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02-26 16:30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思政大学生

梁 雪

(合肥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青年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人生一年之春、一日之晨就是我们的大学时代,这是一个黄金的时期。”[1]坚定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下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如今,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是以“00后”为主,这些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根据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32亿,普及率为73%,其中20~29岁网民占17.3%[2]。由此可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必不可少的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一环,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有机融合,融合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高校的日常思政教育中。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已很难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转变过去的思政教育模式,在传统思政教育的基础之上构建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的积极作用,借助媒介融合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已成为必然趋势。融媒体环境下,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虽显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优势,创新思政教育建设,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

融媒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从理论层面来讲是指将各种新兴媒体与存续的传统媒体有机融合在一起,利用其功能、传播手段形成一种融合性的信息传输通道,具体来讲就是将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形态与新兴媒体中的手机、电脑、网络平台等媒介形态结合起来,让不同媒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按照实际需求通过不同媒介形式将有价值的信息传播给公众[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5]。融媒体环境下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活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为高校的育人育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平台。

(一)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

以“00后”为主的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熟悉网络并且习惯于借助网络搜索功能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娱乐中非常重要的存在。与网络的频繁接触,使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极高。同时,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相对于传统的媒介环境而言,大众对信息的选择更为自由,可以随时随地依据个人需要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另外,网络技术的更新使得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图片化、视频化,信息输出方式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对视觉化阅读的追求。因此,融媒体环境下,依托互联网平台加强思政教育活动顺应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自主选择信息,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让思政教育信息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做到想学就可以学。

(二)整合思政教育优质资源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报纸杂志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媒体、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网络媒体以及移动端和客户端的自媒体,共生共存,形成了广泛而全面的媒体格局,全媒体时代正在逐步向“大融媒格局”转变[6]。融媒体技术兼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融媒体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能够将平面化的教育内容转变为网络化和立体化,充分发挥融媒体的资源整合作用,将社会热点、最新的理论知识等内容通过视频、图片、动漫、动画等方式融入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动中,通过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让思政教育变得更有内涵,形式更多样化,内容更饱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促进思政教育效果质的提升

传统思政教育的平台较为单一,基本是以课堂面授的方式为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以单向传授为主,师生间缺乏有效互动。另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拥有制度性权威,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教学效果不太乐观,整体上不利于实现思政育人的最终目的。但在融媒体环境下,可以单向传播的模式,借助微信、微博、QQ、抖音等网络平台,师生之间可以实现双向互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交流更为频繁,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平等交往,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传播困境,使思政教育效果得到质的提升。

二、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

网络的低门槛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发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混迹其中,导致思政教育环境越来越复杂。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平台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互联网已成为“西方价值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7]。西方媒体和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平台借助各种途径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同时利用历史虚无主义等手段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逆主流声音、反主流声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代表不同利益的声音经过美化包装后,试图抢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更有甚者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污蔑抹黑来颠倒黑白,挑战权威,企图通过思想渗透的方式改变大众的主流价值观。另外,信息爆炸社会,人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海量信息遍布网络,其中夹杂着大量的诈骗信息、虚假信息、低俗信息、色情信息等,真假难辨极具诱惑力。各色各样的信息都能在网络平台传播与共存,网络信息的整体质量缺乏有效的把关,对大众的信息辨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擅长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挖掘信息,但他们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和强大的抵御能力,对信息内容的判断能力较弱,长期浸泡在复杂的网络环境里,极易被不良信息误导,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给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增添了难度。

(二)教育模式形式化导致学生参与性不强

教育内容结合网络平台传输已成为当下热门的一种教育模式创新,但是存在部分创新模式仅仅是简单的形式创新,并没有实现网络平台与教育内容的高度融合,没有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其教育的实质还是按照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开展。传统“填鸭式”的思政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据绝对领导的位置,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师灌输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学生不敢挑战老师的权威。同时,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主要以单向度的面授为主,缺乏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学生参与性不强,收获甚微。即使一些教师在实际教育中也提倡融入网络技术,但他们的教育模式也只是将思政教育内容原封不动地平移到网络平台,教育内容与网络的结合过于生硬化、形式化,依旧是主要靠教师单方面输出,学生被动接收,学生整体参与感较弱。

(三)媒体平台使用相对单一,影响教育效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平台不断涌现,成为高校和老师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地,对新兴媒体的过于追捧使得一些高校和老师逐渐忽略了传统媒体平台的优势,导致高校的思政教育媒体平台使用存在相对单一化的现象。一些老师对媒体融合理念的认识不够充分,过于夸大新兴媒体的作用,认为网络教育就是利用各种新兴媒体主导教育活动,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广播、校报、校刊等传统媒体,从而导致传统媒体的优势无法发挥,局限了媒体融合产生的教育价值。新兴媒体只是众多媒介的一部分,它们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媒体的功能[8]。融媒体环境下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活动的理念强调的是融合,并不是意味着对传统媒体的完全舍弃,而是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设网络思政教育模式,这才是媒体融合的本质。比如期刊、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依旧是传播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窗口,对于信息的传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教育效果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四)教师对网络教育方式的适应较慢

网络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是走在潮流的最前端,能迅速地融入并适应当下的网络世界。对于高校的教师而言,网络技术的发展既给他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便利,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能快速地适应网络教育教学方式是当下这些教育主体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网络环境下,老师不再享有对教学资源的优先使用权和垄断权,学生利用网络能迅速收集到各种教学资料。另外,在信息社会,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但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就可能会出现知识盲区,有时候甚至可能出现学生掌握的内容比教师还要新的情况。同时,在网络时代,高校的教学手段也已发生了新的变化,思政教育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传统说教,网络技术在高校课堂中得到广泛运用,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思政教师应是一个“全能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储备,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网络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使用能力等。

三、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努力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9]互联网时代,面对的海量信息,如何有效地选择可靠真实的信息源,辨别信息的真假,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一个考验。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除了传播知识外,还应积极探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的途径,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便于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里能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审视社会问题。具体来讲,高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通过课程讲授方式引起学生的重视,利用课程思政理念,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巧妙结合,在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同时,将媒介素养培养融入日常的思政课程中,成为思政课堂的一部分,利用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引导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另外,融媒体环境下,高校还应该重视网络媒介的使用,在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平台,多分享一些通俗易懂的时政评论和解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信息解读和分析能力。

(二)发挥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

“意见领袖”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他认为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对他人施加影响的重要角色,具有引导社会大众价值走向的能力[10]。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意见领袖应运而生,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当下的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活跃分子,相对于传统的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对他们的影响更深远。但是在现如今复杂的网络环境里,有一些所谓的“大V”“网红”等意见领袖是西方势力刻意培养出来的,他们隐藏在网络环境里,对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极具诱惑性和危害性的。因此,高校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积极培养一些作风正派、思想进步、坚持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意见领袖。在面对网络平台上错综复杂的多元价值观时,他们可以通过引导舆论来捍卫我们主流价值观的领导地位。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要具有亲和力,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才能在学生群体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对于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学校也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政教育管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他们对党的先进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网络意见领袖的知识权威。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可以将校园活动、社会热点等事件与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融合微博、微信、校园广播等媒体力量发言表态,多方面维护校园稳定,传递社会正能量,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

(三)促进线下与线上教育的融合

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搭建已成为当下改进思政教育形式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同时,传统媒体的优势也不能忽略。在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思政教学方面应该注重“线下教育”与“线上教学”的相互融合,“价值传递”与“思想碰撞”相协调,形成立体式多方位多角度思政教学新模式[11]。融媒体环境下,高校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结合融媒体技术,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建立线下和线上教育相结合的协调机制,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利用网络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将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的思政教育素材融入思政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些较抽象的内容,可以借助动漫、视频再现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同时借助QQ、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搭建互动模块,将不易理解和消化的内容借助这类平台进行答疑解惑,使思政教育能够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另外,高校管理者应整合各类校园媒体资源,除日常课堂思政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广播、校刊、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公众渠道不定时地推送相关思政教育内容,主动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使之内化于心,化外于行。

(四)切实提高教师的网络教学水平

网络时代带来的一系列教学挑战要求教师及时转变传统思维,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全能教师”。一方面,作为教师个体,要积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利用网络资源、培训机会等主动学习网络技能,提高对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力,将教学与网络深度融合。同时,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借助网络平台,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注重自身专业能力提高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另一方面,作为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培养,也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通过讲座、培训等途径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比如,在培训中开设网络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等多个与网络思政教学有关的课题[12],使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帮助教师切实提高网络教学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吸收跨学科人才,尤其是引进一些网络平台人员和课程设计人员,帮助提高思政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