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杰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崭新的教学目标。这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一味追求学生个人学习成绩的机械化提升,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思维,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以此在自主思考与独立探究中真正实现个人逻辑思维品质的养成。为了响应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切实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作为核心方向,制定具体的培养策略,推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切实为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创设良好的平台基础,使学生真正得到纸面成绩以外个人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并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明确了当前的教学方向,切实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课程改革目标,意在使学生通过课程中的参与和学习实现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其能够持续参与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当前社会所需的学习型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目标,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作为切入点,制定具体的培养策略,推动课程的针对性优化实践,以此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真正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自主学习模式,最终得到个人数学逻辑思维品质的有效养成,为其未来数学活动参与打下重要基础。
一、建立递进问题系统,引导学生知识探究
数学课程中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强化学生对知识探究过程体验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整体体验中体验知识的探索逻辑,进而提高个人的思维逻辑素养。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程中应该以科学的探究活动为框架,建立具有递进性质的问题系统,引导学生开展系统探究活动,辅助学生建立探究逻辑体验,以此切实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富饶的大海——三位数乘一位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计算知识的探究逻辑制定具体的教学问题,搭建问题系统,随着课程进度的不断推进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的递进式学习。在课程伊始,教师应首先提出巩固性问题,引导学生对以往所学的计算知识进行回顾,对乘法计算内容的算理进行回顾,以此为后续的探究打下基础。而后,教师应提出承上啟下的引导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本课内容的数学阅读以优化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后续教师应进一步提出对计算知识算理进行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以往所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对算理进行推理,使其整合知识逻辑探究知识内容。最后,教师则应通过利用实际计算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际应用计算知识,以此切实检验学生的探究逻辑,最终真正使学生体验完整的知识探究过程,最终促成学生逻辑思维素养的切实提高。
二、组织学生规律分析,引导探索逻辑关系
数学教学中具有较多的数学规律,在教学活动中重视知识内容中存在的具体规律,并组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规律进行分析与解读,则能够使其在规律挖掘的过程中整合逻辑关系,以此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真正得到逻辑思维品质的发展。
例如在《采摘节——混合运算》这一课的教学中,混合运算的顺序即存在着较强的逻辑性,并且与之前所学的计算内容有着较强的综合性联系,于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混合运算课程中存在的计算规律进行分析,以此促成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整合以往所学的计算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放置在对应的混合运算结构之中,发现其中的顺序规律。而后结合教师对数学符号概念的引导,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混合运算中数学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最终还将切实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建立生活联系情境,引导关联探索发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较强的逻辑性,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结合生活资源建立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体验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生活内容的逻辑过程,从中实现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更多地开发生活资源,设计生活问题,真正将生活中的现象带入课堂之中,打造多元化的数学生活情境,使学生身处情境之中不断思考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在对生活现象进行抽象以及对数学知识进行具象转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最终还将真正实现个人逻辑思维的养成。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将逻辑思维培养作为课程崭新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师对课程进行针对性改革,有指向性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其在自主思考与探究中真正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这将为其未来数学活动的参与以及社会实践的参与打下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曰贞于.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0,3(14):40.
[2]赵应林.小学数学应用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J].精品,20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