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丽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一定要与现实相结合,不能拿着文件宣读。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都是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我们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要把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融入课堂、融入教学,把爱国情怀和中国精神有机、有效地传递给现代大学生,使他们真正认知中国,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将个人成长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由此可见,“大思政课”在新时代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3]。这是全国性教育文件中首次使用“课程思政”一词。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4]。课程思政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同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中国外语》编辑部共同主办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比赛历时半年,共收到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71所院校的1 500件参赛作品[5],有力推动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发展。进一步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
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当前,网络便利,信息爆炸,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潜伏其间。如商贸外语类学生因专业关系长期接触西方文化与商业文化,较容易受负面影响,亟须加强思想政治、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教育,坚定其理想信念,巩固其爱国情怀,树立其文化自信!因此,在“大思政”视域下,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及实践体系中,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更好地发挥思政理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极有必要。
在中国知网系统,以“思政”和“高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有7 762篇论文。具体到2019—2020年度,两年间共发表相关论文3 927篇,超过总数的一半,可谓成果丰硕。但如果以“思政”“高职”“商贸”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则只有7篇,以“思政”“高职”“外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则只有17篇。与总体成果相比,商贸外语领域数量极少,相关研究亟待加强。在已发表论文中,以下观点较具代表性。吕玉龙、屠君提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一直依赖单一的思政课程教学来解决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要求[6]。胡苗忠认为,新形势下,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7]。张小斌、吴小平认为,高职院校“双创”学科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渠道[8]。胡军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和有益实践[9]。霍翠平、吕晋提出,外语专业教师应从外语教学内容中发掘思政教育切入点,以课堂为主要渠道,并借助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等多元途径,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10]。由此可见,新时代新形势下,在高职院校中,针对专业类别特点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明确重点,精准定位,找准“角色”,干出“特色”,尤为必要。
K校是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是广东第一方阵的高职院校。商贸外语学院是K校拥有学生及教师数量较多的学院之一,一直致力于商贸类专业与外语类专业融合发展的跨专业人才培养。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4 000人。其中,商务英语是学校品牌专业。学院的专业建设卓有成效,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98%以上。据麦可思数据跟踪,2018—2019年度该专业学生就业率达99.54%,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22%。
近年来,K校商贸外语学院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家“课程思政”建设有关精神,以“商贸外语专业思政育人”为立足点,通过制订实施方案、开展教师思政能力专项培训、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数据库等,从课程、资源和活动三个层面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逐步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学院以18级、19级两个年级为试点,以“试点先行、精准培育、逐步提高、有序推广”四个阶段递进式推进课程思政相关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K校商贸外语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既有成绩,也存在不足。从总体上讲,以下五个方面亟待进一步完善:
2.2.1 思政教学体系有待建设
目前,学院尚未形成整体性、指引性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自发探索为主,而不同教师在把握精神、思政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把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有机统筹、整体建构起来,是亟须思考的一个课题。
2.2.2 思政教学资源有待开发
目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大都处于探索阶段,教学资源建设存在明显不足。网络教学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内容庞杂无序,深度挖掘思政素材,进一步收集整合典型案例、优秀课件和音视频作品等仍存在较大难度;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知识点,在专业课程和相关热点事件中提取思政元素,从而形成一套不同层级、不同素养、不同能力师生均可共享的教学资源,仍有待探索。
2.2.3 教师思政教学有待提升
部分教师依然存在课程思政就是思政课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难以深度结合的思想,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难以有效结合、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存在难以在专业课程中有机、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瓶颈。当前,互联网、多媒体、数字化、移动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更新迭代、层出不穷,而与之对应的课程思政教育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和教学理念上尚未跟上时代发展,亟待加强。
2.2.4 学生思政意识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各国文化相继进入中国,商贸外语类学生因长期接触西方文化与涉外经济,较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冲击;网络在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潜伏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如果不能对其及时予以正确引导,部分学生容易迷失自我、思想偏轨。因此,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其思想困惑,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2.2.5 相关成果有待现实转化
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如何组建科研团队,将课程教学课题化;如何在课题中融入课程教学,将理论探索具体化;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关系,充分发挥科研反哺教学的功能,亟待进一步研究。当前,个别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相关课题,部分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的相关比赛,但理论探索如何转化为教学成果,赛事呈现如何转化为课堂常态仍需进一步探索。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课程思政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如何优化育人理念,强化双元师资,构建资源平台,创新教学实施,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政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理论、深化实践。但在保障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其思想政治、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教育,是高职院校各类专业未来教学的必然方向和根本任务。
在实践过程中,K校商贸外语学院认识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必须深度耦合,在遵循商贸外语类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夯实“三全育人”体系,实行“理论活化”“教学互化”“文化融化”“实践强化”相融合,科学有效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1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思想引领
教师队伍的政治立场、思想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效果。只有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才能实现思政课程的科学实施。通过组织教师党员收看反映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典型事迹的专题节目《榜样》,把榜样作为教师队伍前行的标杆和动力的源泉,鼓励教师传承榜样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献身教育事业。在教师队伍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帮助教师领悟党的方针,坚定党的信念,继承与发扬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教师队伍只有先正其心,才能教书育人,成为优秀思政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强化其思想认识,提高其政治站位,培养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使他们成为“四有”社会主义接班人。实行开学思政第一课制度,用党史红色故事教育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开展“百年奋斗,初心如磐”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党的百年历程,使学生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借助学校新建的四史馆,集中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打造“家门口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在四史馆,学生借助VR思政互动体验机、LED沉浸式大屏等多媒体新技术即可游历党史、国史,传承红色精神。组织学生党支部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开展“清明时节缅怀英烈,学习党史赓续红色基因”主题实践活动,以先烈精神鼓舞学生奋进新时代。组织学生观看缅怀战“疫”英雄视频、线上向英烈献花,表达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切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开展“红旗团支部”评选活动,从思想政治与价值引领、组织建设与制度文化建设、活动开展情况与所获荣誉等方面展示团支部的特色风采和精神风貌,激发团支部活力,引领广大青年团员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
2.3.2 强化师资队伍,构建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强化教学技能,完善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搭建教学平台,以学生价值为引领,实行思政教师、企业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三联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教学体系。通过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讨、推动专任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线上学习交流等活动形式,帮助教师开阔视野,创新思维。通过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课程思政专业性和思想性、政治性和学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通过定期开展政治学习、举办思政论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整合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资源,优化专业内部知识板块,构建教师德育能力双线培养机制,打造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与专任教师进行教学合作,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结合社会需求,构建理论研修、教学研修、实践研修并重的立体化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体系。
2.3.3 组织各项赛事,鼓励实践探索
积极举办各类教学赛事,鼓励教师从理论思考走向实践探索,通过深挖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探索“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有效途径。
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优选一批课程思政教师,深入解读课程思政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案例等内容,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组织教师参加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积极探索教学设计理念、思政价值引领及资源综合运用的有机统一。鼓励专任教师通过各级各类课题进行课程思政探索,提高思政教育科研能力,多方位服务专业建设、课堂教学、人才培育、区域发展等方面。商贸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耦合、服务粤北地区涉农电商、翻译助力抗疫讲好中国故事等课题相继得到立项。
鼓励教师将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性付诸教学实践。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通过“电商时代下的粤西公益助农”“网销农产品,助圆脱贫梦”“农村直播带货调研报告”等公益项目,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学以致用,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
2.3.4 校企通力合作,致力社会服务
整合校企资源,挖掘育人元素,通过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使教师和学生下沉一线,认知社会,在实践与服务中提升专业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构建立体化课程思政格局,最大程度增加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柔性引进校外思政专家,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思政水平,实现课程思政教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定期参与企业实践,强化工匠精神,构建双师成长模式,在此基础上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深挖企业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落实路径和方法,切实提升育人成效。在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学生流动党支部,夯实学生思想阵地。组织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师生到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观摩学习,助力扶贫直播带货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紧贴地区发展需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建功新时代。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办残疾人农村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班,帮助残疾人致富创收,助力残疾人精准脱贫。大力响应国家号召,与企业加强联系合作,积极探索退伍军人学历提升路径,弘扬社会正能量。
2.3.5 打造思政讲坛,文化润心育人
将优秀的中华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同时,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开展红色研学、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丰富学科建设的思想内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聘请优秀企业家进校开讲,通过解读世界各国贸易交锋,分享真实国贸案例,让学生了解行业领域发展态势,了解国家战略需求,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讲述企业家自身奋斗经历,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自觉践行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树立职业榜样。不定期邀请政策专家进行商贸法律法规宣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形势政策,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同时,从学科的内在逻辑和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入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粤商文化节”,将“勤奋、努力、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粤商文化精髓融入专业教学。通过开展“粤商文化超越与现代企业文化”“粤商文化传承与创新创业教育”等知识讲座,深入剖析粤籍企业家的格局与追求、前瞻眼光与先进理念、核心技术研发与自主品牌打造,全面展示广东现代商贸文化内涵,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文化育人。
如今,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国家急需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商贸外语人才。广东是中国外贸重要省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商贸外语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职责与使命所在。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及K校等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应以“五化”为体,将马克思主义、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人文思想、创新意识等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从课程、资源和活动三个层面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严格落实教育部门相关政策要求,选优配强思政工作队伍。大力推进专业化、职业化,逐步形成一支“专家化、学者型”思政工作队伍,为提升思政教育科学化水平提供坚强保障。
打破学科边界,整合专业资源,统筹思政专业教师与商贸外语专业教师合作成果;利用网络资源,打造专业思政平台和师生教学平台,共享精品思政课程,共筑育人“同心圆”。
探索推广“课堂教学、专家讲座、文化润心、实践养成”的思政协同育人体系。课内结合课外,线上结合线下,校园结合企业,理论结合实践,致力于让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提升学生获得感。
积极组织教师队伍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探索专业特色思政教育范式。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创业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现代化人才。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学生特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优化课程设计,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