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美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美术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既要遵循美术课程目标要求,又要立足小学生认知特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效,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发展。对此,文章提出了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情境;兴趣
作者简介:王慧颖(1996—),女,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
美术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等价值,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美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美术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小学美术课程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而小学美术学习活动又主要分成欣赏和创作两大类型[1]。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既要遵循美术课程目标要求,又要立足小学生认知特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效,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发展。笔者结合日常美术教学实践,谈谈构建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与认知密切关联,积极的情感可以发动与促进认知。对小学生而言,情感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主动性学习需要以积极的情感为前提,无论是美术欣赏还是美术创作,都必须带着积极的情感,否则美术活动是无法深入和持续的。小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点燃学生情感,使学生快乐学习。激发学生美术情感的方法有多种,最为有效的策略是情境法。
情境不仅有具体形象,还带有情绪色彩,适宜的情境展示可以带动学生视觉感知,而离开情境支撑的美术创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情境还可以给予学生情感体验,愉悦学生心情,激发学生正面情绪,催生学生积极心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不同情境来推动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进入故事世界,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欲望。创设故事情境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尤其喜欢童话类故事,教师可通过讲述童话故事,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例如,在教学“大人国和小人国”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导入,给学生播放《格列佛游记》电影片段,让生动离奇的童话故事和形象有趣的动画人物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二)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再现生活情境,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亲近之感,从而拉近学生与美术的距离,点燃学生的美术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快乐的回忆”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幅过年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讨论过年的情形,让他们在过年的话题中进行美好的回忆与想象,为接下来的绘画教学埋下伏笔。
(三)创设表演情境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活动场景,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创作动力。表演情境能让学生成为主角,增强其实践效果,进一步优化其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迷人的动画片”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动画形象的情感与绘画兴趣,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表演情境:教师模仿孙悟空的动作造型,让学生猜猜是什么人物,在学生猜出答案后,教师再邀请学生表演,模仿动画片中的形象。该活动能一下子点燃学生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
情境是美术学习的催化剂,能够激发学生情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增强美术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教师通过创设各种类型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使学生投入创作,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
二、多法变换,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迈向成功的通行证。学生若对美术内容不感兴趣,就不会产生美术创作动机。在以往的小学美术课堂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较为被动。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未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同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法变换,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一)生活法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现美的眼睛。”生活是美的源泉,是美术创作的沃土。陶行知先生倡导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小学美术教学应当坚持生活化教育理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营造生活化场景,或者将教学场地搬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
小学美术教学要多一点生活味道,多一份生活色彩。例如,在教学“天然的纹理”一课时,教师可以不在教室里讲解,而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触摸树皮,感受它的粗糙,认识它的纹理,并把它的纹理拓印下来。教师也可让学生采摘树叶并带回教室,用树叶的纹理印制金鱼、蜻蜓等作品。生活法的作用不仅在于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术素材,丰富美术教学资源,还在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让学生感到美术就在身边,美术具有无限魅力,美术可以美化生活,从而增强其美术学习动力。
(二)设疑法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好奇心指人对某些事物产生注意和探究的强烈心理,好奇心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探究的欲望[2]。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尤为感兴趣,学习从疑问开始,疑问引发好奇,好奇点燃兴趣,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中采取设疑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疑法就是教师通过设置疑问,引发悬念,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巧妙地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或设置一些障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好奇。例如,在教学“团包纸工”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只“小老鼠”模型,并提出疑问:“同学们知道这只小老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当学生猜出是用纸做的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你们想亲手做一只小老鼠吗?”当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后,教师便可进一步带领学生展开探究。
利用设疑法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式提问,将问题融入情境;也可以多角度提问,变换提问方式;或者进行发散式提问,多维度设计教学问题;又或者因人提问、分层设问,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设置不同的疑难问题,以增强其学习兴趣。
(三)竞赛法
小学生通常喜欢与同学开展竞赛,而且具有较强的竞争心理。竞争心理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正向的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竞争心理也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学习。
教师可以将竞赛机制引入美术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美术比赛活动,如绘画比赛、手工比赛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从而提高其美术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会响的玩具”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会发出声音的五彩玩具,组织学生小组进行合作,自主探讨制作方法,最后让各组就自己制作的玩具展开比拼。这类比赛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教师应用竞赛法进行教学时,也要淡化比赛结果,以委婉巧妙的评价强化竞赛的积极效果。
(四)游戏法
游戏能够调节学生的课堂紧张情绪,让学生放松心情。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好游戏法,寓教于乐,使抽象单调的学习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成长和进步持续注入动力和能量。
若学习像游戏一样轻松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大增,他们会积极快乐地投入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用游戏法展开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和教学内容设置游戏活动,注意游戏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既要关注游戏的外在形式,又要重视游戏的内在本质,要做到灵活多变,通过游戏增加学习的新鲜感,以不断提升教学成效。
(五)赏识法
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赏识是每个人的本质需求。小学生的内心期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赏,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赞同。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会增强学习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赏识法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通过正面积极的评价激励他们不断奋进。他人的赏识既可以愉悦学生心情,释放其内在潜能,又能够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其学习动力。小学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采用赏识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魔幻的颜色”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认识三原色之后,让他们对三原色进行自由调配。此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随性表达,初步感受色彩的魅力,使他们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对接下来的美术学习提高期待。
三、通过直观感知,丰富学生感性经验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学习同样离不开感官。视觉性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视觉及其他感官经验,利用直观感知、形象思维等方式开展美术教学。感知力是一种关键的美术素养,良好的美术感知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的审美判断力与美术表现力。让小学生从基本的感知色彩与外形开始,不断深化其美术感知力,这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任务。
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教学场景,也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支撑。这些素材直接作用于小学生的感官,他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感知活动获得直观感知,并在脑海中建立丰富的想象,从而形成直接的感性经验,为美术学习和表现积淀潜能。
鉴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增强直观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帮助其积累感性经验。教師在开展直观性教学时,除了可以借助实物、模型等器材,还可以开展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刻感知,通过手脑联动助推形象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万花筒”一课时,为了学生能画出精美的作品,教师可以给每位学生提供一个万花筒,让他们亲手操作,观察感知万花筒里的世界,体验和理解形状的变化,从而丰富感知,为后面的创作提供素材。
四、发挥引领作用,适度示范指导
小学生的思维与审美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如果任由学生自由发挥,教师不予以引导示范,教学效果则难以达到理想预期。即便是临摹绘画,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悉心指导和示范引领。小学生在学习画面的整体设计布局、线条的粗细选择、颜色的变化、水墨的比例等内容前,都需要教师先行指导。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析,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讲解。
如在教学“电脑美术—画‘花布’”一课时,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Windows画图板中的小工具及其功能、画图程序的操作方法、四方连续纹样的特点和绘制方法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和了解,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开展设计创作。当然,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要掌握好一个度,适度示范一些关键之处,防止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讲解要懂得留白,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否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通过关注联想,提高学生想象能力
“现实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是美术创作的前提,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为美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部分学生的想象力较为贫乏,他们大多一味模仿已有作品,很少开拓创新。其原因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过强,教学环境不够开放,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
联想有助于构思和表达,小学美术教学应以表象联想为主要手段,让小学生逐步做到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兼用。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美术知识与表现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美术教师还要会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素材,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展开想象,锻炼发散思维,有效连接现实物体与其他艺术形象。小学美术教师通过丰富学生的联想能力,能促进他们想象力的发展,从而强化其美术创作能力。例如,在教学“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结合《白雪公主》中的小矮人形象与《拇指姑娘》中的小女孩形象,突破常规思维,大胆创作。
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懂得情趣结合,利用各类直观形象对学生进行适度指导,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马姣.小学美术水墨画的“线条、色彩、构图”[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2):100-101.
[2]朱颖丽.例谈思维导图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中的运用[J].少儿美术, 2019(09):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