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2-26 05:05曾凡力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技能型工科产教

曾凡力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和强国之基。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工科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一线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主阵地,能否培养出既懂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能,能够适应未来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对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分析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究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

《中国制造2025》和党的十九大报告都明确提出我国要实现制造强国的伟大战略目标,就必须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尤其是在制造业的生产一线,要有众多专业知识扎实、思想素质过硬、技能技术精湛的人才。因此,要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1 创新思维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的创新归根结底是人的创新,创新能力是当今制造业竞争的核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制造业企业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要实现制造业的升级转型、高质量发展,必须人才先行,高职教育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1]。

1.2 分析和解决能力

未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线将会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以工业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主的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将来从事智能制造的员工不再只是普通的工人,他们不仅要拥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需具备对智能设备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因此,除了要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作为产品的设计者和智能生产系统的有效管理者,还需具备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1.3 复合型能力

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统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 000万人,尤其是迫切需要一批既熟悉生产制造流程,又了解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当前,制造业员工综合素质不够高,直接制约了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和推广。尤其在国家战略层面,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国际谈判、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更是专业人才的“短板”。因此,在智能制造的战略转型布局下,需要培养大量既懂技术、管理,又具备操作技能的复合型智能制造专业技术人才[3]。

2 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调整和分工,工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目标等还不能很好地与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相适应,尤其是尚未适应地方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

2.1 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

人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提高。一方面,企业需要熟悉企业智能化设备、生产流程运转和管理的技术人员,但工科高职院校培养的更多是重实践、轻理论的人,往往缺乏技术创新所需的专业理论[4]。另一方面,未来从事智能制造的员工不再只是普通的工人,而是产品创新的策划者、管理者和服务者,这就要求技术人员既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又善于工艺改进,能够将技术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然而,许多工科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时没有经过广泛充分的论证和市场调研,偏离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过于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故而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工程高端创新技能人才的供给需求[5]。

2.2 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复合型人才导向不足

对于《中国制造2025》所指出的制造业高发展的趋势和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工科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许多工科高职院校尚未制定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产业、企业发展融合不够紧密,培养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主线不够明确[3]。另一方面,许多工科高职院校侧重于对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视,从而出现“重技能、轻素养”的教育倾向,“工程性”和“创新性”体现不足,无法适应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新环境。

2.3 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教育教学变革滞后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供需结构一直存在矛盾,造成此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变革滞后。

一是在教育理念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升级计划,未能提前谋划专业建设和发展,未能跟上产业、企业的变革发展步伐。

二是在课程体系上,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智能制造产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未能及时融入,缺乏对应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技能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双师型教师不足,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难以掌握先进技术、创新工艺[6]。

2.4 产教融合面临政策与运行机制障碍,亟待破解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7个方面的深度合作,既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又是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人才储备的有效方式,但是,许多工科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融合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国家和地方在推进产教融合时未能形成有效的传导机制,导致企业和学校的定位不够明确,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管理制度不够成熟。

二是涉及产教融合的权益保护、监督评价和奖励机制等尚未形成,在资源和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企业缺乏动力和积极性,产教融合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

三是产教融合的深度和覆盖面不够,企业在用人需求、职工培训、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诉求不一致,只会根据自身的需求与高职院校进行某些选择性的合作。而且学校只有在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才安排其参与顶岗实习,或者在某些特定教学环节上才有企业的部分参与,导致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3 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与策略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制造业的有力支撑,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众多国家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重要措施,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保障。要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高人才质量,就必须加快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职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构科学的课程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建立产教融合协同机制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

3.1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

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与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应重新认识并研究职教发展规律,深入贯彻《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明确契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一是正确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为目标,特别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为全面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二是培养动手与动脑结合、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人才,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既能用高技术理论应对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又善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掌握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是积极应对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树立以能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其学习欲望。

3.2 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工科高职院校应立足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强化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一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且更加突出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积极融合各种新时代元素,根据“岗课赛证”体系,重新构建学生岗位能力、综合技能、基本技能培养路径。

二是搭建专业群学习平台,通过科学搭配,融入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课程,充分挖掘学生个体的潜能,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纽带,打通教育壁垒,通过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工学交替,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扩大学生在专业和课程方面的自由权,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坚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3 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工科高职院校要正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既要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还要融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推动传统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既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又有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拓宽企业高技术人才引进渠道,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扩大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梯队;让高职院校教师坚持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拓宽自身知识面;学校要激励骨干教师成长,并选派优秀教师到行业领先企业进修学习。通过上述举措,统筹布局,以创新思维驱动课程体系重构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助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4 建立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共育智能制造人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求,也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通过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推动产教融合协同机制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推进产业与专业高效对接,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

一是要以学校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税务+土地+信用+教育”的组合式激励,按规定落实相关政策。

二是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优质行业、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企业在高职院校建设培养培训基地,拓展高职院校办学空间。

三是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培训方法,邀请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中高职衔接、企业订单班等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4 结语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化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探索未来制造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建立产教融合协同机制等方式,培养创新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技能型工科产教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