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继文
课堂上的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教师的提问,既要有梯度,也要有深度。教师适时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问”出高效课堂,“问”出学生素养。对小学数学课堂而言,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有效途径。本文探讨了“双减”背景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采 取激趣式提问、启发式提问和递进式提问的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方法,以供参考。
教师可以通过采取丰富提问内容、创新提问方式以及把握提问时机等方法,对学生进行 激趣式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趣的提问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开展激趣式提问时,教师应该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趣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提问:“事物的名称通常都会有相关的由来。就像每个人的名字一样,都有深层次的内涵。今天,我们要学习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一想,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由来。”以引导学生探究“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听到这个问题,学生立马有了探究新知的兴趣。接着,教师继续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如“乘法算式中的乘数,也叫作因数。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因数是不是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一定的联系呢?”“求一个数的多少倍,应该用乘法解决,倍数是不是也与乘法有关呢?”等。
通过创新提问的形式,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激趣式提问。同样的问题,往往会因为教师提问的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面对单一、枯燥的提问方式,学生会敷衍回答;面对多元、有趣的提问方式,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回答。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提问的激趣作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喜好,适时、适当地创新提问的方式。
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营救熊二”的情景,并将本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任务融入该情景,学生唯有顺利完成了情景中的各项学习任务,才能够成功营救熊二。与此同时,教师也将各种提问内容,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中。如在营救行动的第一个关卡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个量角器,你应该怎样测量这个角的度数呢?”在第二关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角的大小,可以对角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哪几类?”在本节课中,教师变换了提问的方式,以关卡任务的形式提出问题,这样既创新了提问的形式,也让问题变得更加有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还处于发展中,在课堂上难免出现缺乏动力的现象。这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通过激趣式提问,让学生重新焕发学习的热情,持续产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加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中布置了一些小学数学加法法则的计算练习。但是,这些计算练习的题目与生活联系得并不密切,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不高。鉴于此,教师及时介入,对学生进行了激趣式提问:“同学们,购买3袋食盐一共花费多少钱?购买2桶薯片一共花费多少钱?大家可以根据在超市购物时的小票单价,运用小学数学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师言简意赅的提问,拉近了小学数学加法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完成这些计算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启发学生,是教师提问的一个主要目的,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知识的一条基本途径。通过启发式提问,教师不仅能够将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还能够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当学生的学习任务搁浅、思维发展受阻、课堂练习出错时,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的好时机。
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载体,学生只有通过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方能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当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会受自身理解能力、知识储备的影响,导致学习任务搁浅。这时,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提问,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为他们解决相关问0题助力。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一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学习任务,其中包括一些探究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任务。然而,在学生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部分学生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题思路。鉴于此,教师进行了启发式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组合图形,并思考是否可以将其拆分为两个基本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等。”教师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豁然开朗,进而巧妙地将该组合图形拆分为两个基本图形,顺利完成了计算任务。很显然,当学习任务搁浅时,教师的启发式 提问能够让学生拨云见日,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时,往往会因为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导致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此时,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受阻。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评价,清除学生的思维发展障碍,为学生思维的发 展助力。
比如,在学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总结闰年和平年的特征、规律。通过探究,学生了解了判断普通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的方法,但是,对于判断世纪年,如1700年、1800年、2000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学生却一脸茫然,找不到方法,他们的思维发展受到了阻碍。为了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困境,教师对他们进行了启发式提问:“同学们,请尝试用400除这些年份,观察并思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适时地进行启发式提问,让学生逐渐掌握了判断世纪年是闰年还是平年的方法。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学生突破了思维瓶颈,找到了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提倡精讲多练,练习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公式的基本途径。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对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在错误中思考。
以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当学生在完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练习后,出现了一些计算错误。对于此,教师并没有厉声指责,而是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式提问:“仔细分析你的计算,想一想,错误原因是什么?在今后,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你应该怎样做?”循着教师启发式提问的方向,学生进一步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更加深刻,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算能力、观察能力等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师通过递进式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算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的发展。
在自主探究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解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递进式提问,即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索,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负数”的讲课为例,教师先后提出了一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数字可以用负数表示?负数的意义是什么?运用负数的概念,我们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对“负数”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通透,对运用“负数”这一数学概念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步提升,进而,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会得到发展。递进式提问能否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唯有紧扣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情设计问题,准确把握提问时机,才能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
足量的计算练习是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渠道。除此之外,学生还必须在练习中思考,在练习中总结。为了促进学生在计算练习中学会思考和总结,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练习中的实际表现,适时进行递进式提问。
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的计算练习。在学生做计算练习之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请你们一边计算,一边思考,想一想这些练习有哪些异同之处?”当学生计算结束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从这些计算练习中,你发现了分数乘法的哪些规律?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哪些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递进式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逐渐领悟计算方法,提升计算能力。另外,为了更好地发挥递进式提问在促进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教师还应在计算练习题的设计方面巧做文章,精心设计一些有层次、有价值的练习题目。
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可或缺的能力。当学生的观察只停留在表面时,教师的递进式提问可以让学生的观察更加深入。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植树问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各种情景,其中有单边植树问题、两边植树问题、闭环植树问题等。植树问题的类型不同,其解答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正确的方法,解答相关的植树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递进式提问,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这些不同的问题情景向我们呈现了哪一种植树问题呢?”“针对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种方法有效解决呢?”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观察了多媒体课件中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解答不同类型 植树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