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双江
新课标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儿童青少年生长环境深刻变化”,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主流教学手段,也是教育改革追随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童话文本以其丰富的想象力迎合了低学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题材课文比重也在逐步增大,这反映出童话教学的重要性。童话世界的新奇、荒诞和无尽的想象,让童话故事充满情节性、情境感,这是童话教学中的主要抓手和突破点,也彰显了童话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必要性。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童话教学的讨论从教、学、研三方面都比较完善;对信息技术的探讨也从工具、方法、案例和反思等方面铺开;但信息化背景下的童话教学,尤其是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童话教学的情境创设方面,缺少具体的技术与不同类别情境创设融合研究,文章将着重从这个方面展开论述。
童话课堂的情境创设,是以童话的感情基调为铺垫,以童话的主人公为主角,以童话的寓意为内涵,以学生的想象为舞台的一次模拟表演和生活气氛再现。这些必备因素要想在课堂的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呈现出来,仅靠教师的口头语言和肢体动作,比较难以完成。然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能为我们实现“人机互动”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童话课堂的教学的吸引力和课堂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是对传统的童话教学模式的有力创新。
信息技术对童话课堂的积极作用,还体现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童话就是为儿童书写的故事,儿童的世界是多彩的、互动的、各种情境交互呈现的。在儿童的接受能力水平下,枯燥的文字和教师的“说教”,绝对比不上画面丰富、声音优美动听、从各个方面感官刺激的信息化课堂。仅从童话的初读来说,传统教学中老师读、学生跟读、自读、带着感情读。信息化课堂可以让学生看着图片、加着背景音乐读;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小程序提前读,并评价出优秀的朗读者,在课堂上直接把学生的优秀朗读作为泛读放在课件里呈现给班级。同伴的示范使小学生们既能听懂,又能为其创造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这就是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教师的主导地位之前。
从童话篇目的分布看,部编版低学段(1~3年级)教科书共选择了40篇左右童话,包括故事类、科学知识类、童话诗歌等。这些篇目有简明优美的语言、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富有思考价值的寓意等共同特点。结合李吉林老师对情境创设“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阐释,童话教学中高效情境创设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情境创设的氛围感,主要就是由感情来奠基的,教师进行情境创设如果背离了童话的感情基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低学段教材中的童话篇目一般都是感情欢快,语言生动活泼的。在为这些文章铺垫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比较明快的图片、动画或者轻快的音乐。但是也有例外,比如二上《雪孩子》,整个课文节奏紧凑,不同部分情感不同:前半段轻松活泼,感情欢快;中间紧张,感情压迫;后半段缓慢,感情低沉。因此,前半段适合用游戏来营造情境,中间适合用图片,后半段缓慢低沉的氛围,就适合选择相符合的音乐,通过音乐来奠基,让孩子们在缓慢低沉的音乐中朗读,并幻想雪孩子变成云孩子的过程。这样才能在整个教学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才能让学生在想象方面得到升华总结。
低学段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大部分是拟人体主人公,它(他、她)虽然是动物、植物或者一种事物,但是行为方式和感情体验都与儿童类似,比如雪天时在雪地里印上脚印的动物们;生活在渡口旁边会看日出的喜鹊一家;有友情也有争吵的松鼠和小熊……这些“活”的主人公,正是因为能做出和孩子们一样的事情,有和孩子们一样的心境,才更拉近了主人公和孩子们的距离,这也正是我们在情境创设中要抓住的点。具体教学中,可以将课本中的插图运用到PPT上,然后突出故事的主人公图片,再将主人公做的事情、说的话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带入自己的思维去感悟童话角色。
低学段的童话文本贴近学生生活,很多文本的核心思想,都在向学生传递一种简单的道理或者给学生引导一项良好的习惯。这种童话文本的情境创设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基调铺垫,来表达出童话的核心寓意。比如《蜘蛛开店》引导学生要灵活变通;《青蛙卖泥塘》教育学生美好的生活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当教师营造出情境,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就能在情境中激发出来,这时教师再通过评价,就能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思考—表达—修正想法”的认知成长过程。
“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童话由创作者的想象而起,到学生的无限想象未终。对童话的想象,包括但不限于:想象童话故事发生的背景;想象主人公进入的场景;想象主人公在情境里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把自己带入到故事中,想象童话因自己的不同选择会有怎样不同的走向;想象童话的多种结局等。优秀的情境创设,一定会留白,给学生主动想象的空间。
优秀的课堂导入是决定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在课堂导入环节运用幻灯片创设情境,营造与课文内容相融合的教学环境,通过图片和声音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教学指导,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教师应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实课堂,并依据教学对象的具体学习情况,创造信息化环境,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与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相比,小学生更倾向于富有趣味的信息化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运用信息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们播放一段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短片,等小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基本知识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配音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从生活环境入手,为学生创造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比如在《荷叶圆圆》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自己喜欢的夏日荷塘,联想一下荷塘、荷叶、小水珠、小蜻蜓、青蛙和小鱼儿,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水珠、蜻蜓、青蛙和鱼儿是什么样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一句一段地读课文,进入到这些角色所处的环境,所讲的话,所表达的感情中。通过创造生动的情境,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能使他们更好地发掘生活中的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营造表演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文本,让他们在文本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体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感情。通过创造表演情境,使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更为生动、活泼,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扮演井底之蛙和小鸟的角色,按照课文的内容进行对话。透过真实的表演,让小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感受到小青蛙和小鸟的不同,也能从小鸟的角度去体会小青蛙的无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才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坐井观天,要想在一个更宽广、更舒服的环境里生存,就必须要从自己的安乐窝里走出来,主动地去接触新的东西。
小学生个性活泼,喜欢新鲜事物,对动画片很感兴趣。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前,将动画与课本中的文字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授《要下雨了》一课时,教师在讲课前,就会先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让学生看过动画片后,再提出“谁告诉小白兔要下雨了”“这些小动物怎么知道要下雨了”等一系列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顺利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解释,因为在欣赏动画的同时,学生已经能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教师无须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文章内容的解释上,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对学生想象的引导上,想象小动物们下雨前都在干什么,它们的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怎么想的,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目前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信息化手段主要是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资源融入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运用交互性的硬件或者软件资源开发课堂活动并随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营造合适的童话情境时,切忌将资源堆叠,不分主次。以《枫树上的喜鹊》这一篇童话第二课时的情境导入为例:
背景音乐:《风含情水含笑》伴奏(轻柔、优美、脉脉含情的水乡环境)。
背景图片:课本中的第二幅主情境图(近处的渡口、渡口旁边的枫树,树上的喜鹊窝、远处的山岗)。
教师口述:快看,河水平静如镜,一个小木桥深入河面,这是(动画出示:“渡口”二字),渡口旁有一棵枫树,这个绿色的树冠就是(动画出示:“绿荫”二字),夏天的时候,炎炎烈日下渡口都会惬意凉爽,这是因为绿茵(动画出示:“遮蔽”二字)了阳光,让我们把目光看向渡口的对面,这是(动画出示:“渡口对岸”),这些缓缓平平的山就是(动画出示:“山岗”),小作者和喜鹊一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在这个情境创设中,通过音乐、图片、动画和教师语言引导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和谐美好的童话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美丽的渡口畔那可爱的作者和喜鹊一家,并为全文打下了一个惬意欢快的基调。
低学段儿童的注意力发展还不完备,它们更容易被色彩鲜明的、运动的画面吸引注意力。常用的信息化“动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动图、视频、设置动画、设置切换方式、半开放的可以移动添加的小部件等,教师在运用时,可以随意组合,打造呈现方式上的动感。比如在《青蛙写诗》一课,教师打造碧波荡漾的荷塘,翠绿的荷叶和晶莹的雨珠,再加上活泼的蝌蚪,配上淅淅沥沥的雨声,一幅充满美感的诗意情境就展现了出来。此时,将主人公小青蛙的形象(动图、嘴巴一张一合,配合稍稍摇头晃脑)放大融入整个情境里,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小青蛙写诗的情境,代入了小青蛙的视角。
游戏能高度地还原童话“主人公”的所作所想,而且游戏情境比较轻松活泼,学生可以在游戏中放松身心,更能充分地思考和感悟。
比如《青蛙卖泥塘》这篇童话,通过主人公小青蛙卖泥塘这个主线,结合其他小动物因为不满意而提出的要求,小青蛙最终将烂泥塘建设成了花草繁茂的理想居所,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创造”的道理。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在希沃白板上采用半开放的课件模式,将小动物们要求的青草、泉水、树木、花草、道路、房子等元素,设置为可移动部件,让学生小组边读对话,边将这些补充到图片中。这样展示和形成的泥塘形象的前后对比,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通过游戏明白“自己的创造”,童话故事的寓意就不言而明。
不管是PPT上教师基于精心预设所选的资源或呈现方式,还是交互式终端或者软件上与学生的互动游戏,教师的语言引导都起到了指引、评价、总结、激发的作用。
以《枫树上的喜鹊》这篇童话的课后拓展部分为例,结合题目表现的情境,教师应该把喜鹊妈妈喂喜鹊宝宝的情境借助多媒体变成图片或者动图,然后将PPT定格在喜鹊妈妈站在窝边,小喜鹊看着妈妈这样的场景中,通过学生观察让学生明白喜鹊妈妈和小喜鹊还有超出课本之外的对话,从而为喜鹊母子创设更多的交流。教师采用这样的课堂提示或者评价:
妈妈带回来了好吃的,孩子们会说些什么呢?(引导)
孩子们这一天里还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它会怎样跟妈妈描述,妈妈又会怎样回应呢?(引导)
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能解读出小喜鹊的鹊言鹊语,你可真会学习!(评价+引导)
学生能够跳出课本进行场景和对话的描述,那就是学生的主动想象。可以说,没有教师语言的加持,花哨的信息化呈现方式只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只有在情境中结合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才能主动地、创造地想象。
信息化是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的浪潮。教师只有反复研读,扎实把握童话教学中高效情境创设的影响因素,掌握高效情境的创设策略,选择合适手段让学生进入童话情境、用“动起来”刻画童话主人公形象、用“多媒体+游戏”引导学生认知、用“多媒体+教师语言”激发学生主动想象,才能在实际课堂营造出让学生身临其境且有感而发的情境,进而达到童话文本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无尽想象力和创造力插上童话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