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增强精密模具专业群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实践与探索

2022-02-24 10:55周树银杨国星
模具技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海鸥产教模具

周 京,苏 越,周树银,杨国星,李 扬

(1.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2. 中国轻工业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 300350)

0 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为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保障。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会议精神和政策文件,都把“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作为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和总体要求[1-3]。2022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把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作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提到了国家高度。协调机制和对接平台、人才供需关系和行业企业积极性等产教深度融合是增强职业适应性的关键难题[4]。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5-8]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1)强调类型教育的技能人才培养的底色,把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范式,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战略发展互融、资源共享和平台共建,紧密对接产业链人才需求,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交互发展中的双重改变;(2)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通过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岗课赛证”教学模式,促进课程体系紧随岗位标准变化,评价方式、教育对象更加多元,提高学生面对职业变化的选择力和适应力,获得职业终身化可持续发展;(3)人才培养和企业高端技术服务的“双适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把办学定位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发展,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满足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实现“培养”和“服务”在不断循环中相互作用、互为支撑。

本文主要以产教融合下模具专业人才培养为背景,聚焦增强专业群的适应性,以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改革、共建人才培养平台、服务企业等多个方面为着力点,深入实践和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1 产教融合下增强模具专业群人才适应性培养路径的实践

实行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国家战略。职业学校只有主动与龙头企业对接,与企业深度融合,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办职业教育,才能形成有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质量,实现高端人才培养和有效服务企业之目的。在实践中,模具专业群主动与地方模具行业龙头企业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鸥表业)对接,通过战略规划和具体业务等互融共促,进行了如下实践探索。

1) 构建校企合作“双主体”向“同一主体”转变,解决“双主体”不易协调的弊端,建成了“厂校一体”人才培养机制

(1) 厂校深度融合,构建“厂校一体”的培养机制。校企深度融合,从产业和专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人才培养、资源、技术服务等方面实现互融、共享和共建。依托京津冀现代模具职教集团、模具产业学院和中国轻工业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基于“六共”原则,即校企共同组成领导小组、共同选拔学生、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进行理论和实训教学、共同进行项目研发,实现了校企“抱团”式一体化发展,探索由“厂校双主体”转向建设“厂校一体”(所谓“厂校一体”是指由校企组成同一主体,解决校企合作中“双主体”协调不易的弊端和真实工作情境问题),实现“厂校共育”。“厂校共育”旨在将厂校整合成一体,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达成培养企业所需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之目的。

2019年,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海鸥表业合作,建设了精密模具产教融合工程实训中心,作为“校中厂”人才培养平台。后在海鸥表业建设了超高精度加工应用技术工程实训中心,依托该中心,建成了“厂中校”的培养平台。

依托“校中厂”和“厂中校”的人才培养平台,形成“厂校一体”的培养机制。根据《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制度文件,以手表模具为载体,开展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积极实践探索兼顾职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厂校共育”人才培养经验。

首先,以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三级贯通办学体制机制为指导,坚持行业引领、学校主导,坚持体现企业重要办学主体地位,坚持实施行、企、校多元主体下的科学治理。校企合作董事会负责试点规划和形成厂校“同一主体”的顶层设计,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审查和批准相关规章制度。

其次,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成立校企合作董事会领导下的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的成员组成由二级学校主管领导、专业群发展中心和各专业教研室负责人、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行业、企业中的专家、技术骨干、基层管理人员、高校同行业专家组成,由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来具体推动和实施厂校共同育人的各项工作,针对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修订,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学徒的培养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确定,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做,按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最大程度满足企业对人才质和量的需要。

其三,依托“校中厂”“厂中校”的培养平台实现在真实情境中教学。以手表模具为载体,开展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实行“校中厂”“厂中校”交替培养。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科教学方面的优势,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校中厂”的培养平台,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理解、消化所学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学生得到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训练。

“厂中校”提供了真实的工作情境。学生在“厂中校”学习过程中,可以参与企业生产、研发项目,还可以学习企业现有的精密磨床、精密冲压机等专用设备的操作方法,这类设备是校内实训基地所没有的,通过设备共享、互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了技能水平。

(2) 引进企业高级技能大师,共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模具专业所在单位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以文件和制度实现了学院教师和企业教师(师傅)互聘机制,同时进行挂职锻炼交叉轮岗,即试点班教师队伍由校企共同聘任,明确身份,学院和企业教师每年分别进行不少于两个月的挂职锻炼交叉轮岗,学院教师在企业跟岗实习,企业教师(师傅)在学院随堂听课。

组建以史清卫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具专业)、李家琦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海鸥表业)为核心的表芯精密模具关键技术研发团队,成员包括企业技术骨干、院校专业教师。按照“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与建设等相关要求,强化师风师德建设,着力培养一批能够上讲台为学生传技授艺,下工厂为企业解难排忧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专业发展的骨干教师。同时把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以企业导师的形式引进来,依托企业导师的行业优势资源和实践经验,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实时对接与修正。“走出去”与“引进来”的互认互聘互用机制有效提高了专业的师资力量,满足了产业发展需求。

2) 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解决企业职工专业技能和学历提升问题

(1) 海鸥表业职工提升专业技能和学历的强烈需求。国家对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而言,需要进一步挖掘人才潜力,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员工而言,工作挑战性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求员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技术。海鸥表业及其职工准确分析行业发展态势,寻求多种机会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学历,力求掌握最新、最前沿技术,丰富其专业知识储备。

(2) 践行“厂校共育”理念,帮助企业员工提升专业技能和学历。面对企业个体和组织核心诉求,贯彻落实高职百万扩招政策,助推高职教育迈向更高台阶,满足企业职业内生性技能和学历提升的需求,模具专业与海鸥表业秉持共研、共建、共享、共用、共赢的“五共”原则,2019年10月,完成首批海鸥表业员工定向40人招生。在校企融合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第一,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按照职业能力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精准对接。

第二,充分利用“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培养平台提升企业员工专业技能和学历。努力提高学校专业理论教学的水平,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的具有生产属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超高精度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使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使用真实的一流生产设备和工艺,进行不同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 校企双赢,共享合作成果效果。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平台搭建,上传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在课上课下使用。由企业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编写活页教材,并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既满足了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又补充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构建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的教学模式(EPIP)。

“百万扩招班”根据企业工作过程,确立技术技能标准与素质要求,明确培养的方法、过程与手段,把海鸥的工作过程引入到教学中,形成一体化课堂,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既满足了企业员工自身的能力与学历提升要求,又深化了校企合作,企业、学院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参加企业的产品研发和项目开发,实现三方合作、三方受益,成果显著。

3) 人才培养和企业高端技术服务的“双适应”,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1) 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是职业院校的责任。企业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依存度或对外依存度过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生了制约产业或企业创新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卡脖子”技术问题是我国企业应对全面技术封锁与遏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十四五”时期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行列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充分发挥人力和技术储备优势,助力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2) 海鸥表业转型升级遭遇“卡脖子”技术问题。机械手表机芯高速级进模具是精密模具的代表,之前只有瑞士、日本掌握该项技术,并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国内存在技术空白。同时,开发此类模具的关键核心设备(实现加工精度3 μm,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2 μm,表面粗糙度0.1 μm,主轴转速大于40 000 r·min-1)由于一次性投入大而产效慢,虽然设备需求高但是实际采购论证和落实周期比较长。手表机芯零件高速高精密级进模工艺一直是海鸥表业的技术重点和突破难点。

(3) 校企深度合作,帮助海鸥表业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成立于1964年,依托于将近60年的专业技术和人才储备,与海鸥表业等企业合作成立精密模具协同创新中心,建成了国内高职院校首条精密模具智能制造生产线。由模具专业史清卫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牵头组成了项目组,各成员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各司其责、横向协作开展手表机芯高速级进模具“卡脖子”技术研发。手表机芯模具经过反复的设计、优化和试验,模具零件利用精密模具智能制造及检测生产线完成加工后,在海鸥手表进行模具装配、调试,突破了高速级进模累积误差等关键性壁垒,最终得到合格的手表零件。2018年完成双历拨头、双历定位簧杆两个零件的高速精密级进模具开发,产品质量通过验收,实现完全替代进口模具,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模具专业利用自身师资和技术储备优势,通过直接性高端技术服务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提高了新阶段精密模具制造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更新换代,进一步满足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精密模具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不断进入企业,又加速了企业转型,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升级,精密模具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相互适应和交替作用使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做到了强适应、强支撑和高匹配。

2 产教融合下增强模具专业群人才适应性培养路径的实践成效

1) 精细精准培养,师生水平再创新高度

通过与企业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在模具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实施“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做法,为其他专业与企业开展高标准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提供了范式。机械工程学院累计15 000余名学生受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95%,毕业生跟踪满意度为98%;师生获市级以上奖项24人次,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拥有校企共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天津市教育教学创新团队1项,获批天津市海河名师(名匠)国培专项培育1项,2名教师获得“天津市技术能手”;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专利孵化填补国内空白1项;为企业开发手表精密模具35套,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替代了进口,获全国模具最高奖“精模奖”的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2) 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树立新品牌

模具专业1964年开始中专学历教育,2001年开展高职教育,2012年与天津工业大学、2020年与天津科技大学联合培养模具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形成了中高本纵向贯通体系;2019年以模具专业为核心的模具专业群获批中国特色高水平建设专业;开发模具专业群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3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开发的课程资源访问量达14万人次,被国内20余所院校作为主教材应用;针对精密模具职业岗位要求,将世界一流的蔡司全球质量认证体系的工业测量领域基础证书融入课程、教学标准。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内高职院校首个蔡司授权的高职院校,学生取得了“一张证书两个100”(签订单率100%、专业对口率100%)的优异成绩,做到岗课赛证相互衔接和融合;获批“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各2本;2019年第二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通过验收;校企合作共建精密模具协同创新中心,国内高职院校首条精密模具智能制造生产线已完成3期国培师资培训,培训京津冀职业院校师资和企业技术骨干将近40人;2020年获批国内高职院校唯一的“中国轻工业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做强技术服务,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端机械手表核心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机芯零件高速精密模具,是我国手表行业多年攻而不下的技术难题。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的精密模具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轻工业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在国内率先共研了手表机芯零件高速精密模具项目35项,包括8套新型机芯高速精密级进模具,其中《智能在线检测棘爪拨片高速精密级进冲模》获得2020年模具行业最高奖“精模奖”一等奖,打破了我国机械手表机芯精密级进模具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替代了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已开发的高速精密模具实现了40%的自动化冲压率,有力地支持了民族品牌和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2 200万元。

4) 成果广泛推广,社会影响力彰显

通过承办中瑞国际职教论坛、中国模具工业协会职教年会等进行成果分享,累计接待教育部、各省市、兄弟院校和企业代表参观和访学交流超过3 000人次。2018年4月27日,学校通过教育部遴选,作为唯一的职业院校代表在教育部解读《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新闻发布会上分享成果,引起各界关注,示范引领作用凸显。

3 结论与展望

1) 政策、制度和文件的指导和执行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保障,对于职业教育尤其是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要关注政策的实施路径,突出协同治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技术服务,这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着力点,也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演变到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协同共生的关键。

2) 模具专业的“海鸥合作与服务模式”,在探索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以点带面方面还未形成有效扩散效应,为区域内其他行业、企业服务力不足,海鸥合作与服务模式的理论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升。

猜你喜欢
海鸥产教模具
霸道海鸥谁能治
《模具制造》月刊征稿启事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电加工与模具》征订启事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