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苗
摘要:何为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和生活经历,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养成具有道德与法治素养的萌芽期,在联系生活的同时,穿插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得学生更易理解课本内容,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本文将针对日常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开展进行方法论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是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常有着教学方式过于僵化,课堂枯燥无味,师生不重视等问题的出现。因此,本文提出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方式,来解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具体方式如下。
一、创新教学理念,注重品德养成
教学生有效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在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认识到学生获得基本理论知识的必要性,这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重要的安全知识与动画视频相结合。因为小学生很年轻,所以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这样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动态教育模式下,这可以使学生受益,影响视觉和听觉,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建立正确的法治概念。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并可以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并在道德和法治课堂中更加活跃。
二、融入生活案例,模拟还原情境
生活化教学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传输教材中的各种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教材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科学筛选各种生活案例,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课堂。
例如学生在学习《爱心的传递者》时,本章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爱心,教师也会涉及到雷锋叔叔的事迹,由于雷锋事迹与学生距离较远,教师就可以先引出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件,例如医生和护士细心照顾病人,环卫工人每天打扫卫生,保证环境清洁,警察叔叔维护一方治安等,这些事例在讲授之后,学生也会明白雷锋精神就是爱心传递,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以此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价值观。
三、开展实践活动,激发课堂热情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创造一系列的教学条件,指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动手活动,以扩大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的应用。以“纸张从哪里来”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告诉学生树木是纸张生产的原材料和森林砍伐的严重后果来拓展课堂教学的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例如,植树节,这项活动着重于学生行为与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它们既有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又比如,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时,教师能够从学生的生命过程下手开展教学,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自身的成长过程,另外融合不一样大家年龄层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是比较有限的。在学生对大家的生命和发展的不容易拥有基础上的认知能力和了解后,教师必须将这节课的学习扩展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融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确立自身的生命是安装着亲人的爱和希望的,在这个基础上,促进学生造成感恩生活、学会感恩的感情,最后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以具体的主要表现来感恩回馈爸爸妈妈。
四、拓展课外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对于小学阶段的其他学科来说,具有特殊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从而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也是这门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适当的课余活动对于加强道德和法治至关重要。只有当学生真正致力于某种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巩固课堂知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养成自身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的法律知识基础。
例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学习“我和动物交朋友”的知识点时,教师要让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都见过哪些小动物,喜欢的动物都有哪些,这样课堂就会变得非常的活跃。这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组织全班学生去参观动物园,让学生去与动物亲近,交朋友,这样学生就能够感受到实践的学习乐趣,也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家长和教师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融入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意义,能够助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王燕花.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几點思考[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9(6).
[2]孙晓砺.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化教学[J]. 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 2019, 000(003):P.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