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丽
摘 要:东莞市于2021年1月,提出“打造品质教育”,并把它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战略。实施“1+12”行动计划,其第九条是围绕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进“品质课堂”行动计划。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其主要环节。而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需要通过课程特别是课堂来实现,优秀的教育质量则需要品质课堂来支撑。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品质课堂
在我国,基于创设问题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张丹教授等人的“问题引领学习”的教学模式(如图1)。二是吕传汉和汪秉彝的“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即“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如图2)。
国内目前比较认可的概念教学模式是“基于目标的数学情境与问题提出”,即“目标——情境——问题”(如图3)。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出发点分析,设定合理的三维目标,从而为学生创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如超市的购物、体育项目运动、去图书借阅书籍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更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质量也会更具学科价值,对学生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通路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品质课堂,笔者认为应有的特征为:高效、自主、思维、开放。而高效是其最为直接的特征。何为高效的课堂?教材、教师和学生这三者之间充分对话,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并获得较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而又该如何让课堂更高效呢?笔者认为要重视将教学目标作为创造情境的基础,并配以问题驱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笔者以“目标——情境——问题”的模式进行实践授课,并以“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为例子。
一、基于认知起点,确立教学目标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图形的认识》,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能感知三角形的基本外在形状,能在众多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四年级上册又学了《角的度量》,基本认识了角及其概念,此外还学了平行四边与梯形的高的概念及画法,也掌握了“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基本技能。所以,学生在前面的图形教学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概念和操作技能。
此外,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非常广泛。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做到目标明确,便能发挥指引师生教与学的定向作用,发挥对知识与能力双向发展的协调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要有完整且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要想做到知己知彼,教师就必须在充分把握学情的情况下,找准教学的重难点,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为此,在《三角行的认识》一课讲授之前,对学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前测了解。如下图(图4):
通过调查分析以及与学生谈话发现,学生对三角形的图形以及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基本知道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但对于其稳定以及不稳定的具体原因认识不够。
此外,对于高的概念表述不够准确,特别是对三角形的本质以及高的定义和画法等还有很多困惑。不少学生认为,高度主要是指从顶部到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如身高、高度等。
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对高的定义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可见,“高”的生活概念对学生影响比较深,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数学概念下的“高”的理解。故,笔者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对三角形的高及画法。于是笔者创设了以下情境:
【教学片段】
小绵羊和小长颈鹿要搬新家了,但是它们没有询问清楚自己的家是怎样的,根据这个情况和图片,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如图6所示)
学生观察并思考后,提出问题:
问题1:小绵羊和小长颈鹿的家各要具备什么特点?與什么有关?
问题2:要判断哪个是它们的家,应选择测量小羊还是长颈鹿的高度呢?
问题3:房子的高在哪里?
问题4:三角的高与底边有什么关系?
通过情境引入,让学生可以直观感知高房子是长颈鹿的家,矮房子是绵羊的家。由此引导学生去观察高的起点和终点,形成对高与底的初步认知。学生根据情境而一步步提出更为具体的问题,明确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最后得出高和底的结论。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脱离生活情境中的高自然过渡到三角形的几何高,让学生之间不断地交流讨论,就可以加深对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理解。
二、基于认知矛盾,创设不同情境
学习者的学习是在其已有的经验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认知矛盾,使他们在比较中突破、发现和领悟,从而推进学生的有效数学学习。
一般而言,对三角形高的教学容易停留在浅层的水平底上的高,而导致学生想当然地错误认为三角形的高是垂直向下的,而忽略了它们其实是相互对应的关系。笔者通过设计长颈鹿的房子在不同的坡度上的这一具体情境(如图7),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指定的底与高会一直互相垂直,跟旋转没有关系,而且同一底边上的高不会受三角形位置的变化影响。
三、以问为导,以问促思
整合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一堂真正高效的课,需要做到让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掌握相关的知识,提升学习技能,拓展逻辑思维。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教师在上课前要准备充分,吃透教材,把握本课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学生思维特点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让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效益。
【教学片段】
以《三角形的认识》作为例子,进行提问: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三角形”?(如图8)
(2)想一想,设计成三角形是为了什么呢?
(3)哪些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4)顶点可以省略吗?
这样就可以明确三角形的定义,又可以服务对高的具体讲解,以问为导,不仅有教学内容安排得侧重点突出,而且使授课时间更加紧凑、衔接自然,最终高效整合了教学内容。
整合小组活动与独立思维。思维和行动是互为表里,高效的小组活动,一定是经过整合的,是可以让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思考,在知识中穿梭,碰撞想法,磨练完善自己。只有孩子自己经过深入思考、区别比较、反复体会的技能,才是为他们所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率和有发展意义的。
在学习活动中,相比于教师直接把知识用讲授的方式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三角形的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有必要经历探究高的画法的全过程,这样有助于全面和深入理解其本质属性。
【教学片段】
探究三角形高的画法
(小组合作,讨论画的步骤)
①重合。(一直角边与底边重合。)
②平移。(使另一直角边与底边所对的顶点重合。)
③画高。(从顶点向底边画虚线,再标上直角符号。)
师:如何画三角形的高?可以画几条呢?
小組合作:2个小组成员分别作顶点A和顶点B对边的高;其余1个组员则以AB边为底画高。
最后师展示结果:
整合教师引导与 学生探索。高效的课堂离不开高效的思维,把握好教师组织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之间的平衡点,才能使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最终提高课堂的高效。
通过课件动态演示,三角形的点C沿着与其底边的平行线向右平移。
师提问:
(1)高是3,底是5的三角形,它会有多少种形状呢?
(2)在点C移动到点B的正上方时(此时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高和底分别在哪里?
(3)继续拉动点C右移至钝角三角形时,还有高吗?在哪里呢?(高在三角形外面)
(4)这样的点找找的完吗?为什么呢?
(5)点C在移动的过程,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形状变了,底不变,高也不变)
(6)你觉得作三角形的高时,高是否会一直落在AB边上呢?
通过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与思考,从而以问促进学,使课堂更加高效。一堂课的高效,不仅仅在于充实的内容、紧凑的时间上,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一堂数学课上学习到了什么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
知识因问而深,学生因问而活,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擅于发现、积极思考、探究的思维习惯,让其成为会思考、会提问的人,努力让质疑解惑成为一种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四、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课前调的查与分析,可以明确学生的认知起点,有利于弥补前期教学的缺陷,有利于创设适合于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可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并在问题的驱动下达成教学目标,构建高效课堂,落实品质课堂,最终实现品质教育。
高效的课堂并不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模式,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生为本,以问促教,以问促思,是力求实现课堂理想目标,是深度把握教学本质,更是理性思考课堂建设方向。
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打造品质课堂,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生为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积极投身到对品质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中,寻求更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高效率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陈莉.品质课堂之魂:思想与生命[J].四川教育,2021(7):46-47.
[2]王一平.巧设问题链,建构化学品质课堂[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1(3):24.
[3]卢智.试论如何打造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21(36):63-64.
[4]刘馨培.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究[J].知识文库,2021(10):49-50.
[5]王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问题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