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军
摘要:小学科学课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有效地实施小学科学非常必要。在此基础上,设置课堂提问、积极组织合作活动、开展实验活动、重视课堂评价四个维度,分析科学、有效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效;教学;策略
受应试教育等传统观念、观念的影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更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兴趣的激发、情感的优化,造成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低下。这就要求每位小学科学教师真正转变观念,促进教学策略的转变,从而实现小学科学、高效的教育目标。
一、设置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行为产生的根源和动机,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环,引发学生质疑、思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小学科学课教师应注重改变枯燥的教学方式,从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启发式教学、趣味性教学等方面,再次选择课堂提问的巧妙时机,创设悬念、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分析、研究。
例如,在教授《热胀冷缩》时,本课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液体膨胀冷缩的过程,课上,通过这节课内容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教材内容。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们更加了解教材中的信息,在这段时间里,笔者从教材中提炼一些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一段时间后,学生得出答案,笔者再次邀请学生回答问题,通过这个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归纳。
二、积极组织合作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小组合作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封闭性,促进师生、个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获得共同发展和进步。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坚持新课改的全新理念与要求,改革统一的教学方法,推动合作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首先,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根据科学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的学习小组;其次,鼓励、引导学生围绕同一个问题或任务,组间展开讨论、交流、互动、分享观点、感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神奇的磁铁》时,本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磁体的性质,笔者根据课程的特点,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上,笔者先把学生分成多组,每组五人,当小组成员确定后,笔者再安排一次探究式的学习任务来指导学生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让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
三、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从根本上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比重,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验证活动,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使学生有自主实验、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参与实验过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从而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师《透过玻璃的光》时,课上所讲的内容都是探索性的,因此,笔者利用课堂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完成探究。然后,笔者在带领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实验过程,根据实验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
四、重视课堂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反馈,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直接依据。所以,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堂评价的整体优化。具体来说,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成绩评价模式,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刻关注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赞扬,更要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信,更有主动性、探究性,有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提高。
例如,在教授《太阳和影子》一課时,大部分教师忽视了评价环节,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下降。为此,笔者根据这一情况,优化了课堂评价环节。首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针对性地批评、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学生提供学习信心。
总而言之,有效教学是教育教学最根本的目标,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所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正视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与不足,把握课程改革发展变化的趋势与要求。本文从科学课程的基本特征出发,使之更好地运用于教学,最后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体现科学教学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勤.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5):121.
[2]钟天文.小学科学实验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