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崔丽萍 薛宁
摘 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和运动耐量、心功能情况。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济南医院收治的76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取运动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對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试验(6-MW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自理能力、心态变化、关系维系的情况、生理情况、精神依靠、环境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较好,可增强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心功能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运动康复护理;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运动耐量;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3-0063-03
慢性心力衰竭指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心肌病、炎症等因素引起心肌损伤,最主要的诱因是冠心病[1]。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常常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情况,临床通常给予药物治疗,可以对患者的心率进行有效控制,降低血压,防止患者心力衰竭。但是,药物治疗有较高的病死率、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2]。因此,临床重视慢性心力衰竭有效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患者临床护理质量,而运动康复护理通过对患者病情恢复各阶段实施运动指导,使患者血流保持畅通,提升患者心室的血运功能,使患者心脏的收缩功能得到强化,提高心功能指标,达到尽快康复的目的。本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济南医院收治的76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实施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和运动耐量、心功能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济南医院收治的76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47±6.4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46±2.12)年。研究组患者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2.28±6.49)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4.59±2.2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3]中慢性心力衰竭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的认知功能均正常。
排除标准:①大脑功能严重失调、没有认知能力、肝肾功能异常者;②哺乳期、孕妇;③有其他病发病者,如癌症;④不能配合治疗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叮嘱患者按照医嘱服药,对患者体征进行监测,开展知识宣传教育等。
研究组患者给予运动康复护理。(1)基础的运动锻炼。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被动活动,比如帮助患者弯曲关节,对四肢进行按摩,2次/d,10 min/次,且每隔3 h帮助患者翻1次身。指导患者在床上对四肢进行运动,缓慢抬起双腿且维持2~3 s,然后小腿缓慢抬起和大腿保持同一水平10 s再收回,运动4次/d,15 s/次。指导患者以坐位向前平伸两臂,手心向下且屈于胸前,从里到外画10次圆圈。(2)全身运动。①医疗体操锻炼:播放医疗体操的视频让患者学习,每天跟着视频进行锻炼,锻炼1次/d,20 min/次。②6 min步行锻炼:指导患者步行训练30 min/d,分4次锻炼,每次锻炼完成后休息1 min,每次约锻炼6 min。患者锻炼的过程中提醒患者步行速度应尽量快一点,但具体速度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记录患者每次步行的距离。锻炼过程中的运动量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且家属需时刻陪同。
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并随访记录。
1.4 观察指标
心功能情况:包括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运动耐量:通过6 min步行试验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耐量。
对患者自理能力、心态变化、关系维系的情况、生理情况、精神依靠、环境等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各个项目评分为1~5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4]。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LVESD、LVP、LVEDD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运动耐量情况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6-MW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自理能力、心态变化、关系维系的情况、生理情况、精神依靠、环境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在老年患者中比较多见,属于心血管病变。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不断发展的最后阶段,若没有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干预,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胁[5]。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LVESD、LVP、LVEDD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究其原因可能是,常规的护理注重与药物治疗的相关护理措施,却不重视日常运动给患者带来的康复效果。运动康复护理对患者病情恢复各阶段实施运动指导,使患者可以防止因长时间的卧床而出现血流不畅、四肢僵硬等情况,进而使患者血流保持畅通,促使冠状动脉侧支有效循环,提升患者心室的血运功能,使患者心脏的收缩功能得到强化,增强体质,进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6]。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6-MW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运动康复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增强运动耐量。在给予患者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情况指导其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可帮助患者快速康复。规范化、针对性的运动可有效增强患者心肌储备的能力,使心血管内皮的组织功能得到改善,对神经激素分泌量进行调节,使神经系统协调能力得到提升,且不会增加患者心脏的负荷,能有效减少心肌运动过程中的耗氧量,提升心肌泵血的能力,进而使患者运动耐力得到提升[7]。此外,本研究结果还表明,研究组患者的自理能力、心态变化、关系维系的情况、生理情况、精神依靠、环境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运动康复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若一味地让患者卧床进行休养,会导致患者的抵抗能力逐渐衰退、肌肉出现萎缩、身体的各个关节灵活性减弱、双肺易受到感染等[8]。所以指导患者适当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运动锻炼,能够使患者骨骼肌、血管异常情况得到改善,提升患者体内的血流量。且经过减少外周血管、交感神经的张力,可有效地锻炼患者心脏,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改善,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有效的运动康复护理可提升临床疗效,帮助患者增强心功能情况,使患者的运动耐量提升,进而改善患者生活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晶晶.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5):130-133.
[2]张克巨.运动康复联合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9,28(7):155.
[3]沈玉芹,张健.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牛喜娟.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0,27(1):91-92.
[5]祝春丽.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5):837-838.
[6]张云芳.运动康复训练联合中医康复护理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6):175-177.
[7]林薇,林桂花,朱玲玲.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生命质量及运动耐力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8):172-173.
[8]郭灵东.运动康复及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心肌梗死术后心功能影响的观察[J].人民军医,2017,60(12):119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