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扎实学识的内涵与结构*
——基于全国优秀教师案例的质性分析

2022-02-23 06:22田晓明
关键词:学识范畴编码

孙 圆,董 波,田晓明

(苏州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教育成就,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对教育未来的发展做出了纲领性的指导。《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一天向全国广大教师发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简称“‘四有’好老师”)的号召。[2]成为“四有”好老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的期许,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也是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路径。换言之,高校能否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履行这一社会责任,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四有”好老师队伍。

“有扎实学识”是“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与教师座谈时提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从日常教育活动的角度来看,学校的重要活动是教学,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任务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传授知识的前提是教师拥有扎实的学识。“学高”意味着教师要学识渊博、充满智慧。从学术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知识”“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截至2021年11月19日,在中国知网检索北大和南大核心论文的关键词发现,3458篇含有“教师专业发展”,913篇含有“教师专业化”,67篇含有“教师科研能力”,64篇含有“教师专业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2]学者们针对“扎实学识”这一概念进行了更加详尽的探讨。杨修平认为,扎实学识和人生自由有着密切联系:扎实学识是教师获得人生自由的核心要素,知识的性质磨砺教师精神的锐度,知识的类型拓展教师思想的广度,知识的结构建构教师生命的厚度;人生自由为教师开启更加广阔的学识之门,自由是真知的阶梯、良知的根基。[4]宋乃庆等认为,扎实的学识是好老师的从教之基,好老师应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注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系统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及评价。[5]韩喜平等认为,“有扎实学识”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教师必须梳理终身学习理念,向书本学、向实践学。[6]王鉴等认为,扎实学识意味着教师要具备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要具备深厚的教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意味着教师要掌握教学智慧;新时代教师评价已发生从破“五唯”到立“四有”之转变,党明确将教师评价的重心回归于教师工作的初心,而“四有”之基本在于扎实学识。[7]黄四林等在制定《中小学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指导标准》时提出,扎实学识包含严谨治学、科学施教和与时俱进3个二级指标,分别对应实事求是、精益求精、遵循规律、因材施教、勤于反思、实践创新6个研修主题。[8]王俭认为,扎实学识是“师能”的体现,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学识涵养,才能做到教书育人,而要做到教书育人首先要读书做人。[9]夏文斌认为,扎实学识的背后意蕴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知识要同时具有“专”和“博”的特点,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不断补充新知识,并能以这种求实精神影响学生,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有敬畏感。[10]

当前学术界已从理论的角度充分阐释了“扎实学识”,但鲜有从事实上的好老师出发做归纳论证。现实生活中,好老师的形象是生动的,扎实学识在不同好老师身上的表现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往往能帮助人们在细微之处把握“扎实学识”的内涵,也能为评价一个教师的学识水平提供参照或依据。因此,从经验的角度发现“四有”好老师的内涵变得必要且迫切。质性研究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据此,笔者基于扎根理论,采用质性分析的方法,对186名全国优秀教师的事迹材料进行分析,以此获得高校教师扎实学识的具体内容与结构,增强其可操作性。

一、研究方法

与“四有”好老师已往的理论研究不同,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首先收集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分析资料,自下而上地归纳、概括和总结出研究对象涉及的核心概念,最后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分析并建立理论。换言之,扎根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定性资料(文字、语音、图像等)提取、生成和建构理论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实质”理论。

(一)研究对象

对于一项扎根理论研究而言,获取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经验事实是第一步。本研究以186名全国优秀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事迹材料为质性分析内容,积极探究扎实学识的具体内容与结构。

与自评问卷调查相比,事迹材料的客观性较高,个人情感色彩少,且代表着大多数学生、同行以及上级组织对该教师的评价。此类材料不仅包含对教师基本情况的介绍,还包括其教学、科研、师德等方面的信息,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利用上述事迹材料可以搜集到教师、学生、高校管理者以及社会大众对“扎实学识”的看法。基于这些“看法”构成的描述性文本,可作为扎根理论研究的分析资料。

(二)资料采集及被试特征

课题组通过互联网检索到200名全国优秀教师的事迹材料。通过对事迹材料进行梳理,剔除不涉及“学识”或“专业知识”的材料,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86份。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扎根理论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利用三个阶段的编码方式(开放编码、主轴编码与选择编码)裂解原始资料及概念化,并产生新的形式。这种编码方式被称为“三段编码”或“三级编码”。本研究使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0作为资料分析和节点处理的工具。

二、研究结果

(一)三级编码

1.开放编码

扎根理论的第一步是开放编码,主要是为了从资料中提取概念和范畴。本研究首先对事迹材料的文本进行开放编码,得到2214个有效参考点数(质性资料中被编码的内容),归纳出18个自由节点,并依据参考点数的数量对自由节点进行排序(见表1)。基于参考点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笔者对18个自由节点进行命名,得出其概念/标签。

表1 对“有扎实学识”的全国优秀教师特征的开放编码

表1显示,“教学有方”“教研获奖”“教法精进”“教学严谨”“教研立项”“不断学习”“科学严谨”“勤学善思”“学生喜爱”等概念分布的参考点数均超过总参考点数的5%,9个概念累计占总参考点数的83.6%。根据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累计百分比在0~80%的节点为“主要因素”(也被称为“A类”),由此可确定表1中前8个自由节点为A类节点。

2.主轴编码

利用Nvivo11.0软件的树状节点功能,对开放编码进行总结、归纳和聚类,凝练出更高层的概念范畴,并尝试建立范畴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加系统的认识。如表2所示,经过主轴编码,18个自由节点被归纳为“教学能力”“重要职务”“平台建设”“知识广博”“指导学生”“严谨治学”“持续进步”“创新精神”“业绩成就”“社会赞誉”10个概念范畴。其中,“教学能力”“严谨治学”“业绩成就”“持续进步”4个概念范畴分布的参考点数位居前列,累计1737个,占总参考点数的78.5%。

表2 对“有扎实学识”的全国优秀教师特征的主轴编码与选择编码

具体而言,“教学能力”包含“教学有方”“教法精进”两个自由节点,指高校教师讲课认真、严谨、生动,能把课堂变得有趣,做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重要职务”包含“教学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两个自由节点,指高校教师能够依靠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获得重要职务。“平台建设”包含“教学基地”“科研基地”两个自由节点,是指高校教师为本单位搭建平台的能力。“知识广博”包含“博览群书”“博学”两个自由节点,是指高校教师已经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指导学生”是指高校教师能够培养出人才。“严谨治学”包含“教学严谨”“科研严谨”两个自由节点,是指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严谨的态度和精神。“持续进步”包含“不断学习”“勤学善思”两个自由节点,是指高校教师持续进步、不断反思的行为表现。“创新精神”是指高校教师创造知识的能力和表现。“业绩成就”包含“教研立项”“教研获奖”两个自由节点,是指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获得的成就。“社会赞誉”包含“学生喜爱”“受人敬仰”两个自由节点,是指高校教师能够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主要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

3.选择编码

选择编码主要是对概念范畴进一步归纳和概括,形成核心范畴。这些核心范畴就是扎根理论的核心内容。经过选择编码,10个概念范畴最终可归纳为“知识”“能力”“态度”“产出”4个核心范畴(见表2)。其中,“能力”和“产出”两个核心范畴所包括的参考点数位居前列,累计1439个,占总参考点数的65%。

(二)关系节点分析与模型构建

本研究对10个概念范畴的关系进行分析,建构了理论模型,提出了高校教师扎实学识的具体内容与结构(见图1)。该模型合计包含19个关系假设:(1)知识广博→教学能力;(2)知识广博→重要职务;(3)知识广博→平台建设;(4)指导学生→教学能力;(5)知识广博←→指导学生;(6)创新精神→教学能力;(7)创新精神←→知识广博;(8)教学能力→业绩成就;(9)教学能力→社会赞誉;(10)重要职务→业绩成就;(11)重要职务→社会赞誉;(12)平台建设→业绩成就;(13)平台建设→社会赞誉;(14)教学能力→重要职务;(15)重要职务←→平台建设;(16)持续进步→业绩成就;(17)严谨治学→社会赞誉;(18)业绩成就→扎实学识;(19)社会赞誉→扎实学识。其中,→代表前者可以直接影响后者,←→代表箭头两侧变量相互影响。

图1 高校教师扎实学识的具体内容与结构

三、讨 论

在高校教师扎实学识的具体内容与结构中,10个概念范畴被归纳为“知识”“能力”“态度”“产出”4个核心范畴。知识广博是最重要的基础,能形成较高的教学能力,通过严谨治学和持续进步的态度获得较高的业绩成就,最后达到“有扎实学识”的要求和状态。该实证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有扎实学识”。

知识是基础,但“学识”不等于“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2]从字义上来看,“学识”是指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它包括知识,但不限于知识。本研究显示,“知识广博”包含126个自由节点,占所有节点的5.7%。可见,除了知识,扎实学识还含有更多的内容。通过节点分析发现,教师能力、教研态度以及最终产出都是扎实学识的重要内容。在4个核心范畴中,“知识”和“能力”可以体现为传统的知识,为知识的“结果状态”,“态度”则是指对待知识的修养,可以理解为知识的“过程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引路人”的论述中提到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11]。作为引路人,除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知识丰富,还要感受到教师对于知识的尊重、敬畏和追求。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12]高校教师应该做“德胜才”的“君子”,而非片面强调“才”的“小人”。所以,“扎实学识”精准地表达了大学教师应有的知识观。

对于当今高校教师而言,正确知识观的树立是迫切的。首先,教师具有正确的知识观,是立德树人之根本所系。教师的主要教育活动是传授知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以知识为载体。如果教师对于知识的认识仅停留在工具性和功利性的层面,那么学生将被“训练”成不尊重知识的利己主义者。2021年10月21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新修订的教师法将“增加教育惩戒权”。惩戒权的增加要求学生更加尊重教师、尊重课堂、尊重知识,而教导学生尊重知识的前提是教师对知识的尊重和敬畏。其次,高校教师过于功利的现状令人担忧。2019年教育部曝光的4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典型案例,反映了当前少数教师不正确的知识观。例如,南京大学梁莹上课辱骂学生、重复发表论文,反而成为名噪一时、火箭上升的“长江学者”。此案例不仅反映了少数大学教师对于知识的不尊重,也折射出当下高校教师群体、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乃至学术界过分注重知识的“结果状态”,忽略了知识的“过程状态”。最后,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高校教师无疑是原始创新的重要主体。原始创新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也不是迁移嫁接。要想取得原始创新,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对知识的热爱、尊重和敬畏。创新精神不仅影响知识的积累,还直接影响教学能力。

在本模型中,正确的知识观体现为“严谨治学”“持续进步”“创新精神”3个概念范畴。严谨治学主要体现为对知识的尊重和敬畏,创新精神主要体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持续进步则主要体现为高校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严谨的前提是客观地对待知识,既不能把知识奉为圭臬,落入唯科学主义的陷阱,也不能把知识当作攫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误入利己主义的怪圈。持续进步是指个人能意识到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并通过不断学习使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提升。教师只有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才能懂得对知识的谦卑和敬畏,从而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此外,持续进步还体现了教师个人的积极选择。面对知识的无限性,教师没有选择逃避或者停留在当前的知识水平,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选择持续学习和进步。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不断获取新知识,还体现为立志创造新知识,即创新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新精神是正确知识观的最高体现,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综上,对186名全国优秀教师事迹材料的分析表明,高校教师扎实学识的具体内容与结构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态度”“产出”4个核心范畴。知识是扎实学识的基础,能力是扎实学识的主要载体,产出是扎实学识的外部显现,而态度是扎实学识的核心保障。这是人们对高校教师扎实学识的理解所形成的共识,反映出高校教师追求扎实学识的基本路向。因此,它们可以作为评价教师学识水平的基本维度。通过评价高校教师在不同维度的发展水平,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教育。同时,这四个维度也为进一步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学识范畴编码
HEVC对偶编码单元划分优化算法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生活中的编码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高校教师自我学习的方向探究
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熊复的才干与学识——兼及他与胡耀邦的一段交往
论纪录片影像中的组合编码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