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礼制的起源

2022-02-25 12:50贺传凯梁冰
寻根 2022年1期
关键词:礼制先民起源

贺传凯 梁冰

礼,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古代社会“别身份,明等级”、稳定社会、加强统治的政治工具。它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于礼制的起源,学术界诸说纷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或结合文献,或立足考古材料,或两者并重,提出了各种起源说,如祭祀说、巫术说、阶级压迫说等。诸说各有其立论依据,因而学界对礼制的起源迄今尚无定论,从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祭祀说在礼制起源诸说中影响最大,王国维、刘师培、梁启超、郭沫若、杜国庠、杨华、谢瑞芳、刘宗迪、金尚理、谢谦等学者皆持此说。该说立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据古文字“礼”的构形从文化学角度进行解读和诠释;二是运用考古学上的墓葬、祭祀遗存等立论,认为祭祀是最原始、最狭义的礼,早期的祭祀礼节是古礼的来源,其他如冠礼、昏(婚)礼、丧礼等皆导源或包括在祭礼中。

礼制起源问题的探讨应涵盖两个层面,首先是礼制起源的时间,其次是礼制起源的依托,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现死者身上撒有赤铁矿粉末,表明当时已出现原始宗教信仰,是原始祭祀萌生的表现。进入新石器时代,祭祀遗存多有发现,说明祭祀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礼制起源应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依托便是原始祭祀。旧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原始先民以渔猎采集为生,他们在生存中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形成了对自然神的畏惧和崇拜。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头脑中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这是原始宗教观念中的另一个方面。先民认为死去的人,特别是首领和英雄人物,他们只是身体上的死亡,而灵魂不死,在另一个世界仍然存在。于是先民对这些能力卓越者产生崇拜之情,这就是祖先崇拜的由来。先民们为获得祖先的保佑,开始祭祀祖先。不论是将自然神还是将祖先作为祭祀的对象,这些行为的共同点在于拉开了人与神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级差别开始萌芽。受此观念禁锢,先民们开始对自然神和祖先进行恭敬的祭祀,在原始祭祀中逐渐演化形成一定的規范、秩序和准则,久而久之,固定了下来,成为礼制的雏形。伴随阶级、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礼制也在原始祭祀的基础上一步步走向成熟,成为规范行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的工具。

具体而言,礼制起源于祭祀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礼”的字形结构、祭祀的地位和祭祀的内涵。

“礼”的字形结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古文字的构成规则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会意”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意思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从字形结构看,“礼”即“”,

会意字,从“示”从“”。“”是行礼之器,在甲骨文中,下半部显示的是豆,上半部显示的是供奉的两串玉,即把玉供奉给神灵,祈求神灵带来福祉。从释义看,“礼”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徐灏笺:“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于事神,引申为凡礼仪之称。”联系字形结构及造字之初的本义,“礼”实为一种以物事神的祭祀行为。可见礼最早和最重要的含义是指求神赐福的宗教祭祀典仪。郭沫若也持相同观点:“大概礼之起,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以上借助于文字的结构及释义分析了“礼”与祭祀之间的关系,为礼制起源于祭祀提供了重要证据。

祭祀的地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明祭祀在我国古代社会占据重要位置。祭祀关系到国家内部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礼记·祭统》言:“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意为在治理百姓的措施中,没有比礼更要紧的,在诸多礼中,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祭祀在诸多礼仪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祭祀是“三礼”著述的核心。《周礼》所载三百七十八种职官中,有一百五十九种职官与祭祀活动有关;《仪礼》中详细记载各种祭祀礼仪的文字占该书很大篇幅;《礼记》中阐述祭祀的理论、方法、仪式的章节随处可见。

其次,在“五礼”排序中,礼仪次序多有变动,但是吉(祭)礼始终排在首位。《周礼》中的五礼是按吉、凶、宾、军、嘉的顺序排列,唐代《贞观礼》和《显庆礼》将次序改为吉、宾、军、嘉、凶,杜佑编撰的《通典》又将顺序更改为吉、嘉、宾、军、凶,明代国家性礼典《明集礼》与清人秦惠田所著的《五礼通考》皆沿用此序。

最后,在现实生活中,祭祀地位显著。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遗址中都出现祭祀性建筑基址或大量玉礼器,它们是原始先民开展祭祀活动的重要载体。夏、商、周以后,特别是封建时期,宗庙、陵寝等祭祀性建筑受到严格规制,祭祀之事往往倾全国之力,帝王以身作则,极尽隆重。上行下效,民间祭祀活动同样兴盛,礼节严谨。

礼与祭祀的内涵

礼是祭祀活动所体现的内涵。史前祭祀更多是人们在万物有灵观念下,驱邪避祸的一种手段。步入文明社会之后,祭祀逐渐上升为一种国家制度性行为,被赋予政治内涵。《礼记·祭统》载:“祭者,教之本也已。”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一方面借助祭祀来威慑臣民;另一方面通过祭礼对人进行教育和熏陶,以此来维护和协调人伦关系,从而实现民德归厚的效果,为维护和加强统治秩序服务。祭祀活动贯彻着宗法制度和尊卑的等级思想,在祭祀中,个人的身份地位得到充分彰显,时刻警示明确阶层之间的对立,提醒个人规范自身行为,避免僭越。它蕴涵的深远意义不仅使之成为历代国之章法,而且成为社会生活、家族、家庭生活和个人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次次祭祀活动中,封建等级观念不断被强化,各种人伦理念日益扎根民心,并构成中国传统礼制的关键要素,为礼制的大力推行提供了思想基础。

礼制中祭礼的内容包括祭祀天地、祭祀祖先和尊崇王权三个方面,而祭祀天地、祖先的根本目的在于尊崇王权。作为礼制的核心构成,它明确了等级名分制度,充分体现了礼制“别身份,明等级”的目标。随后,在各种条件影响下,社会上逐渐出现的其他礼仪,如冠礼、婚礼、宾礼等,皆立足于礼制的阶级性和差别性,而阶级性和差别性又发轫于祭祀,且在祭祀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礼制的完善与健全是在祭祀的基础上不断衍化的,是祭祀过程中相关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自然发展和延伸,而其最终归宿皆在于借此维持贵族阶级的统治。

综上,不论是“礼”的字形结构及释义,还是在祭祀中的地位和内涵,都合理地为礼制起源于祭祀提供了依据。

作者单位:河南博物院

猜你喜欢
礼制先民起源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Contents and Abstracts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中国上古礼制中衣服所具功能与灵魂附归问题
中国上古礼制中衣服所具功能与灵魂附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