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
——基于高校优秀教师的质性研究

2022-02-23 06:22刘云芝韦洪涛
关键词:情操编码道德

刘云芝,吴 琼,韦洪涛

(苏州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并明确了对于教师要求的“红七条”。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1]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划定基本底线,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发展需求。2020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一书,进一步推动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以及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形成关于教育的系统论述。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强调了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做“四有”好老师,从而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1]作为一名“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要时刻以身作则,坚守道德底线。道德情操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它以道德认识为基础,以社会的道德要求为准则,最终体现在个人的道德行为上。[2]“道德情操不是单纯的、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空洞乏味的理念和说教,而是一种实践精神,它是和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3]此外,“师德为先”还是将“好老师”的标准与现行教师专业标准实现互通的纽带,对道德性的教育实践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4]基于此,本研究从“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的视角出发,基于扎根理论的范式,阐发高校优秀教师视域下的“有道德情操”。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质性研究方法,其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包括:一是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与归纳,从下往上不断浓缩,从而提升出理论;二是在构建理论的过程中,保持对理论的高度敏感性;三是通过不断比较的方法,提炼出基于资料和理论的类属及其属性;四是依据理论抽样的方法,从资料中生成可以指导下一步资料分析的理论;五是充分并灵活地运用文献和资料;六是进行理论性的评价。[5]依据扎根理论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基于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笔者归纳出“有道德情操”的内容与结构,得出基于“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的理论结构,并为“四有”好老师的构建提供可行的路径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扎根理论的基本研究思路,收集与整理相关资料是开展质性研究的第一步。本研究以高校教师视域下的“四有”好老师为出发点,以全国优秀教师为研究对象,收集了186名受表彰的全国优秀教师案例资料。

(二)研究材料的收集

通过互联网检索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的相关资料,共收集到200名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高校教师(以下简称“高校优秀教师”)的报道材料。通过初步的整理,剔除不包含实质内容(缺少与“道德情操”相关的内容)的材料,最终获得186份有效样本资料。

收集到的这些报道材料不仅包括官方及大众媒体对该教师在师德师风、教学、科研、家庭等方面的概括性描述与介绍,还包含教师本人在教书育人、关怀学生等方面的看法与感悟。相较于教师的自评材料,官方或大众媒体的报道材料更为客观,较少包含因自评带来的个人情感色彩或社会赞许性效应。这些概括性介绍与描述性文本为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分析资料。

(三)材料整理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Nvivo11.0软件对介绍性的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分析。编码由对扎根理论以及质性研究方法有深入了解的心理学专业教师来完成。材料的整理与编码过程始终以体现“四有”好老师中的“有道德情操”为指导。

编码过程参照柯宾(Corbin)和施特劳斯(Strauss)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6],通过三个阶段的编码方式对原始资料进行分解,形成概念化,并产生新的形式。这三个阶段分别为开放编码(open coding)、主轴编码(axial coding)与选择编码(selective coding),又称为“三级编码”。

二、结果与分析

(一)资料的三级编码

采用Nvivo11.0软件进行三级编码时,第一步是确定自由节点,即进行开放编码(一级编码)。将原始资料编码成自由节点,其目的在于形成初步的资料范畴。对186名高校优秀教师的介绍文本的质性资料进行开放编码,可得到964个参考点,并归纳出22个自由节点(见表1)。这里的参考点主要是指质性资料中被编码的内容,自由节点是对参考点内容进行的范畴化、概念化。以自由节点“热爱科研”为例,该节点的典型参考点包括“对科研的执着”“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并能持之以恒”“对待科研有‘拼命’的精神”等。鉴于这些参考点描述的都是高校优秀教师对科研的热爱和情怀,故将其概念化为“热爱科研”。

由表1可知,“师德高尚”“热爱教育、教学”“热爱国家、社会”“有奉献精神”“努力”“认真”“育人”“坚持”“钻研”“言传身教”这10个概念分布的参考点数较多,累计占总参考点数的76.66%。根据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笔者将这10个概念上的特征视为“有道德情操”的大学教师的主要特征。

表1 基于开放编码形成的自由节点及典型参考点

(二)资料的主轴编码与选择编码

基于自由编码的结果,对22个自由节点进行进一步的主轴编码与选择编码(见表2)。由表2的结果可知,通过主轴编码获得了“热爱国家、社会”“热爱家乡”“敬业”“爱岗”“热爱教育、教学”“热爱科研”“追求德性”“教书育人”“以学生为本”“热爱生活”这10个概念范畴。其中,参考点数排在前五位的是“敬业”“追求德性”“教书育人”“热爱教育、教学”“热爱国家、家乡”。对这10个概念范畴进一步编码(选择编码),最终获得“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修己安人”4个核心范畴。

表2 主轴编码与选择编码结果

三、讨 论

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包括教育者的自然身份和教师教育情境中的身份。[7]与之相对应,教师的道德情操可以分为职业道德情操和作为人的道德情操[8]。职业道德情操主要体现在工作关系中。人的道德情操包括:对自己的情感,如自我悦纳感、自我认知感、自我适应感、自我同一感、自爱自尊感、自信自强感等;对他人的情感,如同情关怀感、体贴仁慈感、友谊真诚感、善解人意感等;对自然的情感,如敬畏感、亲近感、秩序感、爱护感等;对集体与社会的情感,如合作责任感、公平公正感、荣誉成就感、爱国使命感。[9-11]高校优秀教师的道德情操并非面面俱到,而是侧重于国家、工作、学生和自身等方面。基于上述质性研究结果,“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修己安人”等4个方面。

(一)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首先是对国家的爱,主要落实在教师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反映在其工作目的上。“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对国家的热爱体现在他们时刻将自身工作与服务社会联系在一起。本研究中,将对国家的爱作为自己使命的案例如:“父母不止一次央求他们回山东老家工作。望着父母充满期盼的眼神,他们有好几次差点答应,但一想到可亲可爱的学生,一想到西海固那片渴望教育润泽的热土,他们又将嘴边的许诺咽了回去。每当从山东老家探亲返回时,他们总是笑着跟父母告别,不等转身便泪眼潸然。在对宁南山区教育事业的‘忠’和对父母的‘孝’之间,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

家国情怀还意味着老师能意识到自身肩负着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本研究中的案例如:“工作中以大局为重,有思路有方法,团结同志,严于律己”;“他认为,错用一张图、写错一句话都将辜负大自然给予的丰饶资产,都会影响专著的质量和中国学者在国内外的声誉”;“‘初心’就是扎根宁夏南部山区,把青春奉献给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传播科学知识。她的‘始终’就是为宁夏南部山区的教育、科研事业做奉献,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爱岗敬业

好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爱体现在敬业精神上。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对工作保持敬畏之心。譬如,他们持之以恒地对待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学一线。正是这种对一线工作的敬畏之情,使他们认真对待教学工作,在教学科研中保持钻研、拓新精神。对教育工作本身的忠诚意味着坚守,本质上源于教师对教育工作意义的深刻认识而形成的信念,展现出教师在完成教育工作过程中的道德意志。[12]信念影响意志,反之意志使信念坚定。倘若一个教师失去对教育工作的忠诚,他就不可能抱有坚定信念;那么他对教育工作所抱有的情感就可能是虚假的,也可能是一种不稳定的情绪。换言之,教育工作给他带来的体验是缺乏理性认识基础的。对教育工作的忠诚既反映出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也反映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状态。对教育工作的忠诚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承诺,既反映出教师的责任感,也影响教师其他的道德情感[13]。因此,“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必然是敬业的教师。

教师的爱岗敬业具体表现为对日常教育、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热爱。比如,“我是一名教师,上课就是我的第一责任,上好课更是理所应当”;“正是因为对教学的敬畏,她对教学有着一份热爱。这个热爱使得她关注课堂内容的延伸性、连贯性和创新性。因此,在课件的制作、课堂资料的收集、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她都会精益求精”;“积极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将学科最新发展和国内外教改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创新授课形式、丰富教学资料、探索最优教学途径”;“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他们注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学术研究,做真研究。因此,对教育工作的热爱表现在想把事情做好”。

热爱教育工作,意味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于教师而言是一件幸福的事。例如:“不知疲倦地与时间赛跑,……时刻秉怀着作为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感”;“我觉得科研工作是一件特别崇高的事情。如今我们的社会不缺制造,缺的是创造。我们要时刻怀有使命感,不一味地追求结果,而是享受创造过程,科研成果必定会水到渠成”;“一个科研者最开心的事不是论文发表和获奖,而是灵光乍现的某一秒,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这些体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对科研事业所怀有的充沛感情。

(三)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本性需求的体现。[14]教师对工作的爱侧重于对教学、科研的关注;教师对学生的爱侧重于对育人的关注,如“对学生全心全意”“用心对待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等。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教育爱”,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自学过程,尤其重视课后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不仅可以拓宽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还能受到启发形成创新思维”;“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秉持有教无类的信念,他对学生采取少惩罚多肯定、少质问多鼓励、少批评多感动、少命令多引导的策略,使得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爱学生意味着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始终秉持‘关心每个人的成长,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实现每个人的目标’的工作理念”;“真诚的爱感动了这位学生,从此他开始用心学习了,从不旷课,课间课后还主动找老师答疑,学习、精神、生活状态良好”;“看着学生成长成材,听到孩子们考研考博的捷报传来的时候,我心里比自己考上了还高兴”。

(四)修己安人

道德情操是道德内化的结果。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都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15]

道德情操属于品德的内容,体现在品德的各个维度。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是道德价值观内化的产物。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具有稳定性和个别性。品德具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四个维度。[16]其中,道德认识既是对道德命题(包括道德的概念、命题和规则等)的认识,也是对道德实践准则的判断,主要表现在道德知识、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上。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体验,它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已有的道德认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影响个人道德意愿和行为。道德意志既反映个人道德意愿,也反映意愿的强度;而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认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好老师的“修己安人”是其道德情操的总体表现,不仅反映了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感,也反映了教师对学生、集体、国家以及教育事业的道德情感。好老师必然会不断修炼个人的品德。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高雅的文化品位的体现,反映出教师的内在涵养。教师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是对作为教育者的自身的热爱。这种爱使得教师在不断追求灵魂卓越的过程中,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四、启示与建议

道德情操的培养应当以道德认识为基础。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人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16]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有学者提出,这一过程就是内化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17]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三个方面。[18]其中,道德信念是在已有的道德概念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它既是对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又是激发道德情感、推动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除了要有对道德准则及其意义的较深刻的理解,还有赖于多种条件,如教育者的言行一致,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对照道德准则开展道德评价,以及获得社会反馈。

道德认识的培养可以基于教师的日常生活,如培养对自然、同事、集体的道德情感。因为教师更容易对日常生活中的对象形成深刻认识,而由此培养出的道德情感往往是基于理性的,较为稳定。在丰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基于具体情感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并注意个体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综合来说,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道德认识的培养:一是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二是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三是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四是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五是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教育是一种道德性的实践”,教育工作要具有道德性,并且以道德的方式进行。[19]“师德为先”是将“四有”好老师的应然标准与现行高校教师评价标准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3]因此,高校应将“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的标准落实到具体的教师教育与专业实践中,引导教师注重“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修己安人”等方面的道德实践,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猜你喜欢
情操编码道德
HEVC对偶编码单元划分优化算法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编码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论纪录片影像中的组合编码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