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东
摘要:初中历史教材是中学生接触世界历史的最直接载体,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初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历史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借助历史教育进一步提高民族意识和国家情怀,真正建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用自身行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以身为华夏儿女而自豪,坚定此生无悔入华夏的信念。鉴于此,本文将对初中历史教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策略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建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欲望,同时也能够帮助中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正确认清世界形势,从而强化他们的历史学习效果,对世界历史的演变和世界格局的变迁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强化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初中历史教材所选择的历史案例,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特定意义的,都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与影响。所以教师在讲解历史教材时,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利用教材内容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史案例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下发生的,学生只有对历史背景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够建立对当时历史时代的清晰印象,才能将历史时间和特定的历史事件统一的联系起来。随着历史巨轮的不断向前滚动,华夏文明在这期间发生了很多的历史事件,例如著名的三国鼎立、开元盛世、科举制度的建立等,这些历史事件都具有强烈的历史代表性。所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侧重于讲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借助这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教师也要潜移默化的渗透给中学生: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经历了众多朝代的更替与发展,但是身为华夏儿女,一定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坚决拥护祖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并在历史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真正建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1]
二、利用角色扮演,体会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历史更加偏向于文科,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堂感受,尽量做到身临其境、引人入胜,而不是要求学生机械的记忆与背诵。人是谱写历史的主要元素,所以历史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对历史进行重现,学生也需要充分尊重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真实还原。例如,教师在讲解“明朝君权的加强”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当时执政政府所面对的压力以及当时的外交形势,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要求学生能够对所扮演角色的内心活动、行为习惯、政治背景和家庭背景进行深入了解,确保自己的言行能够更加贴合历史人物的内心状态。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才会真正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外交话语权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只有国家繁荣昌盛,才会真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才不会被列强国家瓜分和侵略。当代中学生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生的潜力将无限增长,角色扮演的意义也在于此,借助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历史事件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并由此对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借助历史习题,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若想学好初中历史,中学生就必须完成大量的习题训练,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意义,才能真正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历史教师在布置历史习题时,不仅要利用习题来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要借助习题来强化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应有的敬畏之心,激发他们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的动力,真正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学生的骨髓。例如,教师在讲解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等内容后,就需要借助历史习题帮助学生明确经济重心南移的重点、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以及著名的历史人物和突出贡献。学生在习题的帮助下,不仅能够轻松的掌握书本中的内容,同时也能对历史知识有着更加全面的梳理,能够正视自身学习的不足,同时完整的历史教育也更能够帮助学生产生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通过历史朝代的不断更替和兴衰,真正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奴隶制、君主立宪制终将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2]
综上所述,当代中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和未来,只有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建立民族情怀和民族自信,才能真正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侧重历史知识的讲解,还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让当代中学生时刻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熏陶,并借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参考文献:
[1]何书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学科教育路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0.
[2]贺孝香.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