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怡,张蕴馨,徐晓铭,司成,戴建国
(南京中医药大学 1.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 2.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00—2025年吸烟趋势全球报告》[1]指出,吸烟和被动吸烟是导致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发作的主要因素。据估计,吸烟每年导致全球约600万人过早死亡,大多数由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所致[2]。同时二手烟也可导致严重的微循环障碍和代谢改变[3]。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有烟民超3亿人,7.4亿人受二手烟危害,平均每年因吸烟和二手烟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120万,仅2017年我国烟草所致死亡人数就高达250万[4]。
2017年WHO烟草流行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青少年吸烟已经逐渐呈低龄化[5]。有研究表明,2010—2018年间中国吸烟者中15~24岁年龄组的吸烟率由17.9%上升为18.6%[6]。大学生正处于该年龄段,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各种有害物质比成人更敏感[7]。大学时期也是形成许多危险行为(如吸烟)的主要阶段,在此期间养成的习惯往往能延续到成年[8]并且吸烟者尝试吸烟行为开始得越早,成年后戒烟的成功率就越低[9],因此给健康带来的危害就越大。南京市高校云集,大学生人数众多,是今后社会烟草防控的重点人群,能否对大学生的吸烟行为进行有力干预是防控成败的关键,了解南京高校大学生烟草流行现状(包括烟草使用及暴露情况、对烟草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态度等)对于南京市未来禁烟控烟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于2020年7月5日至8月5日选取南京市20余所高校在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参考往年南京高校大学生吸烟率14.8%[10]进行计算,可得所需样本含量约为2 302.7人,因此拟抽取2 400人为调查对象。
1.2.1 抽样方法 从医学类(包含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类、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药学、中药学、医学技术和护理学10个专业类别)和非医学类(包含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和哲学10个专业类别)两大类中按照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1∶1∶1∶1)进行随机抽样,每个年级抽取在校大学生300人,共计2 400人,将答案前后逻辑矛盾者判为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 362份,有效率为98.42%。医学类专业含大五年级,考虑到医院实习因素,未选择大五年级学生。
1.2.2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参考文献[11]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烟草(包括电子烟)使用情况、二手烟暴露状况、吸烟相关知识(主动吸烟与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控烟措施等)的了解程度及禁烟态度(禁烟必要性、创建无烟校园、设立专门吸烟区等)。
1.2.3 指标定义 现在吸烟者指目前仍有吸烟行为的调查对象,现在吸烟率即现在吸烟者在调查总人数中的占比;家中二手烟暴露率即家中接触二手烟草烟雾者在调查总人数中的占比,学校(室内)或公共场所(室内)中二手烟暴露率即在学校或公共场所中接触二手烟草烟雾者且在室内场所总人数的占比;城市/农村生源地指该学生参加高考时的户籍所在地属于城镇户籍(非农户籍)/农业户籍。
1.2.4 质量控制 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完成后方可开展调查工作;调查工作中现场协调人员进行督查以确保应答率在90%以上;调查结束后由专人逐一筛查,将不合格的问卷判为无效问卷。
1.2.5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以构成比或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共调查2 400人,有效调查对象2 362人,其中男生1 193人(50.51%),女生1 169人(49.49%);城市生源地学生1 062人(44.96%),农村生源地学生1 300人(55.04%);年龄分布:16岁2人(0.08%),17岁2人(0.08%),18岁146人(6.18%),19岁409人(17.32%),20岁531人(22.48%), 21岁493人(20.87%),22岁461人(19.52%),23岁183人(7.75%),24岁62人(2.62%),25岁73人(3.09%)。
所抽取样本中现在吸烟人数为330人,其吸烟率为13.97%;曾经吸烟但现在不吸273人,占11.56%;从未吸过1 759人,占74.47%。吸烟者中约26.36%从未考虑戒烟,其余均有主观的戒烟意愿、部分有戒烟实际行动。关于吸烟场所,医学类相比非医学类学生更倾向于室内吸烟(34.73%vs.25.81%),较少倾向于室外吸烟(27.86%vs.34.90%)或二者兼有(37.40%vs.39.30%)。在330名吸烟者中,87人(26.36%)从未考虑戒烟,99人(30%)考虑过戒烟但未能实施,72人(21.82%)尝试过戒烟但是失败了,72人(21.82%)正在坚持戒烟。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相比,医学专业学生戒烟意识(有或考虑过戒烟)较强,但坚持戒烟率较低(20.13%vs.23.30%)。
对不同人口学特征者现在吸烟率的分析显示:(1) 男生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2) 吸烟率随年级的升高而显著增长且增长较快;(3) 农村生源地学生吸烟率显著高于城市生源地学生;(4) 医学专业学生吸烟率略低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医学大类中,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吸烟率(4.38%)显著低于医学类专业学生(13.02%)总体水平。其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学生现在吸烟情况分析 例
烟草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呼吸、心血管、消化、生殖系统等。考虑到医学专业知识的差异可能对健康危害认知程度造成影响,以及中医学注重养生保健、未病先防的学科特色,故将医学类、非医学类以及中医学类3个专业进行比较。结果显示,3类专业学生对烟草危害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中医学专业学生知晓率普遍高于医学类专业学生总体水平。见表2。
表2 不同专业学生对烟草危害人体健康的了解程度比较
本研究统计结果:(1) 学校(室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73.62%,男生高于女生,生源地城市低于农村,且随年级升高而增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 家庭(室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70.41%,生源地城市显著低于农村,且随年级升高而明显增长;(3) 公共场所(室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88.74%,男生显著低于女生,随年级升高而明显增长。见表3。
表3 不同特征学生在不同场所的二手烟暴露情况 例
本研究统计结果:330名现在吸烟者中,193人(58.48%)愿意去专门吸烟区吸烟,39人(11.82%)不愿意,98人(29.7%)表示无所谓。关于禁烟控烟,大部分人表示支持,实行分场所戒烟(60.92%)和创建无烟校园(74.09%)的呼声较高,其中不吸烟者更赞同无烟校园的创建。大部分人认为烟草包装上的健康警示不能起到劝阻效果(58.21%)或效果一般(27.86%),同时认为提高卷烟价格不能有助于控烟(46.74%)或效果一般(29.89%)。仅24.85%的人知道居住地有禁烟控烟政策措施,知晓南京戒烟门诊、戒烟热线、《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者分别仅有10.12%、9.53%、20.32%。吸烟者与非吸烟者针对上述内容的比较结果见表4。
表4 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对禁烟控烟的态度和戒烟宣传知晓情况的比较 例
201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6]。本调查显示,南京市高校大学生的现在吸烟率为13.97%,虽低于15~24岁年龄组18.6%的全国平均水平,但在2.0%~13.7%的国内高校学生吸烟率研究调查结果[12]中仍处于较高水平。大学校园烟草管控不容懈怠。
对烟草危害的了解程度方面,本地区大学生针对呼吸、心血管、消化、生殖系统可能造成疾病以及二手烟危害等方面的了解程度基本超过50%。而有调查结果表明,在与吸烟和二手烟有关的疾病中,大众仅对与肺部相关疾病的知晓率稍高,对其他疾病的知晓率均不足 50%,对烟草危害的了解仍停留在与呼吸直接相关疾病的程度[13]。对比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对吸烟带来各个系统疾病和二手烟危害有较为普遍的了解,反映出高等教育、健康教育带来的成果。医学专业学生总体知晓率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增加对烟草危害的了解和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可能与医学生更多地学习到与健康相关的生理卫生知识有关[14- 15]。值得注意的是,同为医学专业学生,中医学类学生对烟草危害的知晓率普遍高于医学类学生总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其明显较低的吸烟率可推测,此现象可能与中医学强调“治未病”尤其是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理念有关。
国内外研究表明,提高对烟草危害的知晓率能降低成人吸烟率,并提高吸烟者戒烟尝试与戒烟打算的比例[16]。医务工作者较其他人群在劝阻吸烟、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具有特殊的职业优势,是控烟的重要力量,由医生提出的短期戒烟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吸烟者的戒烟决心[17],如在医院的呼吸科、慢性病各诊室和住院处放置烟草导致相关疾病的宣传海报等。国外有研究发现,在医学院校内强制性开设有关烟草危害和戒烟的医学类专业课程[18]可有效减少和降低医科学生、医生和病人吸烟的人数和概率。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可在其基础上增加普及中医学未病先防、养生保健等知识,以加强戒烟控烟效果。
调查显示二手烟暴露率仍居高不下,均超过70%,学校(室内)男性暴露率较高,公共场所(室内)女性暴露率反而高于男性,考虑到可能与高校集体住宿制度相关,加上男性吸烟率较高,导致学校与公共场所暴露率的性别差异有所不同;家庭(室内)暴露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区方面,农村暴露率相对较高,说明在农村开展的控烟知识宣传仍存在不足,应加强对农村居民控烟宣传和知识普及的力度,并积极倡导建立无烟家庭、加强家庭戒烟宣教。须注意的是,在三类环境中,二手烟暴露率均随年级的增长而显著增长,与吸烟率随年级递增的情况相符合,提示大学期间是进行烟草管控和健康教育以降低吸烟率的重要时期。针对二手烟暴露,控烟立法是WHO推荐的最有效的控烟策略,控烟立法可将二手烟高暴露场所的二手烟暴露水平降低80%~90%,总体暴露水平降低40%。
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高度支持禁烟控烟,尤其是不吸烟者,但相关政策、措施、服务等了解程度极低,并对烟草包装和提高价格等控烟行为的有效性表示不信任,说明宣传力度仍不到位,还需改进或加强。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明确,要在2022年将吸烟率降至24.5%,到2030年吸烟率降至20%,到2030年我国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达到80%及以上。中国仍需从各方面加大控烟行动力度。相关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1) 国家层面可出台无烟法规,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各地区加强禁烟控烟政策宣传,完善配套奖惩措施;(2) 提高烟草税和零售价以降低烟草的可负担性,对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具有重要意义;(3) 加强烟草包装管理,采用大而醒目的图形警示吸烟者和尝试吸烟者远离烟草;(4) 完善各类学校禁烟控烟相关规定,结合第二课堂如讲座、知识竞赛等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普及中医药及西医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烟草危害的认知程度。研究[19]显示,中国的戒烟意愿受教育活动、禁烟令、性别、受教育程度、人口密度、家庭收入、每天吸烟数量等因素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制定政策需充分考虑上述因素,以确保实施的有效性;重视大学生群体,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干预策略,以降低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吸烟率及吸烟增长率,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