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利霞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考方式的重要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具备一定的正面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考方式;策略探究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考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思考体系。
1转变教学方式,营造课堂思考氛围
教师在通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注重自身教学方式。为了提升教学速度,往往在课堂中直接给出对应的结论,并且要求学生根据结论进行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内涵。因此,教师应当做到转变教学方式,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得出对应的数学结论。例如,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需要注重带领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深度的理解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所体会。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安全剪刀等物品將自己所画出的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询问学生,平行四边形的组成部分都有什么。比如,教师能在课堂提出“平行四边形可以由两个三角形组成吗”、“平行四边形可以由两个长方形组成吗”等问题,而学生则需要对此进行思考,以此来初步建立起对该部分知识点的认识。并且,教师也可以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而后要求学生对剪开后的图形进行观察,学生则能够很容易发现,剪开后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也能够进一步的尝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充分的参与到了课堂思考的环节中来,其思考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并且,学生在尝试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也更为深刻,有助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2进行小组教学,提升学生自主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时使用小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学生在开展数学小组活动时,往往会对相应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而学生在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更能够注意到自身在思考数学问题时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以及数学综合水平的提升。本文以《路程、速度与时间》部分知识的讲解作为举例说明。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数学小组的模式开展预习。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开展小组预习的过程中,先尝试独立的完成预习内容,理解相应的知识点,在小组成员都已经初步认识到了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基本关系后,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开展讨论活动,并且在经过讨论后,共同的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题目。其次,教师在进行较为复杂的例题讲解时,则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例题进行讨论,从而锻炼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思考的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相应的题目内容。学生在开展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之中,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相应问题展开思考。学生看待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与教师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但在与其他同学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则能够做到准确地开展问题分析活动。
3设置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较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学生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够对相应的内容展开一定的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教师在讲解对应内容时,可以通过设置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提升思考能力。本文以《扇形统计图》部分内容的讲解作为举例说明。首先,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应当引导学生初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以及扇形统计图中各项数据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这一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部分知识后,学生在开展实践思考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够更为顺利。其次,在学生已经明确了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后,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妈妈一天内的时间分配"为主题,来制作扇形统计图。在开展这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则能够进一步的理解扇形统计图的含义。而为了使得学生认识到扇形统计图的优势,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将调查到的数据分别绘制成折线图和条形图,并且,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这三种不同的统计图各自的优点以及缺点,从而促进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相应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
结束语:
教师通过正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根据学生的思考水平来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能够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并且,教师也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积极的帮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吴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12):7.
[2]赵常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1(24):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