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探究

2022-02-26 04:59郭晓川安利利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院系宿舍高校学生

郭晓川,安利利

(北京师范大学 1数学科学学院;2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三全育人”是高校铸魂育人的有效途径。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学生生活作息、学习交流、朋辈帮扶、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同样肩负着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大使命。然而,利用高校学生社区开展劳动教育受到传统宿舍管理模式的局限,存在活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宣传激励机制不健全、活动设计零散化等问题,使得学生社区未能充分发挥优势,达到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有鉴于此,如何突破学生社区物理条件局限性,依托院系广泛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学生学科特征设置具备专业特点的劳动教育活动,利用好网络空间增强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给高校劳动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依托院系加强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纳入育人体系中,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教育方针中进一步强调劳动教育,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具体而言,劳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教育,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属性、社会属性、历史属性和审美属性。[2]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和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劳动教育有效地融入高校育人体系,通过劳动教育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即以“一育”带动“全育”的协同创新,正是回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关切。高校的劳动教育要区别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方式,劳动教育的设计既要符合大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又要通过与专业的结合激发深层动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高校学生社区作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后勤社会化运行模式的产物,兼具学校管理单元与学生学习生活共同体双重角色及属性,被认为是实现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重要空间载体。[3]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学生生活园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不仅是重要的物理空间,而且是具有丰富育人内涵的精神家园,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劳动教育方面,学生社区既是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最日常、最便利的平台,也是劳动教育成果最显著、最易得的场所。由此,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社区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势在必行。

(一)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建设的问题现状

高校学生社区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具备的“先天优势”显而易见,但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

1.后勤管理人员思政教育水平较低,不利于提升劳动教育效果。传统观念中,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和教育力量均以后勤管理力量为主。后勤管理部门在组建工作队伍时往往更加注重宿舍日常事务管理与服务能力,通常不会过多考察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因此仅仅依靠宿舍后勤管理人员开展学生社区的劳动教育活动,其教育效果往往只能停留在劳动本身,借由劳动教育而开展的思想教育效果难免大打折扣。如果教育活动不能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那么学生往往会对此类活动产生抵触情绪,让劳动教育活动停留在“劳”而无“育”。因此,在全员参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下,学生思政教育队伍专业化进一步提高,以管理为主要工作能力指标的后勤队伍无法完全胜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其他力量的加入势在必行。

2.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宣教平台利用率不高,宣传教育效果较弱。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综合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劳动榜样人物宣传、普通劳动人物事迹介绍等活动,让青年大学生感受劳动精神、涵养劳动情怀、树立劳动价值。目前,以学生社区为单位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由于后勤管理部门宣传平台单一且未能覆盖全体学生,使得网络思政宣传效果不佳,未能充分利用学生最易接受的网络平台将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活动成果、典型人物事迹等有效地宣传出来。劳动教育没有在网络阵地上赢得大学生的关注,势必不能真正在大学生中间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活动缺乏系统性设计,活动内容形式较为单一。不同于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既要立足当下又要面向未来,职业属性和社会属性较强。因此,高校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还需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4]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劳动服务,旨在通过劳动,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增长,促进学生心智成熟,使得学生快速提升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助于毕业后能够迅速地融入社会生活中去。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后勤部门在开展学生劳动教育活动时,往往都是结合宿舍管理、后勤保障等本身的管理服务内容进行设计,并未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特点系统性设计活动方案,这使得学生难以对一般性劳动教育活动产生兴趣,参与度不高。高校学生社区在劳动教育活动的内容设计上,应当更加重视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专业元素、契合成长需求、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二)通过院系开展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工作的优势

院系学生工作部门是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抓手。面对学生社区空间功能向劳动教育拓展的新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应当打破传统的单一管理思路,充分发挥院系优势,与学生社区形成合力,构建以院系为依托的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模式。通过院系开展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工作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1.成熟的育人体系和专业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从高校各部门工作职责来看,学生社区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以生活服务保障和管理为主,承担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主要力量在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其中院系辅导员队伍处于一线位置,与学生接触广泛而深入。因此,从教育力量上,依托院系学生工作队伍在学生社区开展劳动教育建设,具有突出的专业优势。辅导员队伍接受过理论和实践培训,对劳动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组织能力,能够体现出更高的成效。

2.网络宣传教育平台建设完善,教育实效突出。近年来,高校不断强调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能力,持续加强网络宣传平台管理。各院系均有开设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或微博等官方宣传教育平台,并建立专门队伍对内容进行审核管理。体系完整、管理规范的院系宣传平台在大学生中传播广泛,开展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建设可充分运用院系宣传平台优势,增强劳动教育成效的宣传渗透力,强化劳动教育效果。

3.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特色劳动教育活动。在专业学习中融入劳动实践,让劳动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与社会产业对接的必然达成,是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高校各院系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学科特点,将专业融入学生社区的劳动教育当中,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同时,将本专业的职业规划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具有获得感,提升教育活动影响力,在相互促进和融合中强化劳动教育成效。

二、依托院系加强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思路

(一)明确基本目标:培育“三型合一”新时代劳动精神

不同于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是面向职场的教育,职业属性很强。因此,高校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还需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5]培育新时代劳动者应当具备的服务精神、实干精神与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社区空间的有效做法,力争从小处着眼,探索切实可行的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建设路径,实现“服务型、实干型、创新型”三型合一,有效培育大学生新时代劳动精神。

1.培养勇于奉献、服务人民的服务型劳动者。高校学生学知识、长本领、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应将个人发展的青春梦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高等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高校学生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小我”,更要面向人民成就“大我”。新时代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应当打破传统壁垒,以学生为中心,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着重强调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主体的服务意识。通过以院系为单位成立学生宿舍联盟,设置宿舍联盟主席、设立宿舍建设志愿岗位等方式,切实加强学生社区统管自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了解学生需求、服务学生生活。最终实现以服务型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管理能力与奉献精神。

2.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实干型劳动者。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爱岗敬业等可贵劳动品质是一代代劳动者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高校学子作为接班人和建设者,更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品质,通过实际的宿舍劳动感悟劳动的光荣,体会新时代劳动精神中蕴含的劳模精神与匠人精神。通过落地的劳动实干培育精益求精、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时代精神,才能真正汇聚起国家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以院系学生工作网络宣传平台为阵地开展的宿舍logo设计大赛、微视频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劳动教育活动参与热情,增强宣传效果。通过“一月一扫除”等活动的开展,以评促劳,增强劳动教育实效。通过上述形式以实干型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实干精神。

3.培养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创新型劳动者。劳动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6]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7]新时代需要劳动者具备卓越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在学生社区劳动教育中,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形式,鼓励学生在新媒体平台加入创新元素开展劳动精神宣传、榜样人物介绍、劳动成果展示,是高校劳动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宿舍为主体开展活动,学生融入在宿舍这个小集体中,在合作中同心同力、开拓进取,活动形式创新多样,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深化活动目标,以创新型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多元活动设计:结合学科特色打造院系品牌

传统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公益性劳动教育,通常有重视体力劳动而弱化脑力劳动、重视实干劳动而弱化创造性劳动的倾向,同时,在活动设计上缺乏一体性与连贯性。如今,高校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还需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强调新时代劳动精神中的创新属性。构建以院系为单位的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应当强调劳动教育活动的一体化设计,以美化宿舍环境、构建和谐宿舍关系为主旨,系统性设计四年一贯制劳动教育活动,包括针对新生的劳动精神教育、宿舍成员团结协作教育;针对全体学生的宿舍环境美化活动、宿舍环境常规维护劳动;针对毕业生的“文明离校”洁净宿舍传递活动等。

同时,依托院系设计劳动教育活动要着重突出院系特色,实现产教结合。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开展了相关实践探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设立后勤服务体验日、学生创新劳动工具设计、除草机器人、水果采摘机、自动垃圾分类桶等科创项目。此外,毕业论文选题也来源于后勤,如校园物流优化、停车棚选址与建设等。常州大学西太湖校区管委会联合艺术学院开展停车棚空间改造,征集优秀选题和设计项目作为部门维修改造的项目论证方案,也让大学生小试了一把身手。大学生应专业所学,将创造发明广泛应用于校园劳动场景,促进了专业深度学习,推动了大学生专业再认知和对接实践运用的双向互助。[8]

(三)构建长效机制:实现院系劳动教育常态化

1.构建以院系为单位的学生社区统管自治体系。以学生社区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往往会受限于物理环境影响,大部分高校在安排学生宿舍时由于存在现实困难,难以将同一院系或同一专业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社区进行管理。因此,以往在学生宿舍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多半是以单个宿舍甚至是学生个人为单位,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降低劳动教育实效。实际上,学生社区的活动与管理无需拘泥于物理形式,劳动教育也并非只能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参与生产劳动这种单一的形式。以院系为依托的学生社区劳动教育不被传统的思路所束缚,从实际情况出发,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可以利用的条件和资源,以院系为单位,以学生宿舍为落脚点,构建起学生主导的自治体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突破学生社区物理性壁垒的方式,创新管理思维,以各院系为抓手,设置院系级本、研宿舍联盟主席,引导本院宿舍长建立宿舍联盟,将其作为院系级学生社区自治管理的主要力量。该举措切实贴合院系对学生宿舍管理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为学生自治组织提供平台。院系学生自治组织通过该形式成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主要力量之一,学生骨干可以直接调动各宿舍长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共同参与活动的设计、实施、成果评选等过程,增强学生社区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活动工作人员均为志愿服务性质,让学生从宿舍管理中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

2.构建院系劳动教育宣传展示平台和劳动教育成果激励机制。通过打造宿舍劳动教育建设创新平台,对以往零散的宿舍文化建设活动进行整合,让劳动教育依托学院官方网络宣传平台拥有共同的宣传和展示窗口,不仅有助于使学生更加广泛地了解并参与到劳动教育活动中来,更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营造劳动氛围,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同时,青年大学生活跃的地方,就是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到达的地方。在互联网占据学生生活的今天,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将劳动教育引入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高校劳动教育工作者的必然、必要和必须的选择。高校各院系已形成多元化官方网络平台,是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以院系为单位的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活动通过院系级新媒体平台开展劳动精神宣传、劳动榜样介绍、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让青年大学生感受劳动精神、涵养劳动情怀、树立劳动价值,切实增强劳动教育工作实效。

以院系为单位的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活动激励机制以学生更容易感知到的方式对全年活动进行总结,展示活动成果,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同时,成果及时展示、劳动成果共享,更是对参与活动的同学付出劳动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可以及时品尝到劳动果实,体会劳动的甜美与收获。

三、依托院系加强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利用学生社区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并尝试探索以院系为单位的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建设,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建立宿舍联盟,构建学生自主管理共同体

学校依托各院系学生工作队伍,通过设置本、研宿舍联盟主席的形式,构建广泛参与的宿舍联盟自治共同体。学院以学生工作办公室为牵头单位,以班级生活委员为纽带,以各宿舍长为抓手,建立包含本硕博各学段的宿舍长大群及生活委员群,定期召开宿舍联盟工作会、宿舍联盟大会等。在群内除发布宿舍安全卫生检查通知等常规通知外,还可以展示相关的活动成果,实现劳动成果共享,广泛调动宿舍长及各宿舍成员的参与热情。院系完善学生自治管理组织架构,加强文明宿舍创建的自律督导;在院系级的学生社区设置志愿服务管理岗,构建管理制度和活动方案,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建立评价、监督机制,在学生中形成自主管理共同体。

(二)完善图文标识,增进学生身份认同强意识

“五育”并举是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将劳动教育与智育、美育相结合,使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工作迸发出新的活力。北京师范大学在依托院系开展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中,创造性地将院系宿舍logo设计与宿舍标识DIY制作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宿舍劳动建设的积极意义和自己动手的劳动之美。学院在新生入学的新学期通过宿舍logo征集活动向全体同学征集新一届的宿舍标识,鼓励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集体参与设计、修改、讨论、定稿的过程,通过各院系微信平台上对投稿作品进行推送展示,并由学生自主投票选出最满意的宿舍专属标识。同时,学院将根据评选结果为学生提供制作材料,由各宿舍成员自行动手操作,将宿舍标识制作完成,也可加入本宿舍的创意内容在其中,制作完毕后张贴在宿舍门上。通过本活动可以较好地打破学生社区物理壁垒,让学生在宿舍中也能感受到来着各院系的集体力量。设计、制作过程中宿舍成员间团结协作,在促进宿舍团结友爱、增加集体荣誉感的同时,有效地实现劳美协调育人目标。

(三)落地劳动教育,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美环境

学校鼓励各院系除常规的宿舍卫生安全检查外,以院系为单位进行“一月一扫除”“宿舍环境美化大赛”等劳动教育活动。由各院系宿舍联盟发起,学生自愿担任志愿者参与的清扫宿舍劳动教育活动,每月定期汇总各学院当月清扫活动、美化活动照片,由学生自治团体公选出评审委员会进行评比,对优秀宿舍进行表彰和公示。评选规则清楚透明、评选过程公正公开、评选结果及时公示,以评比和表彰促进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该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公共服务意识,以期达到实现培育学生公共服务意识的目标。同时,每年的活动成果都会以宿舍微视频大赛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留下大学宿舍生活的独特记忆。

(四)创新激励机制,网络展示劳动成效添动力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综合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劳动榜样人物宣传、普通劳动人物事迹介绍等活动,让青年大学生感受劳动精神、涵养劳动情怀、树立劳动价值。依托院系建立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机制,可以充分利用院系已有网络平台宣传劳动精神、展示劳动榜样、增强示范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以院系为单位开展一年一度的“宿舍微视频大赛”,由学生自行组织筹划相关的劳动创意展示活动,号召全体在校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在融入前期各宿舍活动元素的基础上,围绕宿舍建设主题拍摄创意微视频。将收到的优秀作品在院系官方微信平台进行展映,促进宿舍文明建设,展示学子的风采。该活动各个环节均由学生自行完成,锻炼了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激发了参与学生的协作力与创造力,也是对全年劳动教育成果的全方位展示。通过微视频大赛的方式,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活动成果,不仅有助于学生劳动技能的增长,而且达到了广泛的宣传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此类劳智美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网络思政宣传,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
院系宿舍高校学生
热得快炸了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学校到底是谁的
热得快炸了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如何帮助大一新生建立良好的宿舍关系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