应利用好课堂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能动性,在课程设计中实时接引和调整相关教育内容;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丰富并优化思政教育工作机制,通过邀请抗“疫”英雄模范人物到校做报告、选树青少年身边先进典型等形式,不断激发青少年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引导师生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应有的力量。

六、结语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将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这要求各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应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应精心编排,既要做好正常教育教学安排的有序衔接,也可借机补上一些易被忽视但又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在疫情形势出现反复时,由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将更为复杂,所应设计的教育内容更为繁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寻求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上必须灵活多样。比如,因延期开学导致不少学生的实习实践、求职资审、毕业论文撰写答辩等都受影响,对此,高校应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和工作节奏,鼓励师生通过电话、网络、邮件等形式加强沟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交叉建群等方式,确保各类信息精准传递。同时,还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开展各类线上活动,丰富师生课余文化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有规律可循,也有边界可守,在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肯定其价值的同时,还应避免将其功能扩大化、边界模糊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高校有必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强度和深度保持在合理限度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尊重疫情防控专家和医疗工作者对于传染病预防、诊治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引导身处校外特别是疫区的师生自觉服从属地政府管理,对于师生中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在初步干预无效的情况下,应及时建议师生本人或督促其家属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和治疗,真正做到帮忙不添乱。

高校思政教育是构建高等教育“三全育人”格局重要环节,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古语讲: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唯有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因“疫”而化,才能在新时代育人大考中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师生法治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