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的管理者不仅要加强对教学体系的建设及研究,还要综合考虑教师在人才培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价值,提高人才培育的质量和水准。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思想认知,主动吸收新知识,深入研究教育工作开展的目标和方向,找准定位并不懈努力,逐步突破教育工作者的局限,在团体互学中构建系统的教学体系。基于此,文章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与意义、指向学习共同体强化各门学科教师专业技能教学的目的、指向学习共同体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等层面展开论述,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与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学科融合;学习共同体;教师成长;校本课程
作者简介:潘怡(1993—),女,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飞龙实验小学。
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力量,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素质直接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过硬的教学素质,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培育一批又一批现代型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打造,不仅能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还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广大教师群体能够从中学习其他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及时查漏补缺,在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中成为教育发展的引领者,推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进而确保人才培育工作也能够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指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行为或技能发生的质的变化,其中就包括教学关注、教师角色、课堂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需求等,即从新手型教师到专业型教师的转变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在教师自主寻求发展的基础上,教师不仅是“教人者”,也是“学习者”,更是“自我教育者”,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学习共同体条件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特指教师基于终身学习的品质,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上不断发展。学习共同体是指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也建立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在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及合作共赢[1]。
在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这项工作中,要研究的对象是教师专业发展,其目的是以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即指向学习共同体实践之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设计与实施。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习共同体这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习共同体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形成与表现,是灵魂;教师专业发展决定着学习共同体的实现与达成,是途径。
二、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开展的意义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学校与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工具。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内涵必将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学习共同体的打造能够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发展,使教师群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水平;其次,学习共同体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建立主动发展机制,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再次,在学习共同体的保障下,广大教师群体能够对照标准,扎实推进教学工作,自觉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从而提升学校的内涵和品质;最后,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有助于教师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不断革新,为其他新建学校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三、打造学习共同体条件下的各门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主动从日常的教学中获取新的经验,总结教书育人的技巧。打造学习共同体,能够有效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锻炼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建设学习共同体,并制订其实施的原则、策略和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探索途径。基于学习共同体条件下的各门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有四个: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构建各门学科教学发展的系统理论;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最终形成指向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只有在环环紧扣的学习活动中,广大教育工作者才能树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意识,主动从他人身上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养,在指向学习共同体的视域下,系统地规划、设计学习共同体的环境和机制等,从而促进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教学技能,构建更加系统的教学体系[2]。
四、指向学习共同体条件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设施建设
要想在教育领域取得更理想的育人成果,教师就要从多个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探寻教学工作开展的方向。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教育工作者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层面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教师提供更多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优化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群体主动吸收新知识,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
例如,在日常的学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思考问题,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反思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设施、教学工具上存在的不足,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教育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学校管理者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完成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及时购买一些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设备,讓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利用更多现代化的高效设备完成人才培育工作,以电子课件的形式完成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群体切实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学校还可以为教师群体安排一个多媒体教室,确保他们能够有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备课及课后交流。同时,为了满足教师日常的工作需要,学校需要定期投入资金完成硬件设施的采购和维护,为课堂的顺利开展扫除障碍。另外,学校管理者还可以邀请其他优秀的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到校进行演讲或开展座谈会,与本校教师共同探讨人才培育的模式与方法。
(二)以学习共同体为导向完成教师思想、能力的提升
为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学校层面要结合多门课程的特点帮助教师在学习共同体的导向之下提高思想境界与专业能力,促使教师主动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找准教学工作开展的方向,把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推动校本课程体系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3]。
具体来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所以其工作中的优缺点也会存在差异,对学生自我成长的影响也會有所不同。为此,教师要认清楚自己在人才培育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找准自身的定位,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职业,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当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还要加强对自身教学方法的反思,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馈及时查找自己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做出科学的判断,对于一些不适用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要及时进行革新。另外,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深入探究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及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而调整教书育人的方针。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最为重要的是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不能一味地把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作为标准,而是要结合不同学生个体,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出调整。同时,为了保证教师思想、理念的先进性,学校也要安排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为教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在交流讨论中帮助广大教师学习更专业的教学模式,加强分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思维的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只有具备了更加先进的思想,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源源不断地为学生输送新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才能在此过程中得到有效发展。
(三)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新时代的小学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不仅要尽心尽力地完成教材内容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层面要引领教育工作者根据校本化的实践特点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发展之路,确保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和“看得见”的生长样态。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育工作者学习新型教育理念只是停留在表面,忽略了其与各门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就无法把握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本质和内涵,长期下来,教师也只会照搬照抄成功的经验,忽略对现实情况的思考。为了突破这种局限,学校层面要让教育工作者深入实践活动中,切实、充分地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定期要求教育工作者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了解各行各业发展现状以及不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研究哪一种路径更适合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够满足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而在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完成专业知识的教授,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为未来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工作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要想确保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就要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在指向学习共同体的背景下,学校层面要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质性”和“量化”评价,观察、分析和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实际成果,不断优化与总结评价实施策略[4]。
在教学实践中,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而针对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来说,由于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期阶段,因此教学工作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科目教师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共同研讨、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解决方法,找到教学工作开展的突破口,才能让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教学成效更为明显。为此,学校层面的管理者要加强对教师的评价工作,优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在遵循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完善对教育工作者工作思想、工作模式、工作技巧的评价,综合考虑五育并举理念对教师综合素养发展的要求,结合当下提出的“培育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构建更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主动地参与他人的教学、讨论活动,在丰富的交流实践中整合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评价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主动改进,自我完善,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提升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定仁,赵昌木.教师及其成长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6):34-38.
[2]王鉴,徐立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125-129.
[3]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9(06):36-41.
[4]熊伟荣.教师知识管理:以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竞争力[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8(07):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