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峰
摘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使得高中数学的教学、复习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诸多全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出现,不仅优化了高中数学教学、复习的氛围,还促使着教育效率、质量的增长。高中数学本就是一门学习难度极大的科目,教师仅使用单一、传统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复习,非但难以保障复习的速率,甚至还会降低复习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本文,将从不同的复习教导角度进行切入,简要探究提高高中数学复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取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复习手段;高中生
数学是高考的重点科目之一,更是高中生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学科之一。但数学知识本身存在较强的抽象性,以至于高中生们在学习时往往会遇到较大的阻力。为了切实提升高中数学复习的效果,教师则可以通过趣味引导、微课观看以及群组研讨等方式进行授课,一改传统复习模式的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优化高中生的知识复习感受,进而焕发高中生的复习活力,发展高中生的复习技巧,深化高中生的数学知识理解与掌握。
一、注重趣味引导,焕发学生复习活力
数学本就是一门复杂性与趣味性并存的科目,教师仅使用传统板书文字、習题演练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巩固,不仅难以让高中生感知到学习的乐趣,甚至还会造就枯燥化的课堂气氛,影响高中生的学习活力、抑制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引导的方式开展复习活动,利用各种生动化、趣味化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与演练,进而点燃高中生的复习热情,提升复习的效率与质量。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条件概率”这一课程时,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导。该课程的重点是让高中生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掌握条件概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授课时教师需要先行阐释当前的全部知识内容,温顾以往的核心重点。而后,教师可以将具体的生活现象、生活事例带入到复习环节中,让高中生通过生活分析的方式,探寻并巩固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教师基于生活角度开展复习活动,既有助于发挥高中生在观察生活时敏锐的洞察力,还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亲和力,改变以往单调复习模式的同时,逐步焕发高中生的复习活力。
二、借助微课视频,发展独立复习技巧
课堂教室是高中生获取数学知识的第一场所,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讲解全部的数学知识,对此,教师可以采取观看微课视频的方式进行引导。即,教师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辅助,将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尽数录制到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当中,利用高中生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下载进行观看学习,打破传统复习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的同时,还可以充分锻炼高中生的自主学习技能。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来发展高中生相对独立的复习技巧。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排列与组合”这一课程时,可以将之录制到微课视频当中。该课程的重点是让高中生理解事物排列与组合的规律,掌握这一知识点具体的应用技巧。因此,教师在录制微课视频时可以对视频整体进行细致划分,第一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其他相关的教育视频进行导入,以此来引发学生的观看兴趣;第二环节,教师需要对本课程的重难点进行深度剖析,并通过举例的方式,阐释知识的运用方法;第三部分,教师应根据视频重点,设置相应的练习题目,更进一步强化高中生对视频内容的掌握。教师借助微课视频开展复习活动,既能够规避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还能够保障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可以在相对更短的时间内掌握当前的重点知识,进而发展高中生独立自主的复习技能。
三、组织群组研讨,深化数学知识掌握
群组研讨顾名思义,即,教师立足合作视角,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结合当前的复习任务安排,针对性地为各个小组设置复习探究题目,并让其在组内进行交流探索。这一复习教导手段不仅可以打破以往“师授生从”的固化格局,还能够更进一步活跃数学课堂的复习气氛,突破知识理解难点的同时,在组内研讨的环节中,逐步深化高中生对当前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空间向量及其运算”这一课程时,可以根据高中生在教室中的座位分布划分小组。该课程的重点是让高中生知晓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其运算的技巧。因此,在划分小组后,教师可以为各个小组设置难度较大的探究题目,让学生们在组内集思广益,探究解题方法。待探究结束后,各个小组再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所在小组的解题思路。教师选用合作化的方式进行授课,既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心得、互换看法的“平台”,还能够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进而在组内探究的过程中,夯实高中生对现阶段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而言之,传统的复习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如今的教育需求,教师欲提高复习活动的效果,势必要革新自身的教育思想、创新自身的教育方法,不断优化高中生课堂复习体验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复习的效率与质量,进而帮助学生打造更为全面、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柳.优化复习策略 助力数学高考[J].科普童话,2020(27):158.
[2]柴瑞娟.高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性提升策略[J].甘肃教育,2020(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