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艳
摘 要:文章针对当前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存在的“不学习”“被学习”“假学习”和“浅学习”等问题,分析将非智力因素融入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并从几个方面探讨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具体策略。即合理规划教学任务激发学习兴趣、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培育学习动机、优化教学方式陶冶学习情感、创设教学情境磨炼学习意志、强化教学体验养成学习习惯。
关键词:中职;哲学与人生;非智力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7-0030-03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哲学与人生是中职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精悟透马克思主义哲学,真信、真爱、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课程。为了提高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思政教师可以将非智力因素融入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习惯。下面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简述将非智力因素融入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并从几个方面探讨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具体策略。
一、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部分学生“不学习”——缺乏学习兴趣
“不学习”是指中职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不参与讨论,不完成作业。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相对枯燥难懂,较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生活难以自拔,无暇投入学习。三是篇幅短小、简单易懂的网络文章使得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篇幅较长、内容深奥的理论文章。
2.部分学生“被学习”——缺乏学习动机
“被学习”是指中职学生缺乏自身的学习需求与动机,在课堂上无目的地听讲,不主动探讨问题、不积极完成任务,觉得哲学与人生课程只是“走过场”,能及格不影响毕业就行。还有学生将哲学与人生课程当成评优评先、获取高分的手段,抱有强烈的功利性。
3.部分学生“假学习”——缺乏学习情感和意志
“假学习”是指中职学生在课堂上假听、假学、假信、假做的学习心理及行为。之所以出现“假学习”现象,是因为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课”,以为“公共基础课”只是辅助课程,不具备实用性,自己看看书就能学会。因为缺乏正确认知,所以缺乏情感认同。此外,部分学生还存在惰性心理,遇到难以理解的哲学理论知识会放弃学习,未能养成“悟原理”的学习习惯,不主动深入学习和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局限于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机械记忆,不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4.部分学生“浅学习”——缺乏学习习惯
“浅学习”是指中职学生的学习停于表面、流于形式,不深入探究,未做到知行合一。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仅以夯实理论基础为目的,以通过理论考试为目标,没有将学习理论知识与自己的成长成才、祖国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将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理性和自觉行动。
二、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必要性
1.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哲学与人生课程走出现实困境的必要手段
当前,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存在内容比较枯燥、未贴近学生生活、针对性不强,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学生仅仅停留于“听到”、极少真正“得到”和“做到”等现象。部分教师倾向于机械地讲大道理,缺乏敏锐聪慧的灵气;倾向于高姿态地讲大事件,缺乏贴近学生生活的地气;倾向于讲无争议的话题,缺乏敢于在现实话题上表态的勇气;倾向于用大白话讲述原理,缺乏引经据典的才气。这导致中职学生对哲学与人生课程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动机,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失去学習意志,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非智力因素是走出当下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困境的必然要求。
2.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的应有之义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也恰恰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例如,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的“物质决定意识”等内容,能启示学生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准差距,激发内在需要,激活学习兴趣;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等内容,能启示学生面对顺境要抓住机遇,勇于挑战,面对逆境要调整心态,迎难而上,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又如,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的“自强不息、责任与全面发展”等内容,能锻炼学生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和越挫越勇的个人品质。因此,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的应有之义。
三、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1.合理规划教学任务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愿学之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从“不愿学”向“想要学”转变。兴趣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要重视教学任务的设计。哲学与人生课程是哲学原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教学任务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源于生活,将学生的哲学学习体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相关联,结合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二要还原背景,强化原著细读。比如,教学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的马克思经典理论时,学习任务设计要注意挖掘、还原当时的背景,让学生回到理论创作的真实情境中,体验马克思的所思所想,并引导学生细读原著,深刻感受科学理论的真理之光和情感之美。三要链接古今,拓宽历史视野。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宽历史视野,从宏观视角来进行理论的异同点对比。四要联系自我,深化个性体验。任务设计要强调学习与个人经验相结合,教学分配的任务既要考虑团队合作探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式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
2.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培育学习动机,滋养学生好学之心
动机是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内驱力,学生的“好学”之心源于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哲学与人生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这也是激励学生努力读书、早日成才的最好动机。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既要以教材为中心,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实现教材的再次创造与二次开发。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特别是将学生关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主动体验与理解。二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红色资源。这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拥有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的瑰宝,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政治力量与精神力量,能滋养学生的好学之心。三要挖掘教材中的活动性资源。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活动性资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体验中思考,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知行合一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滋养学生的好学之心。
3.优化教学方式陶冶学习情感,温润学生乐学之心
要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让哲学与人生课成为一门有情怀的课。哲学的魅力深藏在相对抽象枯燥的理论中,需要人们带着情感去细细品味,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原理讲授为主,忽视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假学习。为了让哲学与人生课程走进学生的大脑、扎根学生的内心,教师必须优化教学方式。首先,要改革呆板地讲大道理的传统形象,做有情怀的教师,用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语言、时代新语或是网络用語来讲哲理,以此拉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职学生的距离。要以理服人、以情化人讲情怀,直击学生心灵。比如挖掘马克思的生平故事,讲述马克思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感受马克思的成长历程,体会马克思拒绝锦衣玉食,甘愿承受生活折磨,为全人类工作的初心。要通过将学生带入设定的情境中,以知育情,以情育情,以意育情,以行育情,以境育情,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情感,温润学生乐学之心。其次,坚持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引入实践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演绎式教学法。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将学生实践贯穿于日常教学和期末考核等教学全过程。最后,以情传情,做新时代有灵气、接地气、有底气、有才气的元气教师,通过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引领学生爱上这样有情怀的哲学与人生课。
4.创设教学情境磨炼学习意志,锻造学生恒学之心
学习贵在坚持,坚强的学习意志是将学习转化为习惯的重要力量。优良的学习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锻炼出来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一是创设有烟火气的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意志品质的果断性和坚韧性。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幼儿园学习和生活情境,培养学生为国家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担当,会促进学生形成排除干扰的高度自制力,具备迎难而上的责任心、信心和勇气。二是创设有争议话题的辩论情境,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创设有争议话题的辩论情境,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心中有爱、肩头有担、腹中有墨、胸中有识,这样学生才能以教师为榜样,不断修炼学习意志力,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此外,还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善于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磨砺意志,从小事做起,从平时做起,从今天做起,自我要求,自我激励,自我监督,以锻造学生恒学之心。
5.强化教学体验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勤学之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兴趣、在体验中获得情感、在体验中磨炼意志、在体验中养成习惯。教师可以运用团体游戏体验法、角色扮演体验法、调查访谈体验法以及演讲比赛体验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培育学生勤奋好学、细致认真、自信、谦逊、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养成善于自我控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人物角色所形成的认知和所践行的行为又有所不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要高瞻远瞩,针对学生不同的人生轨迹,向学生展示不同的人生选择与人生价值,适时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为今后的人生选择奠定理论基础,储备生活经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作用,而懒惰、粗心、墨守成规等消极的学习行为习惯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习惯的可调整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智地、自觉地、有意识地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勤学之心。
参考文献:
[1]赵玉香.提炼非智力因素贯穿道德与法治教学[J].教书育人,2019(29).
[2]吴燕慧.思想政治课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浅谈[J].长江丛刊,2017(19).
[3]李祖超,李蔚然,王天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非智力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15(10).
[4]李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8(10).
[5]桑秋云.共情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9(25).
[6]赖晓红.抗疫素材在中职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哲学与人生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2021(02).
Discuss on the Cultivation of Non Intellectual
Factors in the Teaching of "Philosophy and Lif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Mo Wenyan
(Hengyang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Hengyang 421000,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no learning" "being learned" "false learning" and "shallow learning" in the current philosophy and life curriculum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non intelligence factors into philosophy and life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non intelligence factors in the "philosophy and life" curriculum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rom several aspects. That is, reasonably planning teaching tasks, stimulating learning interest, deeply excavating textbook resources, cultivating learning motivation,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 cultivating learning emotion, creating teaching situations, tempering learning will, strengthening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forming learning habit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hilosophy and life; non intelligence facto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