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宋艺娜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韦拔群是与毛泽东、彭湃齐名的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之一,他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突出贡献。1962 年12 月,在韦拔群牺牲30 周年时,邓小平深切缅怀战友并指出:“韦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最后献出了他的生命。……他最善于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对人民解放事业,具有无限忠心的崇高感情。他不愧是名副其实的人民群众的领袖。”[1]这是对韦拔群群众工作方法最中肯的评价。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韦拔群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为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韦拔群立志要改造这不合理的社会。而要改造社会,首先得把广大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他指出:“唤醒农民首要的是开办学校,以教育来启迪农民。”[2]328即通过教育手段,让群众明白他们受苦受难不是命里注定,而是反动阶级剥削压迫的结果。
1929 年11 月,韦拔群起草颁布的《广西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最低政纲(草案)》中关于教育方面规定“教育劳动化”“提高劳动儿童教育”[3]95,从“教育劳动化”规定可看出教育对象面向工农兵劳苦大众和他们未成年的子女。为贯彻“教育劳动化”方针,韦拔群还规定:“从县到区乡,普遍开办免费学校和夜课学校,招收贫苦劳动群众以及农军烈属子女入学。”[2]326仅从1929 年底至1930 年,他就在西山16 个乡组织开办了农民夜校、识字班和劳动小学,且办学效果好。有学生指出:“听完他的报告后,学员们情绪激昂,恨不得马上毕业参军打仗。”[2]326
这首先体现在农讲所课程设置上,政治理论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有《各国革命史》《苏俄概论》《农民协会组织章程》等。通过教学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的罪行、封建主义的罪恶、地主豪绅对劳苦大众的压榨等。第二届农讲所学员覃士珍的听课笔记本记有:“‘什么是农民协会’ 啦、‘什么是土豪、什么是农民’啦、‘怎样打土豪分田地’啦、‘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 啦、‘怎样组织农军’啦”[4]216等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农讲所授课是围绕农民运动这一轴心而逐步展开的。其次体现在农民夜校教材选择上,《工农兵识字课本》(上下册)把思想政治引领放在首位。上册有四十课,内容侧重有关革命的基础知识,强调“如果不读书,就不能识字,更不容易懂政治”[5]139,意在让学员明白来夜校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懂时事政治;下册共二十课,讲述工农痛苦的原因、怎样革命等,指出“中国革命一定要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得到胜利”[5]145。韦拔群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唤醒他们的阶级意识,懂得为什么革命和如何革命的道理。
韦拔群没有跟学员讲大道理,而是结合受压迫剥削的现实去启发他们的觉悟。如在课堂上,韦拔群列举了东兰土豪劣绅杜七、杜八剥削压迫农民的具体事实后,用启发性的语言问:“政府的苛捐杂税,地主的地租和高利贷,军阀的拉兵拉夫,贪官污吏的压迫勒索,帝国主义的侵略等等……这一切我们受得了吗?”[6]507进而在互动环节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韦拔群还创新教学模式,采用老师听、学生讲的授课方法。他要求学员轮流上台讲述自己寻求革命的原因、经历和决心。学员陆续上台痛快地说出了对豪绅地主的仇恨,一致表示要跟拔哥革命到底。韦拔群则进一步引导:“革命不是跟哪一个人革命,而是大家都要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3]174实践证明,这种授课方式效果很好,学员很快明白了为什么要革命和怎么革命的道理。如黄雨山回忆:“我家世代受苦,开始我总弄不明白……到农讲所学习后,我才明白这个道理,穷人和富人不是命中注定,我们之所以穷,完全是由于地主老财的残酷剥削造成的。”[3]17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做群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组织群众起来革命,而正确的宣传方式是联系群众、动员群众的重要纽带。韦拔群自参加革命活动起,无论走到哪里,总是采用接地气的方法向群众宣传革命。他说以后我们“个个都要当演说家、宣传家,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宣传到哪里”[7]67。他最善于运用丰富的宣传手段联系群众。
韦拔群经常利用圩日、节假日去群众比较集中的圩场宣传革命的道理。如为了让群众理解“什么叫自由平等”,他从人群中找来A、B 两个年轻人现场演示,让A 拿一根绳子把B 绑起来,使B 的手脚无法动弹。这时韦拔群对大家说:你们看,B 这个人本来有手有脚,可以自由行动,可是现在他被A 绑住了手脚,他想走却不能走了,这就叫不自由。如果松绑了,他就自由了。现在“土豪劣绅奴役我们,使我们毫无自由,就是同样的道理。大家明白了吗?”[2]36人群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韦拔群趁热打铁:“土豪劣绅把劳苦大众当菜板上的鱼肉,随意宰割,我们甘心这样吗?”这时群情愤怒:“绝对不允许”。韦拔群又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有人说“人家有权有势”。这时韦拔群又找来一个壮汉,让他分别折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结果一根筷子一下折断了,而一把筷子却很难折断。韦拔群顺势引导群众:为什么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而一把筷子就不容易了?这蕴含一个道理:“单枪匹马,势孤力薄,被人欺压;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只要我们劳苦大众团结一心,抱成团体,就一定能把土豪劣绅打倒。”[8]29韦拔群以筷子为媒介,使群众明白了团结起来革命的重要性。据闭梦平回忆:“每逢圩日,农所学员就上街宣传,还排练戏剧节目,到圩上演出。”[4]210由此看出,通过现场讲解发动群众是左右江苏区宣传工作的常态。
广西右江和红水河上游各县,居住着壮、汉、瑶、苗等各族人民。为了更好地接近群众,韦拔群把学讲各民族语言作为农讲所授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员一定要会讲各民族语言。他编写的宣传材料大都以民族语言形式出现,分别用汉语、壮语、瑶语、苗语编写,“还以各族人喜闻乐见的民族曲调来配诗歌传唱”[9]117。让群众听得懂,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韦拔群以身作则,经常挤时间苦练各民族语言,能用一口流利的民族语言向群众宣讲党的政策。白天,他走村串户,一进垌巷院落,一声亲切的问候,群众马上能闻到他身上的“乡土气息”,很快把他请进家门当作自家人看待,使得他宣讲的革命道理更容易被当地群众接受。
编唱山歌是右江地区群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韦拔群善于以歌代言,在回答西山龙屯壮、瑶族同胞提出的“革命是不是选代表参加就行?”“实行‘耕者有其田’,豪绅地主肯吗?”“我们斗得过他们吗?”[9]119这些问题时,韦拔群先唱山歌:“独丁竹火不经风,团结成把火蓬蓬;穷人胳膊连胳膊,不怕官府护豪绅;革命人人都有份,搞起团结事才成。……夺回田地理应该,开田辟地是我们。”[9]119他以火把为媒介,自然地引出“团结就是力量”的革命道理,很快解决了群众心中的疑惑。据统计,韦拔群创作的红色歌谣保存下来的还有80 多首,具有代表性的革命山歌有《财主霸田又占地》《打破种种的不平》《分田分地给农民》等。他把通俗易懂的革命山歌唱至田间地头和壮乡瑶寨。敌人这样评价他:“韦匪拔群这个人能文能武,能编能唱山歌,每逢街天在西山弄凡圩都举行大唱山歌活动,每大唱一次放出来的毒,我们三年也消不完!”[8]93可见,韦拔群采用传唱革命山歌的方法发动群众,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正如黄松坚所说:“写韦拔群同志,不谈及壮族独有的文化、历史和右江山区特有的地理状况以及山歌艺术发挥过的重要革命宣传作用,那是外行。”[2]485韦拔群将壮族山歌的妙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韦拔群善于发挥地方民族干部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1927 年7 月,第三届农讲所学员快毕业时,他语重心长地对学员说:“兄弟们到农讲所取得了革命的火种,回去就要到处播火,让火在村村寨寨、山山岭岭噼噼啪啪地燃烧起来”“在三州六府,整个右江,全广西,都烧起来”[7]87。学员们不负重托,回家乡后大都成为当地农运骨干,右江苏区群众工作由点到面全面铺开。
韦拔群重视通过办培训班等手段,提高地方民族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举办的培训班主要有:自1925 年9 月起,在东兰开办了三期农民运动讲习所、青年训练班、妇女训练班;自1930 年3 月起,在东兰武篆开办了军政干部训练班、在凤山县城开办了教导队训练班、在东兰西山开办了瑶族干部训练班、在都安板升开办了军事干部训练班,学员大都来自右江各县的农运骨干、进步青年、学生和部队士兵等。韦拔群给学员传授群众工作的具体方法,如自第一届农讲所起,他就给学员详细讲解宣传工作的基本要领:“宣传一定要抓住农民的心理”“讲话要诚恳,要有表情,喜怒哀乐要掌握住分寸,语调要有高低,抑扬顿挫得当”[4]175;在台上宣传时,“态度要和蔼,要尊敬听众,要自自然然,有胆量;姿势要好,眼向前方看,不得低头弯腰摸头抓痒,衣服要整齐;演讲要有条理性,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讲清楚”[4]201-202。这些要领涉及宣传内容、讲演技巧、待人接物等方面内容。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韦拔群边讲边示范,“讲到地主、土官、帝国主义的罪行时,只见他怒目圆睁,双拳紧握并有力地挥动着右拳;讲到革命斗争的胜利时,他则满面春风,情绪饱满”[4]175。每逢圩期,韦拔群会把学员分成几个小分队上街宣传实习。培训班的开办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党、政、军骨干力量。
1930 年5 月,韦拔群对凤山县城教导队训练班说:“希望你们努力学习……积极做群众工作,深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起来革命。”[2]405-406地方民族干部是党和苏区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他们通晓本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历史和现状,了解本地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通过他们去做群众工作,群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农运干部廖由斌从农讲所毕业后在家乡凤山县办起了学堂,白天在学堂给学生讲述革命道理,晚上则去群众家里访贫问苦,和他们拉家常,循循善诱地启发农民的觉悟,乡亲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些革命道理。妇女干部黄美伦,利用白天放牛割草和晚上串门聊天的机会,有意识地谈妇女受欺压的苦楚,以唱山歌的形式宣传男女平权、妇女自由和解放的道理,硬是把武篆旧州屯几个村子的妇女都组织起来了。学运骨干黄松坚,从1924 年春开始利用东凤留邕色学生会(即东兰、凤山在南宁、百色读书的学生联合会)这个组织,团结了一批倾向革命的同学,如白汉云、黄文通、黄永达、藤德甫、黄绍谦等,后来他们都成为各县开展农运及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
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是争取群众的重要方式,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保证。韦拔群指出:“革命有多端民生为重,人群谋解放工农居先。”[10]17他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来抓。
为群众办实事,韦拔群首先从解决民族问题开始。桂西一带瑶民所受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最重,他自参加革命起就提出了“团结瑶胞”的口号以及“为瑶民谋利益”的革命主张:一是团结瑶胞。韦拔群经常深入瑶胞居住地,与瑶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打老庚、杀鸡饮血结盟的方式联络感情。关于韦拔群与瑶民的关系,《东兰痛史》记载:“峒内瑶民壮丁服从拔群,俨如臂指。”[2]291足见韦拔群与瑶胞感情之深。韦拔群注重民族团结教育,他说:“大家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管穿好的、穿差点的,不要互相瞧不起,要团结,共同干革命。”[10]22大凡发现有不尊重瑶胞的行为,韦拔群当即批评教育。二是解决民族压迫问题,切实为瑶民谋利益。如1929 年11 月,韦拔群在《广西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最低政纲(草案)》中就专门制定了五项惠瑶政策,把加强瑶民的知识教育放在首位。他在东兰举办的三届农讲所,都专为瑶胞留出学员名额;还在西山的16 个乡开办了各类学校,开展扫盲教育。为提高瑶民的社会地位,韦拔群大力提拔瑶族干部,做到“凡有瑶人的地方,即有瑶人的政府委员”[11]238。由于韦拔群的重视,瑶民终于在苏维埃政权下获得了平等待遇。
韦拔群对群众的各种诉求从来都是有求必应,且一概免收各种审理费用,断案裁决合理公正,深得群众信服。他一方面从政治、军事等方面健全农会组织,真正把农会办成群众的维权机构;另一方面尽力解决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群众请求他出面主持公道,清算武篆最大的土豪龙显云,韦拔群不但清算了龙显云,而且对右江各县的豪绅地主都给予沉重的打击。一妇女请求农会解决其离婚诉求,韦拔群结合右江实际,指示县农会制定了十条离婚规定,内容包括“经常被丈夫虐待毒打;被丈夫阻拦参加革命;丈夫搞反革命,破坏农协会;丈夫搞赌博偷盗;丈夫懒汉,流浪,不搞生产;丈夫生理上有缺陷;等等”[2]180。规定只要具备其中的一条以上,就准许离婚。瑶胞罗卜妹捆着两个地主到农讲所告状,韦拔群直接问地主的罪,要求地主取消债务、归还抵押的田地,罗卜妹获人身自由。消息传开后,群众才真正明白农会是专为穷人撑腰的地方,于是千千万万的群众都到农讲所来告状,纷纷要求加入农会组织。到1927 年初,仅凌云县的农会会员就达1.49 万人。东兰乃至整个右江地区出现了“农会遍地”的新气象。
韦拔群在1928 年春的西山会议上提出:“对待革命信仰我们要有无我的情操……对待战士我们要情同手足,对待乡亲我们要视同父母。”[2]221他同群众情同手足,即使在敌人对根据地实行“四光”政策条件下,他始终和群众一起出入枪林弹雨,睡山林、钻岩洞,对他们的疾苦感同身受。
韦拔群通过串亲访友、打老庚和扶助的方法接近群众。他说:“我们都是兄弟、老庚、老同,今后我们要滚成一团,结成一体。任凭天打雷轰,皮肉可散,人心不能散!”[7]45同样,右江各族人民对韦拔群有着深厚的感情,无论他走到哪里,群众都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争相请到家里来,听他讲革命道理,顿时觉得眼睛明亮了许多、心里敞亮了许多。韦拔群关爱群众,在路上遇到罗卜妹父子,随即脱下一件夹衣披在罗卜妹的身上;路遇一位瑶民因还不起杜八的钱坐在石头上哭时,韦拔群将身上仅有的两块光洋、穿的衣服给了他;在圩场发现卖炭少年蓝日发、卖柴青年罗卜醒冻得浑身发抖时,韦拔群跟他们说了两句话,就脱下衣服给他们穿,以致“他只剩一件衣服,只得晚洗早穿”[12]。每逢圩日,遇到挑担重的农民,韦拔群总是心疼地说:“阿叔,你够累了,我帮你挑一挑。”[8]76在农讲所,韦拔群与学员同吃同住,没有任何特殊;在赤卫队,他与战士们情同手足,态度和蔼可亲。红七军第三纵队战士们说:“总指挥真的和战士一个样,叫人看不出他是个大干部。”[13]韦拔群模范执行群众路线。他说:“只要我们好好地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任何困难我们都是可以克服的。”[2]405;他和邓小平在右江搞土地革命试点时,带头入社。在他的带领下,弟弟韦菁“动员自己的家属把全部耕地、耕牛和农具首先入社,为根据地的群众作出了榜样”[2]398;奉议县苏维埃主席黄治峰在自己的家乡甫圩办起了共耕社;思林县苏维埃主席阮殿煊把自家的土地拿出来办了共耕社;思林县赤卫军总指挥黄永达在自己家乡东隆村办起了共耕社。
1926 年10 月,韦拔群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明入党的初心和使命是“跟党铲除天下不平,建立一个平等的新社会”。韦拔群为实现这个目标倾尽了全部家财和毕生精力,正如他诗歌所写的:每天“踏月走通宵……石板走成槽……爬山又过坳”[10]86。为了前往广州、长江下游一带寻找革命真理,韦拔群两次变卖家产做路费;在东兰组建农军缺枪支时,他卖掉家里的九头耕牛;为了前往广州农讲所学习革命理论,又委托其弟韦菁变卖三处田产作为旅资;为了在东兰办农讲所,韦拔群变卖家里田地、牛马、粮食和妻子的嫁妆。我们无法统计出韦拔群为了革命到底变卖了多少家产,但由这样一个事实可见一斑:韦拔群家里原有二百亩左右的土地,“到共耕社成立时,只剩下三百斤秧种的田地了”[9]133。正如他的妹妹所言:大哥“少时得到的零用钱最多,除了买书用不完的就拿去救济穷人和同学……大哥喜欢与朋友换穿衣服,经常穿着一身破烂衣服回到家里……父亲、爷爷逝世后他不断卖地,大把大把的拿家中的钱财出去搞革命,从未心疼怜惜”[2]419-420。韦拔群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牺牲时年仅38 岁。直到牺牲前几个月也即1932 年4 月的西山弄索会议上,他还提出作为一个革命者要做到“四不顾”,要有“不顾自己宝贵的生命,不顾亲爱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不顾家庭财产和美好田园,不顾亲戚好友等誓死捍卫革命的精神、勇气和斗志”[2]489。韦拔群牺牲后,他的学生黄松坚、黄举平、陆浩仁等人继续担负起领导右江地区和滇黔桂边革命斗争的重任,直到新中国成立。
韦拔群的群众工作方法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群众工作已出现了新特点、新变化,群众的利益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4]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就是靠群众路线起家,不断地走向胜利和辉煌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新时代,韦拔群的群众工作方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