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双减”政策,学校、家长、教师均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双减”的减负不减质又对各方就保证学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双减”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通过强化语言训练,呈现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谈谈自我的思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课堂教学;强化语言;促进思维
作者简介:张家红(1972—),女,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双语小学。
“双减”政策落地促进了一系列教学与评价的改革。要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学会知识,并完成对新知的巩固,使教学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完善作业管理,规范教学行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常态化地关注学生的“主动想”“大胆讲”,通过语言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以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效率,为“双减”赋能。
一、讲算理,促思维,为“双减”赋能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1]。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以一年级退位减法教学为例。教师先出示书上的情境图,让学生说说问了什么问题,怎样列式。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列出算式:13-9。
师:13-9=?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计数器拨一拨,或者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画,算出结果。想出好办法之后就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愿意上来和大家分享你的好办法?
生A:把13分成10和3,10-9=1,1+3=4。(破十法)
生B:把9分成6和3……(此时教师打断)
师:为什么要分成6和3呢?分成4和5行吗?(生B犹豫,答不上来)
师: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要把9分成6和3?
生C:你看,因为13里面有3个1和1个10,先去掉盒子外面的3个,再去掉6个,正好减去9个,所以要把9分成3和6。(连减法)
师:谢谢你的帮助!因为盒子外面有3个,所以要先减去3,又因为一共要减去9个,所以需要再减6。(师请生B接着讲)
生B:13-3=10,10-6=4。(边说边操作圆片)
生D:因为9的好朋友是1,1+3=4,所以13-9=4。
生E:因为上学期我们学过9+4=13,所以13-9=4。
(做减想加)
学生一边操作学具,一边说算理,还用到了关联词,从而很快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在操作和描述的过程中发现了规律:十几减9的差都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联想刚刚的操作过程,在采用破十法时,每次都用10-9=1,多出的1正好加在个位上,因此差总会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和生D的思路吻合。同时,学生通过正向迁移,顺利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运用到十几减8和7的计算中,并经过反复操作,加深对算理的理解,从而熟练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
二、说图意,促思维,为“双减”赋能
低年级的学生解决问题常常以图文为主,进行看图列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正确理解图意,再展开讨论,让学生学会准确表达,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选择合适的数学信息,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
例如,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九页一道看图列式题。书本上呈现的习题图是:左边画了8个球,右边画了6个球,一共有14个球。这三个数学信息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学事件。在教学时,笔者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加、减法算式,而先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两个数学信息作为条件,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考查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解决下面的实际问题。
【片段一】
师:学校一共买来14个皮球,借给小朋友8个,请问还剩下几个皮球?谁会列算式?
生B:14-8=6。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B:因为要求还剩下几个皮球?所以要从总数里面去掉借给小朋友的8个。
【片段二】
师:商店进货14个皮球,卖了一些后还剩下6个,请问卖出多少个?谁会列式计算呢?
生D:14-6=8。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D:要求卖出多少个皮球?就要把剩下的6个皮球去掉,所以14-6=8。
【片段三】
师:学校买了一些皮球,借给小朋友6个,还剩下8个。请问学校一共买来多少个皮球?谁来解答呢?
生F:求一共买来多少個皮球?要把借给小朋友的6个和剩下的8个合起来,6+8=14。
【片段四】
师:体育室有许多球,被一(1)班借走6个,一(2)班借走8个。请问一共被借走了多少个皮球?怎样列式呢?
生H:6+8=14。因为要求一共借走的皮球数量,就要把一(1)班借走的6个和一(2)班借走的8个合起来。
教师将习题图中的三个信息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将它们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说法,并把语句讲通顺、意思讲明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因语言的介入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三、述概念,促思维,为“双减”赋能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的概念、图形、结论等进行描述,说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同伴或家人分享,既可以是数学小故事、数学童话、数学绘本,也可以是好的解题方法等,从而在自主创作中发展思维。
例如,在学习数字0后,笔者让学生阐述对0的理解。一学生带着画有“0”的头饰做介绍:大家好!我是0。瞧!我长得像鸭蛋(学生们大笑)。教室里没有人,可以用0来表示;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也可以用0来表示;树上一只鸟儿也没有,还可以用0来表示。总之,一个也没有都可以用“我”来表示啦。“我”还可以表示起点,在直尺上就能找到“我”,“我”在1的前面,比1小,“我”还有很多哥哥姐姐1、2、3、4等。别看“我”小,“我”的用处可大了!比如,王小明考试得了一百分,就要用1和两个0来表示。如果没有“我”,他就得1分啦!又比如,在温度计上也有“我”的身影,若气温从0度再下降1度、2度,你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吗?
因为没有什么条件限制,所以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主拓展,使这样的描述既像数学游戏,又似话剧表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语言的创造,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宽度。
四、问问题,促思维,为“双减”赋能
数学概念的定义、逻辑关系的说明都有严格的要求,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有时不同的句子表达相同的意思,有时调换词语的位置又可能使句子意思截然不同。
例如,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页有这样的一道思考题。好好折了12个千纸鹤,芳芳折了6个,芳芳至少还要折幾个才能超过好好?在上课时,笔者用课件先出示两个条件:好好折了12个千纸鹤,芳芳折了6个千纸鹤。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提一个可以用加法或者减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请学生进行解答。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提出了如下实际问题。
第一,好好折了12个千纸鹤,芳芳折了6个,两人一共折了多少个?(每个学生都能够迅速、正确地回答)
第二,好好折了12个千纸鹤,芳芳折了6个,好好比芳芳多折了几个?(大部分学生也能回答出来)
第三,好好折了12个千纸鹤,芳芳折了6个,芳芳比好好少折了几个?(这道题有意思)
第四,好好折了12个千纸鹤,芳芳折了6个,芳芳再折几个两人就一样多了?(这道题值得思考)
第五,好好折了12个千纸鹤,芳芳折了6个,好好给芳芳几个两人就一样多了。(这道题出得有水平)
第六,好好折了12个千纸鹤,芳芳折了6个,芳芳再折几个就能超过好好?(这题答案可以引发头脑风暴)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出题、答题、辩题、评价,通过这样的出题训练,实现了一题多用。教师也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玩一玩语言、辨一辨差异,真正实现了生生互动,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丰富了学生语言,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五、辨不同,促思维,为“双减”赋能
圆柱的表面积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教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问题背景,让教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问题背景中进行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灵活地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判断需要算哪几个面。在教学时,笔者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通过题组对比,突出物体表面特征的变化以及不同形状物体的组合与分解,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发展数学运用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师出示题:
1.在学习了圆柱和圆锥后,张小敏动手测量了一个圆柱形铁皮油桶的底面半径和高。测量数据如下:r=1.6分米,h=8分米,制作这个油桶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2.张小敏的爸爸想制作一个上述圆柱形油桶同款的铁皮水桶(上面没有盖),底面半径1.6分米,高8分米,请问制作这样一个水桶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师:在上面的两道题中,哪些是相同的?哪些又有什么不同?
生A:它们的形状相同、底面半径相同,高也相同。一个是油桶,另一个是水桶。
师:根据题意,结合生活经验,你认为张小敏需要的铁皮多还是张小敏爸爸需要的铁皮多呢?
生B:我认为应该同样多。因为题目中的数字是一样的,问题也一样。
生C:我不同意你的意见!题中虽然有两个条件相同,但是一个是油桶、一个是水桶。
生D:我觉得应该油桶需要的铁皮会多一些。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D:因为油桶是有盖的,而题目明确告诉我们水桶是无盖的。
生B:那题目也没说油桶一定是有盖的啊?
生F:油桶肯定是有盖的。科学老师说过:油是易燃物品,如果油桶没有盖,有一些火星掉下去时,那岂不是很危险,所以油桶必须有盖子。
生E:油容易挥发,特别是汽油,如果油桶没有盖,时间久了,油就会跑掉。
生G:我也同意E、F的意见。油是易燃物,如果不密封就非常危险,而且它容易挥发,时间久了,就跑光了,所以油桶一定是有盖的。
师:既然如此,说说这两题到底该怎样做?
生F:求张小敏测量的这个油桶需要的铁皮面积,需要先求圆柱形油桶的侧面积,再求两个底面积,最后把算出的得数相加。求他爸爸制作一个水桶需要的铁皮面积,只要先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再相加就可以了。
生G:油桶和水桶的侧面积、底面积都相等,求出制作油桶需要的铁皮后,只要再减去一个底面,就是制作水桶需要的铁皮了。
师:请在随堂本上分别列式、计算。(学生在独立列式计算后展示、交流)
这是圆柱表面积计算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的安排:第一课时求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第二课时则出示求圆柱形油桶表面积,并将这两道题作为独立的问题呈现,题目间是没有关联的。通过整合原题的数据,笔者在题目间建立联结,并将这两题以题组的形式同时呈现,激发学生思考和辨析,强化了相关的概念,并通过对比与沟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深化原有的认识,提升阅读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这样就变原来练习课堂的“练习中心”为“思维中心”,以“辨”促“思”,让学生在辩论中实现思维的进阶。
结语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人的思维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语言表达也会促使思维准确、合理,使思维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不敢说、怕说、想说不会说、会做不会说的现象,教师应激活自己,去学习、去提升、去创造[2],并有责任、有义务、有意识地去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双减”路上,教师也应努力提高教学效能,打造轻负高效课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实现低年级作业不出校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向课堂实践要质量,以高效、优质的课堂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进而走出一条“减负”与“提质”双赢之路。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多视角的数学教育研究:“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四[J].小学数学教师,2016(04):4-9.
[2]倪红叶.学为中心,让学习真实发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两次教学体会[J].小学数学教育,2022(0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