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梅 黎晓燕 许连航
摘要:目的:分析童趣化诱导对于学龄前儿童静脉穿刺成功率与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入2019年10月-2021年10月间入院接受静脉穿刺的学龄前儿童104例。随机法分组,A组52例患儿采取童趣化诱导干预,B组52例采取常规干预,对比干预质量。结果:A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脱针率与渗液率低于B组(P<0.05)。A组患儿的情绪稳定率高于B组,穿刺时与穿刺后5min,A组患儿的疼痛度评分低于B组(P<0.05)。A组家属满意度高于B组(P<0.05)。结论:童趣化诱导可以提升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脱针或渗液情况,且能维持患儿的情绪稳定,尽量减轻穿刺痛感,获得家属的高度满意。
关键词:童趣化诱导;学龄前儿童;静脉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2-01
静脉穿刺是术前等候区的常规操作,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穿刺操作会导致其恐惧和紧张心理,进而出现躁动或是哭闹情况,影响穿刺顺利性[1]。临床静脉穿刺期间多为学龄前儿童实行护理干预,以维持其情绪稳定,提升其配合度。童趣化诱导是针对学龄前儿童拟定的干预方法,利用童趣化视觉、听觉与语言环境使患儿的情绪趋于稳定,进而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基于此,本研究选取104例学龄前静脉穿刺患儿,用于分析童趣化诱导的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入2019年10月-2021年10月间入院接受静脉穿刺的学龄前儿童104例。随机法分组,A组52例,男患儿:女患儿为30:22;年龄为1.2岁至6.5岁,均值(4.02±0.18)岁。B组52例,男患儿:女患儿为31:21;年龄为1.1岁至6.7岁,均值(4.08±0.16)岁。数据经假设检验后P值不足0.05。
1.2 方法
B组实行常规干预,即静脉穿刺前核对患儿的基本信息,告知家属药物功效和副作用,规范穿刺操作,安抚患儿情绪,观察穿刺后反应等。A组实行童趣化诱导干预:①童趣化视觉环境:为学龄前儿童设置独立的穿刺点,周围墙壁张贴多颜色墙纸,底色选择淡蓝色,然后添加暖色调,营造温馨环境。在墙壁上张贴卡通壁画,摆放卡通玩偶,使患儿可在穿刺准备期间转移注意力。在穿刺点天花板与周围墙壁上增加光源,主照明选择暖色调光源,搭配冷色调,利用光源作用缓解患儿的慌乱心理。②童趣化听觉环境:营造封闭式环境,保证穿刺点隔音良好,护理人员在穿刺点内要保证操作轻柔、说话音量低、轻开关门。根据患儿年龄在穿刺点内播放音乐故事或是童谣,也可选择轻音乐,音量需低于70dB,以高出现场音量7dB以内为宜。③童趣化语言环境:穿刺操作时向患儿提问其感兴趣的话题,如卡通人物、玩具等,问题设置需要富有挑战性,使患儿在答题中获得成就感,以此分散注意力。对于明显恐惧或紧张的患儿应予以语言鼓励,可利用卡通图片、视频播放等方式向患儿讲解静脉穿刺的积极意义,并分享主动配合穿刺的患儿情况,树立榜样作用,对表现良好的患儿进行物质奖励和口头表扬。以上护理实施前先与家属进行沟通,获得家属的配合,并引导其参与到童趣化诱导过程中,以提高患儿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
記录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的脱针率与渗液率等穿刺效果。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患儿的情绪稳定率,情绪稳定型指穿刺时患儿安静,可积极配合穿刺操作,相对稳定型指穿刺时患儿哭闹但安抚后可以配合穿刺操作,不稳定型指穿刺时患儿严重哭闹,多次安抚后仍不配合穿刺操作。情绪稳定率=情绪稳定型%+相对稳定型%。穿刺时与穿刺后5min利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儿疼痛度,分值为0至10分,无痛为0分,剧痛为10分。利用自制评估表评价家属满意度,含工作态度、穿刺环境、患儿情绪疏导、穿刺技术、护患沟通等维度,每项20分,满意度与分数间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由SPSS21.0软件完成,计量数据经t值对比与检验,计数数据经X2值对比与检验,假设校验有意义的标准为P值不足0.05。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穿刺效果比较
A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脱针率以及渗液率低于B组(P<0.05)。
2.2 两组患儿的情绪稳定率比较
A组患儿的情绪稳定型30例,占比57.69%;相对稳定型20例,占比38.46%;不稳定型2例,占比3.85%,情绪稳定率为96.15%(50/52);B组患儿的情绪稳定型29例,占比55.77%;相对稳定型14例,占比26.92%;不稳定型9例,占比17.31%,情绪稳定率为82.69(43/52),A组患儿的情绪稳定率高于B组(X2=4.981,P=0.026)。
2.3 两组患儿的穿刺疼痛评分比较
穿刺时A组患儿的疼痛评分为(1.21±0.61)分,B组为(1.48±0.58)分(t=2.313,P=0.023);穿刺后5min,A组患儿的疼痛评分为(0.52±0.11)分,B组为(0.76±0.13)分(t=10.163,P=0.000)。
2.4 两组家属满意度评分比较
A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B组(P<0.05)。
3讨论
学龄前儿童的性格与身体发育未成熟,入院就诊时多伴有躁动表现,加之疾病因素可能导致患儿严重哭闹[2]。静脉穿刺会产生痛感,因此部分学龄前儿童并不配合穿刺操作,进而影响治疗工作。常规干预模式中鼓励家属协助护理人员完成穿刺操作,对于患儿的哭闹等表现不予理会,在强迫式的穿刺操作中,患儿的抗拒心理尤为明显,进而提高穿刺失败率,甚至使家属对于穿刺服务产生不满心理。为此,临床认为应在学龄前儿童静脉穿刺过程中采取优质护理,其中备受青睐的为童趣化诱导[3]。该项护理结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与静脉穿刺的护理现状拟定具体措施,从视觉环境、听觉环境以及语言环境维度开展护理干预,可以通过色彩的科学搭配尽量消除患儿对于穿刺环境的恐惧感与陌生感,而玩具摆放与卡通人偶可以转移患儿注意力。音乐可以放松患儿的身心,在适度分贝的音乐影响下,患儿的负面情绪会得到安抚,也会忽略周边环境的嘈杂,可以减少其哭闹表现。适度的语言鼓励和物质奖励可以提高患儿的成就感,使其勇于面对静脉穿刺。综上,童趣化诱导可以提升穿刺成功率,进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此外,该项护理可以缩短患儿麻醉等待时间,麻醉药用量少,术后复苏快,家属满意度更高[4]。
结果显示,A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脱针率与渗液率低于B组(P<0.05)。A组患儿的情绪稳定率高于B组,A组患儿的穿刺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5)。说明童趣化诱导可以保证一次穿刺成功,且能减少脱针或是渗液情况。同时说明童趣化诱导可以稳定患儿情绪,减轻其穿刺痛感。原因是该项护理营造童趣化的视觉与听觉环境,辅以语言诱导可以尽量减少患儿啼哭和拒绝穿刺的情况。患儿的生理感官发育不完善,认知功能有限,周围神经可以高度敏感的感知痛觉,因此其穿刺依从性一般[5]。加之患对于穿刺针存有恐惧心理,面对医护人员时具有极度不安全感,容易导致激惹状态。童趣化诱导可以在视觉感知上营造温馨氛围,利用实体质感的亲和性、色彩的多样化与光源综合作用能够尽量缓解患儿的负面情绪。在环境布置时,穿刺点墙壁的底色为蓝色,同时加入暖色调,可以通过颜色的合理运用使患儿尽快适应穿刺点环境。此外,播放音乐可以提升舒适度,通过挖掘轻音乐、音乐故事中的音符特质,可以抑制患儿交感神经的具体张力,进而稳定其情绪,同时可以减轻穿刺痛感。患儿情绪与痛感改善后便能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
结果显示A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高于B组(P<0.05)。说明童趣化诱导可以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获得更高的医疗服务质量。原因是童趣化诱导可以提升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使家属认识到该项干预的积极性,加之护理人员强化护患沟通,及时与家属交流,并鼓励家属参与到干预方案中,可以提升家属的认可度。家属满意度的评价内容包括服务意识、护患沟通与穿刺操作等,而静脉穿刺是应用率较高的操作技术,其是有创操作,存在穿刺失败风险,进而引起家属布满。童趣化诱导可以营造轻松且专业的护理氛围,通过童趣化視觉与听觉环境布置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穿刺压力。此外,该项干预可以在护理人员、患儿以及家属间产生良性循环,通过积极互动与心理暗示等方法强化护理人员与家属间合作,进而提升患儿依从性,优化护理工作效率,这也有助于提升家属的护理满意度[6]。
学龄前儿童对于周边环境和人存在不信任心理,处于自主-疑虑阶段,童趣化诱导可以通过科学化的干预方法引导患儿正面应对静脉穿刺操作,营造亲密型的护患关系,进而提升其对于静脉穿刺的配合度,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最大化获得家属的满意。
参考文献:
[1]王倩.童趣化诱导在学龄前儿童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1):146-148.
[2]张凤,沈帅.童趣化诱导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效果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4):147-148.
[3]刘胜华.语言沟通及诱导应用于学龄前儿童静脉穿刺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8):4038-4040.
[4]贾云丽,曾振英,魏晓丽.语言沟通与诱导技巧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8):15365.
[5]曹丽娜.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7):259.
[6]武玉娟,张世梅,马娟,等.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的实际效果观察[J].甘肃医药,2016,35(6):467-468.
广西卫计委科研项目合同号:Z20190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