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中的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022-02-26 10:58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壮族民族大学生

庄 莉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好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和“魂”。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文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了具体要求和指导,对高校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也作了明确说明。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发展的“软实力”,对文化自信的建设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落到实处。

一、高校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一)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5000 多年以来,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中断过的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追求时尚潮流的年轻人对民族文化了解不深,缺乏兴趣,加上生存及发展需求,不少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外出学习、务工,很少有人继续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一些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民族文化中凝聚着几千年来民族地区的传统价值观,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内涵和形式的延续,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影响往往是比较持久、稳定的。大学生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使命。当前,高校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二)对高校发展的意义

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应肩负起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有学者提出:“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深入挖掘其中优秀的思想,感受其中真理的力量,这是对自身文化建立自信的基础。”[3]22当今世界,文化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愈益频繁。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熟悉和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可以利用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或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进行文化育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走近民族文化,深入民族文化,感受其丰富的底蕴和内涵,可增强高校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国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根”与“魂”来源于对国家文化的认同。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高校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可以抵御不良外来文化的渗透,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地发展。

二、高校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路径

(一)成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机构

民族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建立民族文化专家人才库,聘请民族文化专家定期到校指导,建立民族文化师资队伍,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制度和设立相关机构的高校不多,民族文化在进入校园过程中缺乏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在“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中,民族文化相关活动的关联性、持续性不强。如广西部分高校会在如“壮族三月三”等民族重大节日期间开展大型校园文化活动,虽在壮族文化的宣传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节庆活动过后,就很少再组织相关的活动,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没有延续性。与此同时,开展的活动由于缺乏民族文化专业人员的指导,难免出现重形式而轻内涵的现象,民族文化活动在校园的开展着重于宣传和展示,还未真正达到保护与传承目的。

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可与相关单位、机构合作,将数字化技术充分运用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中,建立线上民族文化博物馆,打造民族文化推广公众号等线上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阵地,充分利用如抖音、快手等大学生喜爱的短视频平台宣传民族文化。高校也可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充分运用VR、AR 等虚拟现实技术,用生动的形式展示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应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广西新闻网在“壮族三月三”时推出壮族娃娃表情包,既接地气又引人关注壮族传统节日,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成立了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研究院、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桂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机构,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如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展、节庆活动等,还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为民族文化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此外,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机构指导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成立了一支学生志愿者队伍,组成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团队,让学生成为参与者,壮大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队伍的力量。

(二)打造“民族文化进课堂”精品系列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高校应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将民族文化融入课堂。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作用。将民族文化中代表爱国、团结、勤劳勇敢、生态文明思想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内容进行提炼,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育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高校提出了“三全育人”的要求。意见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5]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理念,将高校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发挥高校教师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地将民族文化与各门课程有效融合在一起,打造一系列民族文化精品课程。高校各类课程还可从专业角度融入民族文化进行教学。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学生的绘画或设计作品当中,再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将文化传承付诸实际;民族乐器、民族歌曲、民族舞蹈专业的教师将民族文化与课程巧妙结合,编创出含壮族天琴、铜鼓等民族音乐元素的乐曲和壮族扁担舞、绣球舞等含壮族元素的舞蹈,丰富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体育教师也将壮族高杆绣球、板鞋竞技、抢花炮等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融入课堂,体现出民族地方高校体育课程的特色。此外,高校还可根据地方特色打造民族文化通识课,培养民族文化骨干教师队伍,邀请民族文化传承人到校授课,多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从淡漠转为熟知,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真正入脑入心。没有条件专门开设民族文化通识课的高校可开设选修课或开设线上课程。

(三)构建“行走课堂”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大学生是思想非常活跃的群体,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在高校找到立足之地,必须在形式上进行创新,使民族文化更具生机活力。目前高校开展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活动,大多形式单一,以知识灌输和理论学习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能让学生接触到民族文化,但单纯的理论学习缺乏感染力,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容易失去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6]要想获得“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就需要学生走出课堂。

2017 年12 月,教育部下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强调高校要构建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7]。文件指出了实践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行走课堂”是近几年提出的新型教学实践形式,是对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的有益补充,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大“课堂”,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艺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等充分整合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建立民族文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切身感受民族文化之美;打造“行走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在“行走”中发掘民族文化之美;在天等壮族霜降节、龙州壮族侬峒节以及广西各地的“壮族三月三”等规模宏大、民族氛围浓厚的节庆活动中,歌圩、民族服饰设计展、婚俗表演、狮王争霸赛、竹竿舞表演等已成为其特色活动,各学院组织学生到场亲身感受,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此外,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实施“行走课堂”的场所还有崇左市壮族博物馆,该馆以展示壮族历史文化为主题,馆内资源丰富,成为学生学习和了解壮族发展历史的重要教育基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使理论变得鲜活灵动,这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

(四)成立民族文化社团组织

传统思维下,人们往往认为在高校进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主要是高校和教师的责任,学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学生是被灌输者,因而很少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也必然要承担起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使命。民族地区高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活动,但这些民族文化活动大多停留在展示和表演层面,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参与民族文化活动,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和印象。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组建的组织,凝聚力强,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也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责任。高校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应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社团的作用,以社团为平台和载体,定期组织和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将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民族文化知识抢答活动,在民族传统节日则举行如五色糯米饭制作、染布、跳竹竿舞、对歌、民族工艺品制作等民族节庆体验活动,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刘三姐》《天琴》《月色》《又是一年三月三》等民族题材优秀影片,让学生在观看影片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此外,还举办民族歌曲演唱比赛、民族语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大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大学生民族文化社团还可与本校合作企业及当地基础教育学校进行交流、合作,举办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融入作品设计中,制作成文创产品,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让文创产品成为宣传民族文化的载体,助力乡村振兴。民族文化社团还可以和民族村落开展合作,发挥有绘画特长学生的优势,将民族文化融入村落墙体绘画中,打造村落风景线,将学生的专业优势付诸实践,助力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

结 语

民族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历史根基,也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要担负起使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高校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要不断创新,使民族文化在高校充满生机,强化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壮族民族大学生
我们的民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多元民族
大学生之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