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
摘要: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意识到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应该及时的转变教学方式,但是由于教师受以往的教学经验影响过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就使得新时期的历史教学难以有效的进行。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意识到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该以兴趣教学为主,适当结合问题进行互动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以及唯物史观,对此本文就以上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科融合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过去的历史课堂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将教师所说内容记录下来并背诵,很少有机会自行探索历史学的奥妙所在。如此一来,历史课堂变得沉闷枯燥,教学效率必然降低。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的进步,历史教学需要更加高效的实行方式。为此,历史课堂呼唤综合素养的培养,呼唤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具体来说,呼唤教师以适当的策略改变如一潭死水的上课氛围,让学生肯听课、想听课、爱听课,从而真正提升历史教育的有效程度。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
教与学是同一个过程,但涉及到两个不用的主体,从事“教”工作的教师,作为双主体之一,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占据相对主动的位置,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从专业发展角度入手,提高自身教师素养,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还有作为校方要从外部环境建设和资源支持方面给予足够的“方便”。建设科学的教师培养和考核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历史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促使初中历史教师的素养全面提升。
二、将历史与地理学科融合,用“地图”扩展学生的眼界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学习中国历史,必须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位置,如秦岭、淮河、黄河、长江等。中考范围内世界各国的主要地理位置有很多,如亚洲的中国、日本、印度,西欧的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东欧的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非洲的埃及、纳米比亚等,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古巴、巴拿马等,北美洲的美国等。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出现的很多地图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武昌起义示意图》《护国战争示意图》《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北伐战争示意图》《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长征路线图》等。学习历史知识还可联系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地区及其简称,如广东(粤),黄花岗起义和北伐起点;湖北(鄂),武昌起义;江西(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起点;山东(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等。在空间中找规律,在空间中寻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对历史现象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加强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促进信息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历史话题往往有很多影响因素。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就很难对该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因此,用学生的个体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话题讨论,此时,小组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数据收集,探讨中国的五年改革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之间的差异。第一组重点关注两国改革的政治背景差异;第二组则研究两国改革的经济背景差异。两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探讨两国改革成果差异的根源。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激发了自己的思维,也提高了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从而完成了个体智慧到集体智慧的提升。
四、规范学生的评价
当学生明确课堂流程、养成学习习惯之后,还要建立学生的评价机制。只有建立严格而且规范的评价机制,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关注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表现。在预习环节,要设置具体要求,使学生的预习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并给表现积极且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整体加分。在小组讨论环节,要求小组内的学生全员参与,讨论充分,重点突出,归纳得当,有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讨论更有针对性。在小组展示环节,要求学生声音洪亮,仪態端正,展示充分合理,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在小组总结环节,要求字迹工整,学案完整且有条理。总之,每一个环节都以加分的方式鼓励优秀的小组或者优秀的学生,对于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要多表扬、多加分。将历史课堂评价纳入班级整体考核分数,便于班主任了解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也有助于班主任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管理中,更好地辅助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健全的评价机制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更明确,学生的学习更规范,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结束语
总之,学科融合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才林.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6):33-34.
[2]殷春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3):15-16.
[3]刘同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5):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