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霞
摘 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普遍成绩相对落后,能力水平较低,这部分学生在过往的学习经历中,或多或少有被忽视的情况。基于此现实情况,在中职校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职生来说,学习兴趣相对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把精力分散在互联网或者游戏中,因此教师需要及时的给予正确引导。
关键词:互联网+;中职;德育
引言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孵化器,学校在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德育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重点。中职生普遍年龄较小、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基于年龄特性,很多学生养成了沉迷网络的习惯。因此,中职德育班会的展开,需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互联网入手,将德育主题融入其中,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巧用微课形式,提升德育效果
随着4G、5G技术的成熟,我国正式进入“微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对于简短高效的信息传递形式接受度更强,区别于传统的纯说教式德育课堂,微课营造的新型课堂可以以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传递德育观念;同时,微课具有时间短、容量小、方便下载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在微课教学中,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传达,可以吸引学生对微课主题自发的进行讨论,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健康向上的三观,在行动中践行。同时,微课的授课形式与当下流行的短视频类似,相对于长时间枯燥无味的说教,简短的、与当下潮流结合的微课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微课时间较短,占用的是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在微课中传达的德育理念可以选择与生活相关的内容,通过生活场景与微课相结合的形式,让德育理念指导学生的处事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德育效果。
二、线上线下结合,加强师生沟通
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始于班会,不应局限于班会。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德育主题班会时,可以首先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今社会的道德行为标准,制定符合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PPT制作,通过班会上课堂演示的形式传达,将德育理念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德育理念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同时,教师应当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学生平时的上网习惯并加以利用,比如利用学生喜欢的QQ进行师生双方的沟通交流,并利用QQ空间,观察学生动态,做到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需要进行线下一对一心理辅导,对心理问题及时引导纠正,同时发布德育相关动态,从日常生活渗透,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增强师生互动,营造德育氛围
开展德育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前,教师应当利用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问卷填写提交可以采用匿名的形式,打破师生间的天然壁垒,增加问卷真实性。教师在德育主题班会开展前,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对问卷中体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班会。同时,教师应当营造一个畅所欲言、师生平等的班会氛围,班会上师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加强教师对班级整体心理状况的了解,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先抛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表达,通过激烈的讨论,体现出看待事件的角度以及个人面对争议的表现;随后,教师对不同观点进行总结,在总结时,教师不应表达自己的立场,应该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鼓励和表扬,为以后德育工作的开展、师生间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将争议问题以及讨论环节进行思想上的拔高,比如教师可以将争议问题拔高为不同角度看问题,将讨论环节拔高为积极表达的重要性......这样的办会模式可以加深师生间的了解,便于班会后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
四、家校有机结合,实现德育目标
中职生的年龄相对偏小,需要家长与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全面开展教育工作。互联网是家长与教师间沟通的重要媒介。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渠道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及时对有家庭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因家庭经历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例如,教师通过家长朋友圈了解到某性格孤僻的学生在单亲家庭中成长,同时因为父母工作较忙,对孩子关注不多,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此生与性格活泼友善的同学做同桌,用同学间的关怀带动其走出家庭阴影,并在班級活动时安排其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引导该生积极表达,改变孤僻的性格;通过家长群内家长间的沟通互动,了解家长对目前教学形式的看法及期望,通过群聊及时进行沟通,解释教学设计的目的以及预计产生的效果,打消家长顾虑。例如:教师出于德育目的,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家长认为没必要,中职校园应该将精力更多的放在专业技能的传授上,教师可以通过家长群及时沟通,传递社会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强的人才,对于人才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十分看重的信息,并对学习成果及时在群内进行展示,打消家长顾虑。
五、结束语
在中职教育中,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讲,中职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接触社会更早,很有可能结束中职的学习生涯之后,就直接步入社会工作。因此,中职教师应当肩负起德育教育的重任,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品格,为社会输出具有较强专业素质与良好道德品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梅.“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高效教学路径初探[J].教师,2020(32):17-18.
[2]林宏.“互联网+”下中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0(42):208-209.
[3]黄福林.“互联网+”视域下中职德育创新的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