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国 崔玉静 梁彬 王婧
摘 要:目的 研究将体外膈肌起搏器(EDP)應用到机械通气膈肌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9月于聊城市人民医院接收并对其进行治疗的86例机械通气膈肌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3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43例接受EDP治疗,比较两组右侧膈肌增厚分数(DTF)、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无效触发率、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呼/吸切换延迟时间。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短(P<0.05)。②撤机以前,观察组患者右侧DTF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③观察组患者无效触发率、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呼/吸切换延迟时间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低或更短(P<0.05)。结论 在对机械通气膈肌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应用EDP能够改善患者右侧DTF,并减短其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其无效触发率、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呼/吸切换延迟时间,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机械通气;效果;膈肌功能障碍;右侧膈肌增厚分数
中图分类号:R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3-0019-02
临床中,因为各类因素所引发的呼吸衰竭大多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这在重症医学科中是十分普遍的疾病,该类患者多数伴随氧合功能减弱,肺功能损伤,导致血气指标水平异常[1]。以往临床中治疗机械通气膈肌功能障碍主要以有创机械通气方案为主,此治疗方案虽然可以确保患者的通气稳定,但是需要通气的时间比较久,容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整体的疗效不够理想[2]。因此,临床中一直致力于找寻一种更为安全、更为有效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案。近几年,体外膈肌起搏器(EDP)作为新兴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十分普遍地应用到临床中,采用此方案进行疾病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并对低血氧症进行纠正,在更短的时间中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其肺部功能,从而对其疾病治疗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文章主要研究将EDP应用到机械通气膈肌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接收并对其进行治疗的86例机械通气膈肌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3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43例接受EDP治疗。对照组男、女例数依次是28例、15例;年龄41~84岁,平均年龄(62.90±7.46)岁。观察组男、女例数依次是29例、14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62.80±8.27)岁。经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于医院伦理委员会授权后实施,研究已征求患者及(或)家属意见,均表示自愿参与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无明显的药物使用禁忌;②机械通气时间>24 h。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以及肾等重大脏器功能性障碍者;②合并血液系统病变者;③合并急性或慢性感染疾病者;④合并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⑤对本次研究涉及药物过敏者;⑥精神或认知方面有明显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沟通或交流者;⑦合并中枢性呼吸衰竭者。
1.3 方式
对照组:常规治疗,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方案:选择PB840机械通气呼吸机,将机械通气模式设定为A-C模式,再进行通气支持相关参数设置,各项参数均依据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调节,潮气量维持在6~8 mL/kg,呼气末正压设定为5~15 cm H2O,呼吸频率设定为12~20次/min,呼吸吸氧浓度值设定为40%~100%,在病人的症状缓解后,可逐步下调呼吸机支持相关参数与通气模式,及时评估脱机可能性,达标后及时撤离呼吸机。
观察组:在成功得到撤机后,完成EDP治疗。每天对患者的机械通气有关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可以满足于有关的条件,可以进行自主呼吸试验,在已经通过后,拔除气管插管。各项撤机条件:引发机械通气有关的病因得到好转或是完全得到消退;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超出了150 mm Hg(1mm Hg≈0.133 kPa),呼气末正压没有到5 cm H2O,吸入氧浓度没有到40%,动脉血pH超出了7.25;血流动力学十分稳定,心肌血没有出现动态变化,没有出现低血压;具有自主呼吸能力。应用EDP:对皮肤进行清洁;连好导线,进行开机;贴好电极片;把两个小电极片贴于两侧胸锁乳突肌外缘之下的1/3,两个大电极片贴于两侧相对应的锁骨中线第二肋骨之间;调整各项参数、“刺激强度”,由低直至高,强度在患者能够耐受即止,30 min/次,起搏次数设定在9次/min,刺激频率设定在40 Hz,2次/d,直到能够撤机。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第7天后、撤机前,对两组患者的右侧DTF进行分析、研究,辅助患者处于仰卧体位,借助超声检查仪,加之7.5~10.0 MHz的线阵探头,设定成B型模式,把探头、腋中线间加以平行,对右侧腋中线中的8~10肋骨区域加以扫描,选出膈肌更为清楚的部位,改成M型超声,对膈肌厚度进行检测,单次共3个位点,对3个呼吸周期进行检测,获得平均数值,算出DTF。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进行分析、研究。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无效触发率、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呼/吸切换延迟时间进行分析、研究。
1.5 统计学方法
此研究数据全部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右侧DTF对比
治疗前、治疗第天后,两组患者的右侧DTF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撤机前,观察组的右侧DTF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短(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无效触发率、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呼/吸切换延迟时间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无效触发率、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呼/吸切换延迟时间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低或更短(P<0.05)。见表3。
3 讨论
在患者的机体中,膈肌是其十分关键的呼吸肌,在对其进行机械通气期间,会使得膈肌中的各个细胞结构出现变化,进而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3]。VIDD会使得膈肌出现萎缩,且其收缩力也有所减弱,在其出现的早期,患者的各项收缩力指标有所降低,但膈肌厚度极有可能不会变薄,所以,各项膈肌收缩力指标可以更为全方位地反映出早期VIDD的相关情况[4]。DTF是对膈肌收缩力进行评估的超声指标,对于正常人群而言,其呼气末膈肌厚度范围2.2~2.8 mm,DTF范围于28%~96%,如果呼气末膈肌厚度没有到2 mm,DTF没有到20%,就是说明患者出现膈肌萎缩与功能障碍,需要马上对其进行相对应的治疗、干预[5]。现阶段,临床中治疗VIDD的有关方法包括调节通气模式、药物等。对于EDP,其是被动式呼吸肌训练方式,可以对患者的膈神经进行电刺激,以使膈肌能够更具规律性地进行收缩[6]。另外,EDP还可以提升患者的膈肌功能移动度,增强其通气功能,并提升其运动的总耐力,减少各类风险发生的机率,具有更为理想的效果。本研究中对患者施予EDP,结果提示,①观察组患者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短(P<0.05)。②撤机以前,观察组患者右侧DTF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③观察组患者无效触发率、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呼/吸切换延迟时间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低或更短(P<0.05)。由此说明了,机械通气膈肌功能障碍治疗工作中应用EDP能够改善患者右侧DTF,并减短其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其无效触发率、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呼/吸切换延迟时间。
综上所述,在对机械通气膈肌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应用EDP,能够改善患者右侧DTF,并减短其ICU入住時间、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其无效触发率、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呼/吸切换延迟时间,能够给临床中机械通气膈肌功能障碍方面的治疗给予更多的参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晶晶,唐红,许忠梅,等.体外膈肌起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20,35(6):12-14.
[2]曾娟利,谭双香,胡瑞成,等.体外膈肌起搏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作用[J].国际呼吸杂志,2019,39(16):1216-1221.
[3]勾海超,代妍,赵焕燕,等.体外膈肌起搏对慢阻肺患者康复护理100例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1):132-134.
[4]廖荣荣,周瑾,曾灿辉.耳穴压豆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化疗相关性呃逆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8,39(18):2830-2832,2836.
[5]江意春,刘晓君,刘振密,等.体外膈肌起搏器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8,40(23):2786-2788,2791.
[6]古菁,黄怀,沈丹彤,等.体外膈肌起搏器对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8,17(12):1245-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