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献利
摘要: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问题解决”目标中指出:“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思考。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每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又与生活密切相连。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终点,从生活实际出发学数学,回归生活用数学。下面我粗浅的谈谈在实际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实生活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心理特点等创设生动的现实生活情境或游戏活动,让学生趣味十足的走进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设计学案时,考虑到课本上的例题情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我就以本班上周开展的“节约能源,从我做起”活动做为教学内容,创造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一(1)班上周男生共收集27个废塑料瓶,女生共收集9个废塑料瓶,老师收集了5个废塑料瓶。”让学生从这些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非常感兴趣,都抢着举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留心去发现,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
二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例7时,“(1)教室面积85平方米,用边长0.9米的正方形方砖铺地,100块够吗?”(2)那么110块呢?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内交流: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他成员质疑,至使每位同学听明白。在反馈时,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思维的火花经过碰撞、交流,竟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解法:第一小组代表回答说:“可以先求一块方砖的面积,最后比较就知道了。即:0.9x0.9x100=89.1(平方米),89.1平方米>85平方米。”他的话音未落,,第二小组的董莹莹就迫不及待的站了起来说道:“老师还有一种方法,用前面100块的面积再加上10快的面积,就是110快的面积,然后再比较。0.81x10+81=89.1(平方米),89,1平方米>85平方米,所以说够。”此时,另一小组的王若冰高高的把手举起:“我还有更简便的方法,还可以先求出100块方砖的面积比教室的面积差多少平方米就铺满了,然后再求出10块的面积,最后进行比较就行了。85-81=4(平方米)10x8.1=81(平方米),8.1平方米>4平方米,所以说110块方砖够。”这是小组交流的结果,带给了全体学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通过几个这样类似的教学实例,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里,放开手脚,自由地去学数学,开放思维,尽情地去思考数学,让学生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更深刻地理解数学。他们在分组学习、交流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三、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学习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如:在学习了“分类”知识后,我让学生回家把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把学到的分类知识用到了日常生活中,而且了解了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哪些是可回收物品、哪些是不可回收物品、哪些是有毒有害物品,每一名学生在活动中又经历了一次环保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有效地结合,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知识,关注了生活,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既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一个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過程。因此,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搜集数学素材,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科学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