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伟
乡土叙事是百年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在现代作家中,鲁迅、茅盾、沈从文、赵树理等,都曾对乡土中国进行深情抒写。新时期以来,在“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语境下,当代中国作家更加自觉地提高对乡土中国和乡土精神的挖掘,在乡土传统之中寻找创作资源,对乡村民俗和人性进行深刻的呈现和审视。
黄佩华出生于广西百色市西林县八达镇红星村平用屯,从地图上看,西林县位于百色的西端,地处云贵高原余脉,交通闭塞,至今为止,既没有铁路也未通高速公路(按照规划,预计于2023 年12 月建成田林至西林高速公路)。然而,这里却是古时方国句町国的政治中心,珠江水系驮娘江穿城而过,自然也孕育了丰厚独特的地域文化。黄佩华的故乡平用屯距离西林县城不远,在山多田少的西林,平用因驮娘江的存在而成为这里的鱼米之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底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精明强干的西林人,如“岑氏一门三总督”。换个角度看,西林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与民族文化,足以让每一位从这里走出去的西林人享用一生。
黄佩华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对这里的风土人情进行了细腻的描述。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既构成了神秘浪漫的审美风格,也使作家顺利抵达民族意识的自我认同。黄佩华创作于2002 年的《生生长流》被学界归入《红水河三部曲》之一,在这部农氏家族百年兴衰史的故事叙述中,他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神秘、优美的民族风俗画。2018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作《五月病》,“以丰厚鲜活的生活积累、精巧独到的艺术构思、举重若轻的圆熟技法,塑造了一系列高校知识分子形象,写出了现代高校工作者所面临的诸多压力和困惑”,并借助王三德这个人物形象不断穿插介绍桂西北壮乡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民俗习性,凸显了作家对壮民族文化的眷恋不舍。通过王三德妻子的视角,《五月病》向读者展现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摩擦与融合的艰难过程。总之,对地域民族文化尤其是桂西北壮族民俗事项进行有效的描摹已然成为黄佩华迄今为止创作上的一个显著的标签,但仔细品味,他的写作风格又不同于20 世纪80 年代“寻根作家”的民俗叙事,这虽是后话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话题。
在本期栏目中,赵丹的《现代人的迷惘与古老文明的伟力——以〈五月病〉及“红水河”系列为中心》显然是看到了黄佩华民俗叙事的独特性,认为这是对现代人生活迷惘和精神困顿的一种解答。论文深刻地指出,“黄佩华的创作题材表面看来有城市叙事和地域民族叙事两种,但是其实两者似乎围绕着同一个思想内核,即黄佩华作为一个写作者身处现代社会的迷惘及其对古老文明之伟力的追寻”。黄艺红、黄妃的《黄佩华小说中的老者形象解读——从两个“农宝田”说起》则以农宝田为起点,深入探寻黄佩华作品中的老者形象,认为作家在这些“老者身上赋予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通过以他们为中心的家族史叙事,讲述百年来桂西北山区的社会历史变迁,这同时寄寓了作者对桂西北大地深厚的乡土情怀”。这种认识,是很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