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未就业女大学生问题及策略探究

2022-02-26 16:30胡军华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毕业生大学

胡军华,王 倩

(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一、引言

新时期,大学毕业生积极投入到各行各业中,置身于工作实践中,但是,有一部分女大学生择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就业质量引起社会关注。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干扰,还受到就业竞争、就业歧视、人际关系、就业期望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困扰。高校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面对就业问题,坦然地应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逆境,成为当前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

二、未就业女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困境

未就业女大学毕业生是指按时接受高等教育、获得毕业资格后,未能顺利就业,仍处于寻找工作和发展机会的女大学生[1]。此类人群主要包括“考研群”“考公群”“啃老族”等没有落实工作单位、没有稳定收入的女大学毕业生,不包括自主创业或创业失败的女大学毕业生。这些女大学毕业生来自大专或者本科,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渴望寻求高薪、高职又符合自己意愿的岗位,在她们看来,高的教育需要获得高的回报。这类群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个人经济能力较为薄弱,经常在不同地方寻找工作和发展机会,由于没有固定收入而陷入经济贫困,多以家庭支持维持其基本生活,少数女大学生能够支撑自己的基本消费[2]。本研究对象主要是短期内未签订就业合同、无保障性收入、在家待业的毕业女大学毕业生群体。

未就业女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落后观念的桎梏、就业期望与客观评价脱节、职业规划滞后、就业市场发展不充分。

(一)落后观念的桎梏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长依然抱着“铁饭碗”情结,认为女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就应该找稳定清闲、工资有保障的事业单位,反对女大学毕业生从事支教、兼职、开网店等工作。家长传统思想的熏陶,甚至是言语“威胁”,致使部分女大学毕业生被迫放弃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职业岗位,而去选择父母预期的工作,接受并形成择业定终身的落后观念。这种就业思维模式不仅使女大学毕业生丧失了很多发展自我的机会,还失去了更多学习掌握新技能的可能。此外,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主要是基于性别因素,对大学生采取不公平的就业机会或就业待遇,当前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针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3]就业单位难免会存在片面夸大女性的负面影响、低估女性的价值和工作能力,从而偏向选择男性。“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学院也就此问题做出调查研究,研究基于在使用相同背景的简历情况下,变量只有男女的性别差异,调查结果表明男性求职者收到面试邀请通知是女性的1.42倍”[4],“性别对女大学生的择业质量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女大学生们择业质量不高”[5],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2.就业期望与客观评价脱节

处于新时代的女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对人生、社会的探索不断增强,独立意识较强,自我评价和期待相对提升。部分女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对就业形势和应聘单位的了解,在择业时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愿景寻求岗位,要求高薪、高职、高位,所以经常在求职中遭遇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处于逆境时容易失去信心。一是对收入怀有过高的期望值。女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工资待遇、节假日福利等,都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进入高薪单位,享受高额待遇,例如大城市、外资企业、国企等理想的就业目标,用单一的薪资标准去衡量一个单位、一个行业的前途,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未来的发展前景。盲目的高期望值与自负,使女大学毕业生忽视了很多原本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机遇,例如有发展前途的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崛起的新城市等。二是自我评价失效。刚走出校园的女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认知处于一片茫然的状态,没有相应的工作能力去应聘到理想的岗位,却又不愿从基础工作做起。主要原因还是自我估值过高,在各种职业选择中挑三拣四,再加上攀比心理作祟而推迟就业,导致错失了很多具有发展前景的就业机会。

3.职业规划滞后

职业规划是开启良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尚未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对选择什么职业茫然无知。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将就业‘两课’安排在培养方案中,难以做到与专业课教学嵌入融合开展,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也难以深入开展就业教育,导致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6],存在着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不到位的现象,片面强调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盲目地鼓励大学生参加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考试,忽视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意向,远离学生的就业思想。有些地方和高校漠视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兴趣爱好之间的差距,致使许多女大学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发现个人兴趣、理想职业和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因而出现工作不积极,消极情绪涌现,甚至厌恶所从事的工作,多次寻求其他意向的工作无果而选择待业观望。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专业学习上侧重于理论学习和学习成绩,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女大学毕业生操作技能薄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最终难以应聘心仪岗位[7]。

4.就业市场发展不充分

一是就业市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应届女大学毕业生比较在意就业的区位、工资待遇及发展空间,地区经济与建设发展的差异性、就业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会挫伤应届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从而选择继续观望职业发展。当前,迫切需要协调就业市场不平衡现象,提高欠发达地区就业待遇,鼓励处于待业状态的女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到乡镇基层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实现女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价值。二是就业市场主体功能发展不充分,未发挥应有的市场功能。目前,高校应届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这些企业、单位主要来源于学校的资源积累,就业面、就业机会有限,量和质有待提升。“现场招聘”是现在就业的主要形式,短暂有限的求职应聘环境对双方选择都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导致彼此了解程度有限,加上信息不完全对等性而使求职者迷茫、用人单位人才选拔困难,导致就业市场一片火热,而签约率却低下,就业市场功能发挥不充分,女大学生未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未就业女大学毕业生的发展路径

针对未就业女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主要困境如落后观念的桎梏、就业期望与客观评价脱节、职业规划滞后、就业市场发展不充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讨其发展路径。

(一)转变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家长尊重孩子的就业选择

女大学生是一群有思想、有智慧、敢于追梦的女青年,但是由于处于相对“温和”的校园环境,对社会、就业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首先,需要改变女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念。引导女大学毕业生正视就业市场的激烈形势,适当调整自己的择业理念,改变脱离实际的就业期待,根据就业形势来调整就业理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例如改变自己对就业地区的偏见,不以金钱为衡量标准来选择工作,积极转变择业观,多渠道就业,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其次,转变家长对孩子的就业倾向观念,引导家长尊重、支持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岗位。最后,家长要注重引导女大学毕业生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就业观,避免盲目跟风和眼高手低,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选择。帮助女大学毕业生正视性别差异、客观认识就业形势,准确把握自身优势、有效规避劣势,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按照社会发展需求来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二)提升女大学毕业生职业素养,增强职业能力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女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各大高校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其次,要着力提高女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技能与学习能力。较强的工作技能和学习能力是女大学毕业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养,而这也是现代单位招聘员工时更为关注的重点。通过加强对女大学毕业生的思想观念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协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熟悉就业形势,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从而往职业发展方向培养自己的工作实力和劳动技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劳动价值。

(三)加强女大学毕业生职业规划教育,拓展就业渠道

高校要加大对女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机构,改善专业教育质量,帮助女大学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科学评价自己,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属于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其次,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来反映、调整当前女生所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增强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强化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培训、择业技巧教育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此增强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就业相关部门还可以利用学校丰富的资源,积极与劳动部门、用人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向企业、人才市场选拔并推荐合适的人才,适时邀请各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深化校企合作,增大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度,开发具有学院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对口的就业,满足学生的就业期望[8]。最后,鼓励、引导女大学毕业生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高校、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提供女大学毕业生创业平台,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支持等。如高校可以成立女大学毕业生创业中心,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有的放矢地开展创业知识教育和能力训练,并加强与当地妇联组织的合作,为女大学毕业生创业谋求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等,更好地帮助女大毕业学生实现成功创业。

(四)完善就业机制

首先,高校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建设需求,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开设相应专业,突出办学特点,彰显学校专业特色,积极探索就业市场发展规律[9]。例如师范类院校要突出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彰显在教师技能及教书育人领域的教学优势。要妥善建立市场就业机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一站式就业服务体系,更好地促进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和完善就业管理制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就业原则,健全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公平开放的就业市场。同时,加大有关女性就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推动就业市场规范化、法制化发展。通过建立法律追究制度和性别平等机制,严禁歧视女性行为,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女大学毕业生,为女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应有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10]。最后,要增强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拓展就业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例如建立微信、QQ就业服务群等,拓展就业区域、挖掘就业机会、深化供需对接,实现高效、便捷的高质量就业,为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岗位竞争环境[11]。

综上,新时代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女大学毕业生未就业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着力增强女大学毕业生的劳动素养、工作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是当前高校就业教育的工作重点,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的协同配合,共同致力于解决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女大学毕业生抗逆力,使更多更优秀的女大学毕业生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理想岗位,更好地发挥女性的“半边天”作用,为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智慧与力量。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毕业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